研学拓展导读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
c#.net开发求职招聘微信群 http://liangssw.com/bozhu/14329.html 对于报考国美艺术史相关方向的同学们而言,贡布里希的大名想必大家已经耳熟能详。他的著作《艺术的故事》是理解艺术史的敲门砖,通俗易懂的语句、大量精美的插图也十分适合大家作为备考入门书籍。 本期我们会对《艺术的故事》这本书进行导读,帮助大家在正式阅读这本书前了解贡布里希编纂此书想传达给我们的“何为艺术”、“如何看待和分析艺术”,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吸纳书中的知识。 内容速览 1.艺术与艺术史 2.审美的角度:如何理解美 ·无条框的审美规则 ·主观经验与感受 3.观测事物的角度 ·从“鸡”的绘制开始 ·卡拉瓦乔的尝试 ·“真实”的角度 4.艺术的完美性 ·业余与专业 ·细节造就完美 本篇文章文字较长,图片较多,建议阅读时间8分钟。 E.H.贡布里希,获得了包括牛津大学、哈佛大学在内十二所大学的荣誉博士,是艺术史、艺术心理学和艺术哲学领域的大师级人物。 “实际上没有艺术这种东西,只有艺术家而已。” 在本书导论的开头,贡布里希如此说道。艺术是由人类短暂又漫长的历史中林林总总、各色各样的事物组成的,这些物品之所以会被我们称为“艺术”,并非因它诞生为艺术,而是因艺术家的阐释、制作才使它成了艺术。因此,艺术的故事,究其本质是艺术家的故事,而艺术家的故事即是艺术史。 在记录贡布里希的观点与说法之先,我想我们大概可以先看一看这幅画。 这幅画由德国画家丢勒所绘,画中的沧桑妇女正是丢勒的母亲。 平心而论,这位已在夕阳迟暮中,面容上刻满了平生风霜带来的裂痕的妇女并没有让我感到普遍性的概念中的美,即便我乐于仔细的观察整幅画。 妇人瘦骨如柴,额上的深纹皱成一团,细薄的唇角下垂,似乎暗示着她常年不散的悲愁;她的双瞳似要从眼框中蹦出一般,睁大的眼睛却显得毫不灵动。 这一切在单纯的“为更完满的基因制定的审美规则”下,都不能称为“美”。但如果抛开这一审美法则,将它作为画面来欣赏,我就会发现在丢勒笔下栩栩如生的愁苦竟是如此和谐。暂时放下对特定的“美”的要求,这种难以言表的和谐正是我所可以享用的美。 许多时候左右我们对一幅画的丑或美的评价的是一些主观的经验与感受,如许多人会因画家圭多·雷尼在画中描绘的几乎要盈溢而出的悲悯与苦痛,使年仅八岁的孩子也要潸然落泪,就更喜爱的《头戴荆冠的耶稣像》,而非托斯卡纳的画师所绘制的《耶稣受难像》,因它所蕴含的情绪相较而言难以理解。 贡布里希在书中写道:“那位画耶稣受难图的中世纪意大利画家对耶稣受难一事之深切一定不亚于雷尼,然而我们必须首先学会理解他的绘画手法,然后才能了解他的感情。” 圭多·雷尼 《头戴荆冠的耶稣像》 托斯卡纳的画师 《耶稣受难像》 正如欣赏、享受古典音乐的悠扬十分容易,理解作曲者注入其中的情绪起伏却需要用心研究;看到一副画面的美并不困难,但从中望见作者的言语则要稍费心思。 唯有理解一门语言,才能将黑白相间的书读成一部精彩绝伦或索然无味的电影。否则将其作为废纸燃烧也是寻常之举。 再次从一幅画开始,这幅画是毕加索为《自然史》绘制的一幅插图,这幅画中的母鸡与小鸡作为插图的内容而言无可挑剔,与人们印象中的母鸡、小鸡相差无几。 而另一幅同样是刻画鸡的画《小公鸡》中的公鸡却与我们平时所见的形象大相径庭。 在面对这样一副画作时,并不需要提出“这只公鸡的身体不对劲,它的喙太大了”这样的疑问,因这幅画的目的并非将公鸡现实中的形象再现于纸上。 过去的数百年中,世界各地的画家们为使事物更加真实、生动做出了繁多的努力,他们将光影、深浅的关系刻画得比现实还要清晰。 从小画画时,成人们往往以“像真的”作为夸耀,但如今也可以换一个视角去欣赏画作。令“真实”成为衡量一副画的唯一标准是十分狭隘的,毕竟人们常称为“现实”的真实与否,谁也不能做出定论。 而另一种对于“真实”的要求则体现在人们普遍认为一件事物该有的模样上。 意大利画家卡拉瓦乔被委托为罗马一座教堂画一幅圣马太的像,要求刻画出圣马太在书写福音书的场景,并有一位天使在身旁指引他书写。 卡拉瓦乔思索身为税吏的马太拿起纸笔费力运笔时会有的模样,他看到马太坐姿略有些紧张地蹙眉,看到一旁的天使如教师一般指教马太何如写下天意。于是他画出了一位令人感到熟悉但陌生无比的圣马太。 他浓密的头发已经稀疏,光着双脚,坐姿并不严肃。抓着本子与笔的手略显笨拙,不知所措与焦急使他额上皱襞重重。他看上去与我写作业时相差无几。 画面中的两个人物都无比平凡,若没有背上双翼的提示,我甚至不会将马太身旁的女性形象认为天使。 一般而言,多数人心中的圣马太与天使应是这副模样。 而这正是教堂一方要求卡拉瓦乔重起炉灶的《圣马太像》。这其中的“圣”就是一览了然的,马太虔诚地跪在案前,身披红袍,他面上表露出因从天而降的天使而发的一丝惊喜。年轻貌美的天使裹着洁白的绸布,因神迹之力丝毫不受引力的影响,淡定地将神启向马太靡靡诉述。 然而圣马太的模样我们无从知晓,也许卡拉瓦乔的第一次尝试反而更接近现实中的状态,这点我们也不得而知了。 既然如此,为什么不远望所有的可能性,并用开放的心态来欣赏艺术家们煞费苦心的百般设想呢? 作者贡布里希认为两幅画都十分出色,但头一次尝试更加有趣、真诚。 在一幅画面前驻足,有些人或许是因为思念往事,有些人却因为不知所措。为什么其他人面对博物馆中的画作时总是显得如此渊博儒雅?他们将脸凑近厚玻璃后的画,一丝不苟地将画作从上至下视察一遍,接着便若有所思地颔首、用手指摩梭下巴,似乎感慨万千,之后再徐徐踱步离开;而一些人却认为收集一幅画上的全部信息用不了一分钟。 这也与舞蹈、文学同样,观众在台下只觉着舞者跃动轻盈、美观,舞者却为每个细节殚思极虑。跃起的高度、脚背与膝盖、手臂的舞动与平衡、视线的移动,这些细节才构成了一个完满的大跳,而我们往往只能看见舞者变戏法似的在舞台上跳跃、旋转,却难以察觉身体的关节与肌肉在动作中不寻常的运动。 使一幅画完整的同样是无数细节,这些细节使艺术家绞尽脑汁。有时画一幅画进展迅速,却突然因为一棵树或一朵云而徘徊不定耽搁许久。 在此贡布里希举例拉斐尔为《草地上的圣母》做出的繁多尝试。 画中圣母慈蔼而冷静的微笑,与圣约翰并婴孩耶稣的肢体动作与目光,并远处相隔河流的城镇,都显得十分合适;这种合适不是单指人体动作的正确与神态自然,更是因圣母、圣婴等身份而体现出的不自然。 而拉斐尔并非再最初就清晰明了该如何体现三个人物之间的互动与态度,他为了找到最合宜的姿态在草稿本上反复探索,画出许多动作不同的人体来摸索完美的模样。 在拉斐尔的速写本中还有许多这样的草稿,而像这样的草稿在每位艺术家的脑海中也都盈千累万。也正是这种对完美的追求造就了那些在不完美的世界中完美的形象。 “我们想欣赏那些作品,就必须具有一颗赤子之心,敏于捕捉每一个暗示,感受每一个内在的和谐,特别是要排除冗长的浮华词令与现成套语的干扰。” 在导论的最后贡布里希郑重其辞地提到一点:不要为了虚荣而赏画。 艺术本是传达的通道与启发的密匙,若为一点虚荣,实在不值得将时间浪费在此等事上。这点无论何事都相通,为他人眼光而做事,容易错失自己心中的瑰宝。 享受欣赏的过程,也享受习得欣赏的眼光的过程。切勿为了白昼时人群中的骄傲错过夜晚的宁静。漫漫长路中,还有不计其数的故事与人等待着被发掘,期待并为之欣喜吧。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engyuehana.com/syhyy/12523.html
- 上一篇文章: 突发加拿大空军一架飞机起飞后不久坠毁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