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澎湃新闻、人民法院报、网络等

编辑:双一流高校

澎湃新闻记者6月9日上午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离退休人员工作处获悉,著名翻译家、对外经贸大学退休教授张培基先生于01年6月7日上午在北京逝世,享年岁。

公开资料显示,张培基,年生,福州市人,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英文系,同年任英文《上海自由西报》记者、英文《中国评论周报》特约撰稿者兼英文《中国年鉴》(—年度)副总编。

翌年,张培基赴日本东京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国际检察局(IPS)任英语翻译,约两载半,随后赴美国印地安纳大学研究英国文学,年肄业回国。

张培基生前历任北京外文出版社编译、中国人民解放军外语学院英语教授、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英语教授兼该校出版社总编辑,以及中国译协第一、三届理事,《英语世界》杂志顾问。他的主要译作有:柔石著《为奴隶的母亲》、曹禺著《明朗的天》、杨植霖著《王若飞在狱中》、王士菁著《鲁迅传》、廖静文著《徐悲鸿一生》等。

张培基曾在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担任英文翻译,并亲身经历过东京审判。

公开资料介绍,东京审判从年5月开始,直到年11月结束。张培基从年开始参加审判前期准备工作,从年至年都在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担任中国检察官的助手,工作时间共计年7个月,工作包括翻译相关材料和检察官之间的来往备忘录等文件,以及帮助整理资料。

94岁老人见证东京审判风云过往

——访东京审判亲历者张培基翻译

来源:人民法院报

作者:李阳

  初秋的北京,天高云淡。记者在北京拜见了94岁的张培基老先生。他的最新身份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退休教授,曾经担任北京市高级职称评委、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理事,获国务院颁发的突出贡献者特殊津贴。

  年,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成立。因英文出色,时年5岁的张老被聘为英文翻译,参加了举世瞩目的东京大审判。如今,他是中国健在的两位亲历者之一。

  岁月久远,回忆起69年前那场史无前例的国际大审判,老人仍思绪万千,难以平静。

  红白掩映中遍地焦土

  “由于法庭使用的工作语言是英文和日文,中国提供的大量证据证言都要从中文翻译成英文,急需翻译。”坐在家中书房的木椅上,老人努力找寻自己的青春记忆。

  年4月,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中国检察官向哲濬来上海招聘翻译。得知此事后,时任英文《中国评论周报》主编桂中枢向他的清华校友向哲濬举荐了该报特约撰稿人张培基。

  “我和向哲濬先生第一次见面是在上海华懋饭店,”张老回忆说,他们在房间里简单聊了几句之后,向先生就拿出了一份报纸,从上面剪了一段新闻请他翻译。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英国文学系的张老英文功底相当扎实,彼时他还担任《上海自由西报》英文记者、《中国年鉴》(英文)副总编。

  一段精彩的译文很快完成。向哲濬看后,兴奋地连声说“我们要你了!”

  年5月,一架美国军用运输机载着张老从上海来到东京。与他同机的还有一同被聘用的英文翻译周锡卿、高文彬、刘继盛、郑鲁达等。

  时值初夏,东京市涩谷区杜鹃盛开。第一次踏上战时敌人的国土,张老感慨万分:“眼前是一派破败的景象,许多民房都被炸掉了,红白掩映中遍地焦土。”

  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所在的大楼是完整保存下来的为数不多的建筑。这栋大楼在战前是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战时是日本陆军省军部。“当年侵华战争的策源地,如今却成了其罪行的审判地,真是巨大的讽刺啊”。张老先生语速很慢,表情愈发严峻。

  担任中国检察官翻译期间,张老大部分工作日的早上八点半都会准时来到检察官向哲濬的办公室,翻译各国检察官往来备忘录等各种公文及证人证词,“每天从早忙到晚,很是紧张。”

  一个划时代的日子

  年5月3日,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宣布开庭。在张老的记忆中,8名战犯分排坐在审判席上。每人面前的桌子上还放着一个小包,里面装有各种文件资料。在他们身后,整齐地站着一排美国宪兵。

  “这些细节在电影《东京审判》中并没有体现。”张老清晰记得年8月15日,北京中国电影博物馆举行了电影《东京审判》看片会,他被邀参加,并指出了片中不符史实之处。

  “比如,电影中法官和检察官常有来往。事实上,法官和检察官在私下是不能来往的,这是规定。”

  “再比如,每次开庭,11个国家的法官排队到场。一位美国军官首先高喊‘Allpersonnelrise(全体起立)’。庭长宣布开庭后,这位军官又喊道‘Allpersonnelbeseated(全体坐下)’。之后,审判活动才开始。”张老说,法庭用语不同于日常会话。电影《东京审判》用standup代替rise,用sitdown代替beseated,显得不准确。

  在这些战犯中,留给张老印象最深的是土肥原贤二和板垣征四郎。“整个审判过程中,土肥原几乎是一言不发,大部分时间是闭着眼睛坐在被告人席上。这给中国检察官带来了很大压力。”张老先生说,板垣则不同,极力狡辩。他提出了长达48页的证词,提供了15个证人,扬言说要和中国大战三百回合。但所有的狡辩都经不住事实的检验。

  年8月16日,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发生了轰动世界的一幕。

  “那天中午,法庭执行官引导着一位瘦高的中国中年男子步入法庭,缓缓地走向证人台。他穿着藏青色西服,戴着深色眼镜,一缕头发垂在前额上,说话是标准的北京口音。身后站着两名法庭宪兵和一位苏联军官。”

  中国的末代皇帝、伪满洲国“皇帝”溥仪就这样登上了证人席。“当时他谈了很多对于检察方面有利的事情。比如,日本怎么样策划建立满洲国,怎么样把它从天津弄到旅顺,后来又从旅顺弄到长春,做傀儡皇帝。他形容自己像演猴戏一样,没有发言权,整天受监督。特别是当他讲到日本人怎么样把他爱妻毒死了,要他跟日本女人结婚,气得不得了,激动得拍桌子。”溥仪的出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整整8天,溥仪创造了东京审判中单人作证的历史记录。

  “一个划时代的日子。”日本最负盛名的报纸《朝日新闻》如此形容这一天对于东京审判的意义。

  一次不彻底的审判

  经过长达两年半的审判,年冬,东条英机等7名甲级战犯被处以绞刑,一个时代落幕了。“判决书有0多页,法庭用了整整7天才宣读完毕。”

  “东京审判并不是想象的那样简单,中间经历了许多艰难曲折。”在张老的记忆中,远东法庭的整个诉讼程序都受着英美法系的严重影响,证据很重要。“中国检察官在国内收集证据的过程很不顺利,因为许多资料被日本宣布投降后秘密销毁了。倒是最后在日本陆军省档案库发现了大量有力的证据。”

  “东京审判是一次很不彻底的审判。”张老举例说,日本天皇裕仁的战争罪行没有被起诉,部队搞活体解剖、细菌战等,惨无人道,也没有被追究责任。可以说,对战争罪行的清算还不够。

  日本投降后,盟国成立了一个赔偿委员会,专门协商日本赔偿问题。结束审判工作,张老并没有立刻回国,他被要求留在赔偿委员会继续工作。不久留学美国,就读于美国印第安纳大学英国文学系研究院。年新中国刚刚成立几天,他便毅然飞回了祖国的怀抱。那一年张老年仅8岁。

  硝烟散尽又新征。此后近70年,张培基先生孜孜不倦地耕耘在译坛。如今,他的名字已被列入《中国翻译家词典》,在当今中国翻译界有着重要的地位。

  现在,老人每天的生活很规律。尽管眼神不好,却仍坚持读书看报。“人老了,记性不好。但有一点我不会忘记,就是日本对我们的侵略。历史不能被遗忘!”

译苑耕耘

在译苑毫无倦意地耕耘40余年之久,硕果累累,张培基教授为中国译学的发展、为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暴风骤雨》、《阿诗玛》、《春蚕集》、《中国人名大词典》、《先师孔子》、《中国画》、《中国农村经济改革》等大量对外出版发行著作的英文书稿都是经过他反复推敲、亲自审定的;贾岛的“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用来描述他的付出也是很贴切的。张培基教授“为他人做嫁衣裳”、成就他人作品的同时,也为自己的译苑耕耘拓宽了成功之路。作为编审,他独辟蹊径,有机缘漫步世界语林,博采众家之长,撷取千姿百态、有声有色的语言资料;作为教授,他必须面对学生实际水平的现实,高度重视译学理论与翻译实践的结合;他非常重视实践,认为“有时翻译理论很玄乎,原因在于作者自己脱离实际。他主编的《英汉翻译教程》自年由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以来已再版15次,印数达,册。一本专著或教材对全国高校或有关部门有如此大的需求恐怕也是对它的价值的一种评估。许多高校学生是通过这本教材认识“张老师”的。许多校友都为曾亲自聆听过这位德高望重、学识渊博的老师的课而引以为荣。他的所有著作或译作无一不是其严谨治学态度的体现。张培基教授时刻关心译学领域的方方面面,关心周围一切与译事有关的事。他强调指出:社会上出现的语言纰漏(包括英语汉语两个方面),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们办事不认真、马马虎虎、对付着过的社会痼疾。同时,也反映了”许多人不重视语言学习,不认识其艰难性,不下苦功,应用时率尔操觚,大胆有余,素养不足。他认为说到底这也是整个民族的素质问题;从总体来看,我们在跨国语言文化交流方面的进步同我们这个大国的发展相比还不能认为已经同步。社会语言文字方面的毛病很难逃过他那锐利的目光,不过是这位语言大师个人语言功底深厚的一种反映罢了;同时,不难看出他做人做学问一丝不苟及其对人、对己、对社会高度负责的可贵精神。实际上,他无时不在不断地挑自己的毛病,正是在这种跟“毛病”打交道的过程中他才痛感到学好语言的不易。他常感叹:语言似乎越学越难。40几年的译苑生涯中,他一直在无休止地导演着“鸟宿池边柳,僧敲月下门”的故事。他称赞“汉语是智慧的语言”、“汉字是文字的奇峰”、“汉字是中国第五大发明”、“1世纪是汉字发挥威力的时代”等有关汉语汉字的新观点。他主张不能只把母语当成“工具”而要当成一门“学问”,母语太有学头了;以外语为本行却无心在母语方面下功夫是“短期行为”,是会吃大亏的。“人们可能认为汉译英要理解的是母语不会太困难,事实并非如此。学生在汉译英作业中出现的错误往往不在外语表达能力差,而是汉语水平不高。例如,有人将‘风雨春秋’(stormyyears)译成:windandraininspringandautumn———显然是由于不理解‘春秋’的意思是‘岁月’所致;把冰心的《雨雪时候的星晨》译为StarsonaRainyandSnowyNight是由于不理解‘雨雪’作‘下雪’解,‘雨’在这里应读‘yù(四声)’,其译文应改为StarsonaSnowyNight。”张培基教授多年来始终觉得当今中国出现了“外语热”的同时,母语的学习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他呼吁应及早改变这种局面,“因为人类在思维上有共性,各种语言之间是相通的,对一种语言的精通,必然有助于对另一种语言的理解、学习和掌握。”他的译作,我们在《中国翻译》、《外国语》等刊物上见到的有方志敏遗著《清贫》、朱自清的名篇《背影》、许地山的《落花生》、李大钊的《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巴金的《〈激流〉总序》、陆文夫的《快乐的死亡》、冰心的《笑》、胡适的《差不多先生传》、茅盾的《白杨礼赞》、何为的《第二次考试》、老舍的《想北平》……这些译作选题精当、译风严谨,巧妙地再现了原文神韵;译文自然流畅,富于表现力;贴近原文,无斧凿之痕,充分体现了译者的译学思想及其美学思想。张培基教授力争在自己金色的时光里,圆一个“源远流长的翻译梦”———把真正有保存价值的、自己又真正喜欢的、反映中华民族真善美的作品译给世人。时间即生命TimeisLife

writtenby:LiangShiqiu

translatedby:ZhangPeiji

excerptedfrom:selectedmodernChineseessays1

最令人怵目惊心的一件事,是看着钟表上的秒针一下一下的移动,每移动一下就是表示我们的寿命已经缩短了一部分。再看看墙上挂着的可以一张张撕下的日历,每天撕下一张就是表示我们的寿命又缩短了一天。因为时间即生命。没有人不爰惜他的生命,但很少人珍视他的时间。如果想在有生之年做一点什么事,学一点什么学问,充实自己,帮助别人,使生命成为有意义,不虚此生,那么就不可浪费光阴。这道理人人都懂,可是很少人真能积极不懈的善为利用他的时间。

Itismoststartlingtohearawatchorlockclickingawaytheseconds,eachclickindicatingtheshorteningofoneslifebyalittlebit.Likewise,witheachpagetornoffthewallcalendar,oneslifeisshortenedbyanotherday.Time,therefore,islife.Nevertheless,fewpeopletreasuretheirtimeasmuchastheirlife.Timemustnotbewastedifyouwanttodoyourbitinyourremainingyearsoracquiresomeusefulknowledgetoimproveyour-selfandhelpothers,sothatyourlifemayturnouttobesignificantandfruitful.Allthatisfoolproof,yetfewpeo-plereallystrivetomakethebestuseoftheirtime.

1.startling,/?stɑ?tl$?stɑ?rtl/,verb,tomakesb.suddenlysurprisedorslightlyshocked[sorry,Ididntmeantostartleyou.]

.foolproof,meansverysimpletounderstand,意为不言而喻,简单明了,也可译为allthatisself-evident

我自己就是浪费了很多时间的一个人,我不打麻将,我不经常的听戏看电影,几年中难得一次,我不长时间看电视,通常只看半个小时,我也不串门子闲聊天。有人问我:“那么你大部分时间都做了些什么呢?”我痛自反省,我发现,除了职务上的必须及人情上所不能免的活动之外,我的时间大部分都浪费了。我应该集中精力,读我所未读过的书,我应该利用所有时间,写我所要写的东西。但是我没能这样做。我的好多的时间都糊里糊涂的混过去了,“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Personally,Iamalsoafritterer.Idon‘tplaymah-jong.Iseldomgotothetheatreorcinema-Igotheremaybeonlyonceeveryfewyears.IseldomspendlonghourswatchingTV-usuallyIwatchTVfornomorethan30minutesatasitting.NordoIgovisitingandgos-sipingfromdoortodoor.Somepeopleaskedme,"Thenwhatdoyoudowithmostofyourtime?"Introspectingwithremorse,Ifoundthatapartfromthetimeearmarkedformyjobandunavoidablesocialactivities,mostofmytimehadbeenwasted.Ishouldhaveconcentratedmyen-ergiesonreadingwhateverbooksIhavenotyetread.IshouldhaveutilizedallmytimeinwritinganythingIwanttowrite.ButIvefailedtodoso.Verymuchofmytimehasbeenfritteredawayaimlessly.Asthesayinggoes,“Onewhodoesnotworkhardinyouthwillgrieveinvaininoldage."

1.fritterer,泛指时间金钱等等的浪费者或不爱惜时间的人apersonwhowastetime;fritter,/?fr?t?$-?r/,verb,消耗,浪费

.remorse,/r??m??s$-??rs/,astrongfeelingofbeingsorrythatyouhavedonesthverybad[befullofremorse\befilledwithremorse]

3.earmark,/???mɑ?k$??rmɑ?rk/,被指定做...用途,earmarkisusuallypassive

4.grieve,/ɡri?v/,ifsthgrievesyou,itmakesyoufeelveryunhappy[SYN,UPSET]

例如我翻译莎士比亚,本来计划于课余之暇每年翻译两部,二十年即可完成,但是我用了三十年,主要的原因是懒。翻译之所以完成,主要的是因为活得相当长久,十分惊险。翻译完成之后,虽然仍有工作计划,但体力渐衰,有力不从心之感。假使年轻的时候鞭策自己,如今当有较好或较多的表现。然而悔之晚矣。

TakethetranslationofShakespeareforexample.Ihadinitiallyplannedtospend0yearsofmysparetimeindoingthetranslation,finishingtwoplaysayear.ButIspent30yearsinstead,dueprimarilytomyslothfulness.Thewholeprojectwouldprobablyhavefallenthroughhaditnotbeenformyfairlylonglife.AfterthatIhadotherplansforwork,but,becauseofmyapproachingse-nility,somehowIfailedtodowhatIhadwishedto.HadIspurredmyselfoninmyyouth,Iwouldhavedonemoreandbetterwork.Alas,itistoolatetorepent.

1.slothfulness,noun;slothful,/?sl??θf?l$?slo?θ-/,adjective,fromal,lazyornotactive[SYN,IDLE]

.se-nility,/s??n?l?ti/,noun;senile,/?si?na?l/,mentallyconfusedorbehavingstrangely,becauseofoldage.

3.spur,/sp??$sp??r/,spursb(on)todosth\tosth.,toencouragesbormakethemtodosth.[hismisfortunespurredhimtowrite.]

4.Alas,/??l?s/,formal,uesewhenmentioningafactthatyouwishwasnottrue

5.repent,/r??pent/,formal,tobesorryforsthandwishyouhadnotdoneit-usedespwhenconsideringyouractionsinareligiousway

再例如,作为一个中国人,经书不可不读。我年过三十才知道读书自修的重要。我披阅,我圈点,但是恒心不足,时作时辍。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我如今年过八十,还没有接触过《易经》,说来惭愧。史书也很重要。我出国留学的时候,我父亲买了一套同文石印的前四史,塞满了我的行箧的一半空间,我在外国混了几年之后又把前四史原封带回来了。直到四十年后才鼓起勇气读了《通鉴》—遍。现在我要读的书太多,深感时间有限。

Anotherexample.ThereadingofChineseclassicsisamustforallChinese.ButitwasnotuntilIwasover30thatIcametorealizetheimportanceofself-studyinthematterofclassics.Ididreadcarefullythough,markingwordsandphrasesforspecialattentionwithsmallcirclesanddots.Butmyeffortsatself-studywereoffandon.Confuciussays,"IshallbefreeofgreatfaultsifIcanlivelongenoughtobeginthestudyofYiattheageof50.”IfeelashamedtoadmitthatIhaventeventouchedYithoughImnowover80.Chi-nesehistorybooksareequallyimportant.WhenIwasleavingChinatostudyabroad,fatherboughtasetoftheTongWenlithographiceditionoftheFirstFourBooksofHistory,andcrammedthemintomytravellingbox,takinguphalfofitsspace.Severalyearslater,however,afterdriftingalongabroad,Ireturnedhomecarryingwithmethesamebooksallunread.Itwasnotuntil40yearslaterthatIpluckedupenoughcouragetoreadthroughTongJian.Somanybooksstillremaintoberead,andImuchregretnothavingenoughtimetodoit.

1.lithographic,adjective,conventionallithographicequipment

litho,/?la?θ??-o?/,alsolithography/l??θ?gr?fi-?θɑ?-/,noun,amethordofprinting平板印刷,石印

.cram,/kr?m/,toforcesthintoasmallspace,cramsthinto\ontosth.[alotofinformationhasbeencrammedintothisbook.]

3.pluck,/pl?k/,written,topullsthquicklyinordertoremoveit.[reachingup,shepluckedanappleoffthetree.]

无论做什么事,健康的身体是基本条件。我在学校读书的时候,有所谓“强迫运动”,我踢破过几双球鞋,打断过几只球拍。因此侥幸维持下来最低限度的体力。老来打过几年太极拳,目前则以散步活动筋骨而已。

Whateveryoudo,youneedasoundbodyfirstofall.Inmyschooldays,inresponsetotheso-called"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engyuehana.com/syhyy/84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