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才艺读名家自传,谈孩子教育
读名家自传,谈孩子教育 合肥市五十中西校高刘分校刘明珠 其实,我这个年纪谈什么孩子教育是很尴尬的吧,也没什么资格谈及。但是读了很多名家大作后难免感慨,一个孩子的成长,真的离不开一个很优质的原生家庭教育。 谈及原生家庭,避免不了的要提到家境,家境优渥殷实,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很多作家在很小的时候,就能凭借着比较优渥的家境去见识很多,比如张爱玲,林徽因,鲁迅,梁实秋,徐志摩。虽然有些后来家道中落,但是童年的回忆,经历,几乎奠定了很多以后人生的性格,选择,价值观。除非是那种毫无底蕴的暴发户,否则越是有点财力的人家,越重视文化和教育的点缀。要是真正的书香门第,那就不仅仅是点缀了,那就是真正意义上的重视。拿梁实秋来说,一个中产阶级吧,虽非钟鸣鼎食之家,倒也小康朝上。父亲梁咸熙先生毕业于京师同文馆,学过近代史的都知道,京师同文馆是北大的前身,可见其父之优秀。他有教养,不守旧,在旧时代知识分子中是比较难得的人物。在家庭中,父亲也很开明,对旧的传统伦理道德中的精华及新时代的文明采取兼收并蓄的态度。父亲很温和,对孩子很少疾言厉色过,但要求很严格,他强烈地期望自己的孩子中有能干成大事业者。也正因为他的开明和严厉共存,梁实秋能充分体会到童年之乐,比如父亲会带着他去买书,看街景,买很多的藏书,古董。深深影响着小小的梁实秋。家境允许,母亲可以时常按着节令做小吃,制作过程是十分讲究和值得玩味的,一家人不疾不徐,无论是制作还是享用都充满了趣味,说白了,这是不饿的一群人。所以梁实秋才能体会到很多人不能体会到的寻常饮食中的妙处。他后来的文章,充满了平常生活中的情韵和乐趣,就连豆浆油条都能写得有滋有味,换做平常人豆浆油条不就那个味儿,有啥好写,可是人家从小就养成了乐于品味的底蕴。一个成天饿着肚子的孩子,是不会细细品味豆浆油条的。就像曹雪芹能写出一道“茄子”的做法:将茄子削皮,切成均匀小丁.鸡胸脯肉用水洗净,沥干,用刀轻轻拍松,切成小丁……而别人就写不出来。因为他都不知道茄子除了油焖还能怎么地。除了这种物质上的比较优渥,更为重要的还是精神上的教育和鼓励,不难发现这些有钱大作家们童年也都有一个痛苦的时期,就是“背书――挨板子――背书”。哪能不挨打,不挨打你能把《孟子见梁惠王》倒背如流?哈哈,都不知道孟子是男是女吧大概。可是这种传统式的教育是有道理的,有些书就是要背,要熟。尤其童年时期背的都是永远忘不掉的,以后这些精华沉淀在腹中,受用一生。然而家境贫寒怎么办,也是有很多优秀作家出自贫寒家庭,比如林语堂。也许是因为他出生于沿海的福建的缘故,视野比较开阔,父亲又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十分真性真情,尊重教育,尊重文化。经常教育孩子们要为善,要有好德行,直到年老的时候,依旧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见不惯欺负弱者的行为。人们总比较林语堂和梁实秋,他们文风固然相似,但是不难发现,林语堂敢在文章里说粗话,他把男士系的领带说成“狗领带”,还敢骂娘。行文说谈话,一任率真。而梁实秋则言语平时古朴,见不到一个不雅的字,这到也不是非要说哪个好哪个坏,都好,各有可爱之处,可见教育和环境的影响之深,之久,也许林梁二人自己都未曾发现,但是确实如此,一个敢骂娘,一个文词偏雅。话说回来林语堂的父亲,也是个近乎理想主义的天真老顽童,他自己不懂英语,缺鼓励孩子们学习英语,一心想让儿子去圣约翰大学进修,他就是一点一滴里都让小小的林语堂知道,圣约翰大学,就是一个天堂。林语堂缺钱,赤手空拳的出国留学,他自言“这宗事凡是老于世故的人都不肯轻试的,然而我居然成行了”,是的,他父亲不阻拦。他父亲贯有的乐观和近乎傻气的勇敢,也遗传给了他。可以说林语堂的父亲虽然不能给他很多的物质享受,却给予了他更多更宝贵的精神支持和鼓励。包括他自身的言传身教,也让林语堂很受教育和启发。富裕也好,贫寒也罢,各有各的教法,但是都不妨碍教出一个优秀的孩子,只是精神很重要,那无关乎于狭义上的文化素养,而是一种广义上的言传身教和精神境界,当然也不可否认,这些与狭义上的文化也有些关联,但是那是并不多,重要的是做人方面的引导与启发。自古先成人,后成才。父母的人格魅力与感染,确实很重要,远比有钱重要的多。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engyuehana.com/syhjc/5248.html
- 上一篇文章: 医院耳鼻喉科鼻炎的危害及微创治疗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