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中医院好不好 https://m-mip.39.net/czk/mipso_5153151.html

上海老底子每天呈送精彩文章一组

打开尘封的记忆,寻觅往昔的岁月

叙上海老底子事忆上海老底子人

诉上海老底子情

南洋中学

南洋中学地处大木桥路南端中山南路交界处,创办于年,是上海最早兴办的中学之一。初创时,叫王氏育才书塾,被公认为是国人在上海创办的第一所中学,在中国教育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

南翔王氏家族原来是船商,胡雪岩负责浙江漕运时就是通过南翔王氏在松江一带采购漕粮,运往北方。受西方文化的影响,王柳生欲将松江的家塾改合搞一个中西学塾,在原来四书五经的教育中加入西洋的外语、数学,并聘请了一位圣约翰大学学生任英文教师,学生共十余人,是为王氏育才书塾。年,育才书塾迁至上海大东门王氏宗祠内。年,王柳生将书塾交由侄子王培孙接管。

王柳生

王氏育才书塾

王培孙年出生于南翔,年中秀才,年考入交通大学的前身——上海南洋公学师范科。王培孙是南洋公学第一届第一个学生,为纪念自己是南洋公学的学生,王培孙于年将育才书塾改名为私立南洋中学。在这批南洋公学师范科的学生中,除王培孙外,还有后来成为务本女中创始人的吴馨,南洋公学附小的校长沈叔逵。南洋公学附小从南洋公学分离出来时,沈叔逵对王培孙说:“同是南洋公学的学子,你的叫南洋中学,我的就叫南洋小学。”王培孙说:“你应该比南洋中学办得更好,就叫南洋模范。”南洋小学后来成了今天的南洋模范中学。

王培孙

南洋模范中学

王培孙先生参照教会学校,订立了南洋中学章程,学制初定为四年毕业,后改为五年,成立完全中学。教师们自定课程,自编教材,课程设置除了国文、英文、算学、历史、地理、体操外,还设国语和日文两科。晚清末期,废科举、兴学校,民办新学,官方酌情补助,以示提倡。

二十世纪初的南洋中学

教材

年,王培孙在上海日晖港龙华路上购地18亩,建造新校舍和学生宿舍。从一张40年代拍的照片上,可以看到昔日全盛时期的南洋中学全貌。那时,还没有中山南路,南洋中学校门前是蜿蜒的龙华路,从北面一进校门,就是一个大花园,鸟语花香,小桥流水,花木繁盛。花园后是三幢两层楼的教学楼,以前叫红楼,真是“天涯时不存芳草,岁岁红楼出俊才”。校园西面是建于年的学校图书馆,迄今屹立在中山南路旁,楼上为校友厅,有李靖谰先生题写的“以文会友”匾额。南洋中学图书馆曾经名闻遐迩,馆藏图书10多万册,仅次于当时上海最大的东方图书馆。馆内有王校长搜罗以及王氏先人所遗《四库备要》等图书种,还有王校长花了几十年时间收集的全国方志。可惜抗战开始时,校舍为军队所占,许多图书因为来不及转移而被毁。现在遗留下来的图书分散在上海图书馆、上海档案馆和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等处。

40年代航拍的照片

红楼

原南洋中学图书馆

原图书馆馆内内景

年,南洋中学添建理化实验室九间,平房五间。从那时候起,学校的物理、化学逐渐走上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至年科学馆建成,学校有实验室、制图室、梯形教室等,并添购仪器,即使是同期资金雄厚的教会中学也没有这样的规模和设备。在南洋中学老校友中流传着这样的说法:“今天的佛手味精就是在科学馆的理化实验室中诞生的。”南洋中学教学楼底层有一个院士厅,两边的墙上挂着11位在南洋中学受到科学启蒙的中国科学院院士的照片。

理化实验室

科学馆

院士厅

由于学生多为住读,年南洋中学的宿舍建成后,年又添建新宿舍,学生数目达到多人。学校不设学监,鼓励学生自爱、自立、自强,这种独立自主的精神养育了一代代学生。

原学生宿舍

年,全国创新教育研讨会在上海举行,来自全国的教育工作者来到南洋中学。以物理特级教师奚天敬为代表的南洋中学教师们,继承着前人的务实精神,南洋中学以注重实验教学与实习训练为本,成为徐汇区科技特色学校。二三十年代,中国教育界有“北有张伯苓,南有王培孙”之说,中央研究院第一次选院士,南洋学子四人当选。

奚天敬

年,南洋中学由私立学校改为公立学校,学校在经济管理方式上发生了很大变化,学费降低,广招工农子弟,真正为工农大众开了大门。年被确定为重点中学,年被评为“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级中学”。年9月,学校顺利完成整体改扩建,百年老校实现华丽转身,面朝徐汇滨江、上海西岸。新的时代,学校积极推进“初高中一体化管理机制改革”,在传承中创新,在传承中发展,科技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廉洁文化教育和足球运动等特色项目继续享誉全市,正在实现新的跨越、走向新的征程。

解放初期南洋中学

如今的校门全景

来源:“影像上海”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engyuehana.com/syhjj/100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