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年,一位经验丰富的老中医,在初次邂逅顾维钧之时,便毅然决然地将自己年仅十岁的爱女许配给他。为了支持顾维钧的学业,他不惜变卖家中的财产,倾注了全部的心血。然而,十一年后,他的女儿却以贞洁之身选择了剃发为尼的道路。面对这样的变故,老中医深感懊悔,痛不欲生,悲叹道:“我虽擅长观相,却未能真正识透人心啊!”

一见到顾维钧,张衡山的眼中便闪过一丝亮色,他深信此子绝非寻常之辈,日后必将大放异彩,成就非凡。

他心急如焚地赶回家中,与妻子经过一番商讨后,便匆匆前往顾家商讨亲事,怀揣着将年满十岁的宝贝女儿许配给对方的打算。

必须明白,在清朝末期至民国初期那段时光,谈及婚姻之事对于如此年纪的男女而言,实在是显得过于仓促。在那时,大多数的女孩往往是在十三四岁的年纪才开始考虑婚嫁之事,而男孩们也通常是待到十五六岁才开始筹划婚姻。

张衡山急匆匆地亲自上门拜访,显然他对顾维钧的重视程度非同一般,可谓十分看重。

至于顾家,对这场婚姻可是赞不绝口。毕竟张衡山不仅与上海道尹有着深厚的亲戚关系,更是精通相术医术的奇才。张润娥能够嫁入顾家,实在是让人惊叹她的福分。

没过多久,两家人便欢天喜地地商议并确定了两个孩子的亲事,彼此都充满了喜悦和期待。

自从两家缔结了亲事,张衡山便对这位心仪的女婿倾注了极大的心血,竭力栽培。每当顾维钧身体不适,张衡山总是亲自登门造访,为他细致把脉,精心治疗,而且从不索取分毫诊金。

顾维钧完成英华书院的学业后,因家境拮据,顾父为子谋得钱庄一职以维持生计。然而,张衡山对此安排持坚决反对态度。他耐心地向亲家阐述自己的观点:“维钧他日必将成就非凡,我们岂能让他屈才于此?关于经费问题,尽管放心交予我处理。哪怕变卖家产,我也定当全力支持他继续深造!”

因此,得益于他的慷慨资助,顾维钧得以进入享有盛名的上海圣约翰大学深造。这所大学的学费昂贵,每期费用高达二百余银元,聚集的学生大多是出身富贵之家的精英。顾维钧在这里与这群出类拔萃的同学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这无疑为他未来在社交领域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完成圣约翰大学的学业之后,顾维钧选择进一步拓宽视野,踏上了前往美国的留学之旅。那一年,他在异国他乡的学习与生活所需的花费,以当前的物价水平衡量,竟相当于惊人的万元之巨。

这些资金,实际上是张衡山通过变卖自家资产,毅然决然地筹措而来,并坚持为顾维钧提供的。为了这位女婿,他甚至不惜放弃让女儿张润娥接受教育的机会,这份付出无疑是极其深沉和伟大的。

在张衡山的眼中,张润娥无疑是他心头唯一的明珠,她的幸福与安康便是他最大的期盼。因此,无论付出何种代价,他都愿意倾尽全力支持顾维钧的成长与发展,期望他能有所作为,不辜负他们的期望。

尽管他费尽心机,筹划周详,却未曾料到顾维钧会如此冷酷无情,这一出乎意料的结果完全打乱了他的计划。

顾维钧对这场由父母一手安排的婚姻心生抵触,从内心深处感到厌恶。他选择躲避在美国,始终不愿踏上归国的路途,去完成这桩他并不情愿的婚姻。

顾父对张衡山心怀愧疚,于是委托顾维钧的哥哥代为致信,试图劝阻他道:“她不仅才智过人,容貌亦是出众,与令弟实乃天造地设的一对佳偶。”

在顾维钧无法再推辞的情况下,他提出了两个前提条件:首要的是必须放宽对女性缠足的束缚,让女子得以自由行走;其次则是他希望有机会进入学堂学习英语,而不仅仅局限于在家中学习中文。

顾父察觉到了事情出现了转机,他立刻应允了下来,并且不断催促他赶紧回家。

在年,受到家人的连番催促,顾维钧终于决定返回家乡上海。随即,顾家为他们的归来迅速安排了婚礼事宜,热闹非凡。

顾维钧因受过先进教育的熏陶,不愿在结婚当天才首次见到妻子的面容,故决定提前前往张家,以期能够一睹未婚妻的容颜。

当时的社会风气尚属新颖,张衡山也慨然应允了双方见面的请求。然而,出乎众人意料的是,张润娥却羞涩地躲在屋内,坚决不肯露面。这一幕令顾维钧颇为不悦,他心中暗自腹诽,认为她在处理此事上显得过于拘谨,显然受到了陈旧观念的束缚,无法展现出应有的大方得体。

他与未来的岳父浅酌了几杯之后,便带着些许不满的情绪匆匆离去。

在这个寂静的夜晚,父亲凝视着顾维钧,用严厉的口吻告诫他要对张衡山的悉心栽培心怀感激之情。然而,张润娥那种狭隘的作风却在顾维钧的脑海中挥之不去,使他对这场婚姻产生了深深的厌恶和反感。

没过多久,顾维钧违背内心意愿,与张润娥结为连理。他仿佛成了一个受人操控的木偶,身着传统的长袍马褂,与张润娥一同拜天地、祭祖、拜父母,随后两人步入洞房。

在这喜庆非凡的日子里,众人皆满面春风,唯独他脸上的表情却比哀悼时还要沉重,显得格格不入。

新婚之夜,他终于卸下了伪装的笑容,转而走向家中一间静谧的空房,安然入睡。随后的数晚,这对新人在彼此的卧室内各自沉浸于自己的梦境,未曾同榻而眠。

顾父见状,内心焦急得如同烈火焚烧。他下令将顾某捆绑起来,强行送入新房并严加看守,企图限制他的行动。然而,顾某深知身体的主宰权在于自己,只有他自己能够决定自己的行为举止,任何外界的束缚都无法真正限制他的内心意愿。

顾维钧因故无法离开新房,因而选择在沙发上安顿就寝,而他的妻子则选择独自躺在床铺上休息。

经过数日的漫长煎熬,他最终决定向顾父表达意愿,希望能返回美国继续深造。然而,顾父却以深知他并不喜欢自己妻子的理由,提出了一个条件:只有当他携同妻子一同前往美国时,才会得到允许。

出于种种无奈,顾维钧最终决定携同张润娥一同踏上飞往美国的旅程。抵达那片遥远的国度后,由于相隔千里,父母与岳父等人再也无法对他们二人的见面施加任何压力或逼迫了。

顾维钧精心为张润娥规划了学习英语的计划,并安排她前往费城深造。而他本人则在同一天启程,前往费城继续自己的学业。

张润娥被她的丈夫独自留在这异国他乡的陌生之地,然而她并未流露出任何不满或抱怨。对于丈夫的每一个安排,她都毫无怨言地付诸行动,默默执行着。

经过一年的努力,张润娥的进步显著,她不仅能够流畅地阅读报纸,还能初步涉猎一些英文书刊。由此可见,她的才智确实不容小觑。然而,尽管她竭尽全力想要与丈夫的步伐保持一致,他却如龙腾云霄般迅速攀升。他成功攀附上了首届内阁总理唐绍仪,并与之千金唐宝玥坠入爱河。

为了与心爱之人共度余生,顾维钧毅然决然地向张润娥提出了解除婚姻关系的请求。

对于顾维钧的决定,张润娥并未明确表态支持或反对。当顾维钧向她递交了那份关于自愿离婚的协议书时,她只是以轻柔的口吻,淡淡地询问了一句:“我今后的生活,又将何去何从呢?”

顾维钧并未多虑,他坦然地回应道:“既然你已掌握英语,便可选择继续在美国生活,亦或回国执教,甚至继续深造。”

为了消除潜在的矛盾,顾维钧精心拟定了离婚协议书,并嘱托张润娥亲自抄写了四份,以确保双方及其父母都能各自持有一份作为凭证。

顾维钧与张润娥,正值青春年少的23岁和21岁,却走到了婚姻的尽头。在那个如花似玉的年纪,他们选择了分手,各自追寻着不同的生活轨迹。

在有限的相处时光中,顾维钧对张润娥的概括如下:她仿佛是那个旧时代里一幅生动鲜活的画卷,展现着典型的中国女子形象。她克制自我,忍耐力强,透露出一种深沉的内敛之美;同时,她又天真无邪,如同未经雕琢的璞玉,纯净而动人。面对周遭的环境,她总能保持一种平和淡然的心态,仿佛一切都在她的预料之中,安之若素。

这位妻子,曾是“旧时代”的典范,面对他提出的离婚要求,却展现出了异乎寻常的冷静与淡然,未曾有过一丝的哭闹与纠缠,使他得以轻松自如地迈向新的生活篇章。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她并未采纳他的建议,而是选择了另一条道路——出家为尼。这种决绝而坚定的选择,仿佛是她与尘世彻底诀别的宣告,同时也以一种沉默而深刻的方式向世人诉说着,那段婚姻给她带来的深深伤害,使她身心俱疲。

张衡山,这位曾经自诩能洞察一切的相士,如今却深陷悔恨之中。他惊觉,尽管他能够解读命运的纹路,却未曾真正窥探到人心的深邃。他望着自己的女儿,那个已经步入婚姻殿堂多年的女子,竟然还保持着纯洁无瑕的身心,他无法抑制内心的痛苦,泪水滚滚而下:“我虽能看相,却未能洞悉人心,这究竟是我多大的疏忽啊!”

在他的精心培育下,顾维钧确实一路高歌猛进,成就斐然。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这份荣光并未惠及他的女儿。没过多久,张衡山便因内心的忧愁与苦闷而离世,令人扼腕叹息。

素素历史阁

顾维钧曾对自己的婚姻有过一番描述,他称之为“主命”,即遵循了父母的意愿和安排。这场婚姻对他来说,更多地是源于家族传统和长辈的期望,而非个人的自由选择。

未曾料想,正是这段婚姻赋予了他富贵的命运。若非张衡山倾囊相授,他或许只能在典当行的小圈子里摸爬滚打。更不必说,他绝无可能从那所价格不菲的学校顺利毕业,进而与日后诸多助他一臂之力的贵人结缘。

顾维钧生命中的第三段婚姻是与爪哇首富之女黄蕙兰缔结的。黄蕙兰以其宽广的胸怀和非凡的才华著称,她精通六国语言,见过大世面,展现出与众不同的风采。尽管她与顾维钧的前妻张润娥有着截然不同的性格和经历,但命运的捉弄却使黄蕙兰最终未能守住这段婚姻。在顾维钧荣升外交官大使的显赫时刻,他却背离了黄蕙兰,转而与严幼韵陷入了一段不伦之恋。黄蕙兰在承受了这样的打击后,选择了与顾维钧离婚,而顾维钧则迅速展开了他的第四段婚姻生活。

顾维钧曾表达,他的第四段婚姻如同沐浴在主爱的光辉之中,皆因严幼韵的存在。她宛如一朵善解人意的解语花,深深了解他、懂他,且总是无微不至地体贴着他。

在此刻,或许他未曾料及,昔日相伴的发妻张润娥,亦曾是一朵聪颖且温婉的解语之花,她的智慧与柔情,曾是他生命中的一道亮丽风景。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engyuehana.com/syhjj/125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