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人最爱吃的福建人,在中国海军史上扮演
这是《军武兵要地志》系列的第13篇文章,该系列从山川形胜切入,主要讲述中国各个省份的地理民风和地域性格,特别是在战场上的表现。今天我们聊聊经常被人忽视的海军之乡——福建 在中国的方言歌曲中,长期是粤语歌一枝独秀,当然,例外也是有的。带队拿到了年雅典奥运会冠军的前中国女排主教练陈忠和,就经常和队员一起高唱《爱拼才会赢》,这首闽南语歌曲在一片粤语歌中显得相当特别。陈忠和还经常唱起的另一首闽南语歌是《一定要成功》,如果听过这两首歌,就会发现,尽管发音和曲调听上去有些软绵绵,但歌名和内容都非常励志,或许,这正是福建人的真实写照——爱拼才会赢,一定要成功! 福建人的爱拼,从何而来?要是看看福建的地图就会知道,不拼不行。 福建的地形,一言以蔽之,全是山,山之间是河,河之间是山。全省1.4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山地丘陵就占了90%,山地的平均海拔大约在一千米左右,只有沿海有一些平地,但最大的漳州平原仅有平方公里,正所谓“八山一水一分田”。这种地貌,可不是什么好条件——交通不便,不好种田,即使是在相对平坦的海边,也得去变幻莫测的大海相搏,才能打到渔获。在这种环境下生存的人类,如果不拼一点,蛮一点,是活不下去的。 不利农耕的地理条件,使福建较晚才进入文明时代。公元前年左右,越族人建立了越国,公元前年,楚灭越,越国贵族与平民向南迁徙到福建境内,与当地的古闽族融合成了闽越族,又建立了闽越国。越人“断发纹身”,傍水而居,善驾舟行筏,还处在比较蛮荒的阶段——“闽”字的起源就是门内供着一条蛇。自然,源于越人的“福建人”这时候还处在比较落后的阶段。秦统一天下后,设立了闽中郡,但秦始皇认为闽越地处偏远,山高路险,而且越人强悍,不好治理,是“荒服之国”,所以仍由当时的闽越王无诸统治,只是王号被秦朝取消了而已。 在秦末起义和楚汉战争中,闽越王无诸站队正确,助刘邦立汉有功,被封为异姓王。无诸死后四十多年,闽越国为汉所灭,结束了自立一国的历史,但人口仍然以越人为主。因为山势崎岖,几乎不可能开发农业,也就无法派官和驻军,所以只是在名义上“收归中央”。直到三国时期,东吴政权从年开始,花了六十年时间,先后五次出兵,才将今天的福建完全拿下,建立了福建历史上第一个城镇——建安,由此也可见那时“福建人”还是很悍勇的。 ▲公元年唐朝设立福建经略军使 此名取自从福州和建州 福建之名自此出现 从西晋到隋唐,因躲避战乱而南下的中原士族来到闽地,带来了中原文化和生产技术,福建的经济、文化和人口有了明显增长。隋代还人口稀疏的福建,到南宋时已是人口密集。这一时期,因为农业、手工业技术日趋成熟,福建多山的地形反而带来了物产多样的好处,木材、龙眼、荔枝、甘蔗、靛青、柑桔、橄榄、棉花、苎麻、茶叶这些北方少见的作物成为畅销商品,商人们从水路和海路往来福建,以类似今天“订单农业”的方式收购农产品,逐渐形成了农商结合的传统。 除了水果、茶叶这些经济作物外,唐宋时期的福建还成为海外贸易的关键节点,有福州港、泉州港、漳州月港、厦门港四个世界性大港口,其中泉州是东方第一大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更是国际化大都市。多种宗教、文化汇集于四大港口城市,丝绸和瓷器从福建运往国外,海上商路远达印度洋、中东和东非。玉米、马铃薯、烟草、花生、南瓜、番茄、辣椒等农作物也经福建人之手,通过海路进入中国,对此,今天的吃货们应当表示一下感谢…… ▲宋代设置福建路 与今天的福建省很接近了 种植一亩水稻,大约十几个人就可以完成播种、插秧、晒谷等过程,种植一亩柑桔则需要四五十人,对协作要求就比较高。在福建独特地理条件下形成的非传统农业文明,以及面向海洋的优势,培育了福建人打拼、细致和讲究协作的特性,这些恰恰是现代文明所需要的。 ▲福州“三坊七巷”是福建文化鼎盛的象征 这里汇集了明清及近现代时期的 文人、名臣、帝师和革命者的故居 唐五代时期的福建是中国佛教的中心,寺院、僧人全国最多,有“海边佛国”之称。宋代的福建先于其他各路普及了县学和州学,民间的文人学士也自发创办了数十所书院,闽北在南宋成为文化中心,“人才之盛,甲于天下”、“东南全盛之邦”、“今世之言衣冠文物之盛,必称七闽”。 ▲“程门立雪”就是两位福建文人 杨时(东林书院的创始人)和游酢 求教于大儒程颐的故事 朱熹认为,“天旋地转,闽浙反居天下之中”,《宋史·地理志》记述,福建人“多向学,喜讲诵,好为文辞,登科第者尤多”,两宋时期福建共有进士人,状元19名,明万历年间的首辅叶向高(福建福清人)曾自豪地说:“海内皆蒙宋之化,而闽独得宋之宗”。 苏颂,泉州同安人(今属厦门),宋哲宗朝的宰相。他之所以闻名,不是因为官当得大,而是因为他还是一个杰出的全能科学家,在数学、天文、机械、医药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宋史,苏颂传》称他精通“经史、九流百家之说,至于图纬、律吕、兴修、算法、山经、本草,无所不通,尤明典故。” 年,苏颂应用自己丰富的天文、数学、机械学知识,组织韩公廉、周日严等科学家,历时两年,成功复制并改进了水运仪象台。仪象台以水力运转,集天象观察、演示和报时三种功能于一体,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钟,近代钟表的关键部件“天关”(擒纵器)也是在那时发明的,这一发明在天文与机械制造方面达到了11世纪的高峰。 ▲词人柳永(崇安)、法医学始祖宋慈(南平)、 妈祖(林默,莆田湄洲) 这几位福建人广为人知,甚至成了神 苏颂与同时代的药物学家掌禹锡、林亿等编辑补注了《嘉佑补注本草》,校正出版了《急备千金方》和《神农本草》,并独立编著了《本草图经》二十一卷,这是一部承前启后的药物学巨著,是宋朝最完善最科学的医药书。 清代的福建还出了个世界首富——伍秉鉴,他是广州十三行之一怡和行的行主,通过茶叶、瓷器贸易积累了巨额财富,还间接投资了美国密歇根中央铁路和密苏里河铁路。美国人约翰?穆瑞?福布斯(JohnMurrayForbes)正是因为被伍秉鉴收为义子才改变了命运,成为后来的美国铁路大王。 那么福建人在军事上有没有建树呢?当然有。 ▲土楼就是一座结实的城堡 著名的福建土楼,是从中原南迁的汉民来福建后,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建立的独特建筑形式,现存还有三千多座。虽说是民居,实际上也有军事防御功能。土楼多为圆形(也有方形和其它形状),外墙基座用花岗岩和大粒河卵石筑成,以三合土粘连,厚一至两米,冬暖夏凉,不怕火攻,箭矢不穿,子弹难入,甚至还能抵挡炮弹。在年的一场内战中,一座土楼被十九发炮弹命中,只在外墙上留下了小坑,可见其坚固程度,即使放到现在,可能也只有大口径火炮才能一次打穿。 土楼大门的门框由大块花岗岩凿成,顶部有灭火水槽,门体用两三寸厚的木板制成,外包铁甲。土楼高层四周设有外小内大的射击孔,可以用枪械居高临下射击来犯之敌,土楼的环形走廊俗称走马廊,用于防卫人员和弹药的调动,底层仓库储备粮食弹药,可以维持几个月,内部还有暗道通往邻近土楼或田野,可供在紧急情况下的撤退。 ▲从高处俯看,土楼圆溜溜的形状 无法不令人联想到发射井 据说,福建土楼在冷战时期被美国的侦察卫星拍到,一度被判读为弹道导弹发射井,数量之庞大,还集中于福建一省,这令美国感到惊讶且疑惑,年CIA派人伪装成游客,实地查看后才发现,原来是无意中被福建人摆了一道,搞了个大大的乌龙…… 大家非常熟悉的“国姓爷”郑成功,就是福建泉州府南安县人(今南安市),他出生于日本平户,六岁时回到福建老家,成年时正逢明清易代之际,毅然投身反清斗争,一度反攻至南京。在不能与清朝相抗衡的情况下,郑成功选择渡海收复台湾,赶走了荷兰殖民者,成为将台湾纳入中国固有领土范围的民族英雄。 另一位也与台湾有关,他就是清康熙年间平定台湾的施琅。施琅是泉州府晋江县人(今晋江市),曾在清朝与郑氏之间两度反复,最后效力于清,被任命为福建水师提督,率军在澎湖击败郑克塽的水师,使台湾郑氏降清,因功封为靖海侯。 ▲福建水师提督陈化成(福建同安) 在鸦片战争中牺牲在吴淞口炮台 但他最大的功绩不在于作战,而是反对清廷内部“宜迁其人,宜弃其地”的弃台主张,力主在台湾设官屯兵。这一远见卓识的建议被康熙帝采纳,从此台湾成为中国领土。大陆居民,尤其是福建居民,开始大量前往台湾,今天的台湾居民,多为福建人后裔,台湾方言跟闽南方言多有相似,台湾在很长时间内,也是归福建省管辖,这些都是台湾属于中国的铁证。 ▲林则徐不仅销毁了鸦片 还主持编译了《四洲志》 介绍了30多个国家的概况 是近代中国第一部世界地理志书 从以上介绍不难发现,福建文化中有较多的海洋文明因素,对海洋的熟悉多于对农耕的热情,所以福建人对待外来事物的态度较为开明,不那么墨守成规,在近现代时期能得风气之先,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就来自福建(侯官),这并非偶然。 同样,近代的福建成为中国海军建设的摇篮,也不是偶然。 鸦片战争之后,对外战争的屡战屡败使清末的有识之士认识到,必须向西方学习才能自强图存,洋务派“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渐为朝野所认同,引进科学技术,尤其是军事技术,成为清朝的国策。 “夷之长技”,无非坚船利炮,所以造船就成为洋务运动的重头戏。年6月5日,左宗棠具折上奏,申请设厂造船和设立学堂培养人才的请求。同治帝深为赞赏,几天之后就给予了肯定批复:“中国自强之道,全在振奋精神,破除耳目近习,讲求利用实际。该督先拟于闵省择地设厂,购买机器,募雇洋匠,试造火轮船只,实系当今应办急务”。 ▲沈葆祯是福建侯官人 也是林则徐的女婿 左宗棠很快就被调往陕甘,实际建设由继任者沈葆桢操办,以马尾港为基地,兴建船坞及相关设施,从欧洲聘请工匠和教习。马尾造船厂建在马江之畔,占地亩,设备齐全,规模宏大,在远东地区首屈一指。本就是福建人的沈葆祯则深知培养海军人材的重要性,在船政局成立的同时,依照左宗棠的规划,建立了“求是堂艺局”,这就是后来的“福建船政学堂”(福州船政学堂、马尾水师学堂)。 ▲严复,福建侯官人 后来就读于英国皇家海军学院 翻译了《天演论》、《原富》等西方著作 沈葆祯眼光长远,他提出“船政之根本在于学堂”,亲自主持了第一届入学考试,考生多为平民子弟,一共录取了六十名学生,第一名就是后来成为近代史上著名启蒙思想家和翻译家的严复。年月,他们在福州城内定光寺内开课,中国的第一所海军学校在福建诞生了。 福建船政学堂采用了西方先进的造船方法和教育模式,奠定了中国近代乃至新中国海军建设的基础,开创了近代教育的新模式。船政学堂一改“专心道德文章,不复以艺事为重”的陋习,改革专学四书五经的传统教学内容,将外语和西方实用科技知识作为学生的主课,实施军事化管理和全额配给制,是当时中国创办海军以及后来新中国建设学校的典范。 ▲即使从外观看 船政学堂也更像现代的大学 船政学堂分为前后两学堂,分专业,设校长,前学堂为制造学堂,又称法语学堂,培育船舶制造和设计人才,开设法语、基础数学、解析几何、微积分、物理、机械、船体和蒸汽机制造等课程。后学堂为驾驶学堂,亦称英语学堂,旨在培养海上航行驾驶人员和海军船长,有驾驶专业和轮机专业,开设英语、地理、航海天文、航海理论学等课程。具有近代科学技术知识的专职或兼职的法、英教师被聘请到船政局,采用“半日在堂研习功课,半日赴厂习制船械”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同时派遣优秀学员出国留学,比如严复,后来就去了英国皇家海军学院继续深造。 尽管不能完全排除传统文化的糟粕,但船政学堂依然成果斐然,制造专业的学员办学办干,“放手自造”,“验其工程,均能一一吻合”;驾驶专业的学生,“当台风掀起巨浪如山之时,徐觇其胆识”,能在公海驾驶。第一届毕业生中,驾驶专业有14名已具远航能力,管轮专业有14名担任轮机长,制造专业有6名达到工程师水平。正是由于船政学堂培养人才的支撑,中国第一支近代化舰队福建水师才得以先于南洋水师和北洋水师创建。 ▲中国近代第一艘国产军舰 “万年清”号,排水量吨 福建船政局在培养人才的同时,先后造船40艘。除早期几艘是由外国人设计制造外,自“艺新”轮之后的30多艘,都是船政学堂的学生与毕业生所建造的。福建船政的建成的第一艘军舰被命名为“万年清”,清的国号被用于命名,可见福建船政被寄予的厚望。年建成的“平远号”号,在当时已属世界先进水平,是亚洲第一艘钢制军舰。 甲午海战中,日军旗舰松岛号在00米的距离上被平远号60毫米主炮命中了鱼雷发射室和主炮塔下的机关,炮罩粉碎,多名水兵被毙,平远舰再以47毫米速射炮扫射,使松岛号近乎瘫痪,另一艘严岛号也吃了两发平远舰主炮炮弹,受创严重。这艘在北洋水师中长期被边缘化的国产战舰,反而取得突出战绩,可见其质量的优异,另外,平远舰的管带李和也是船政学堂的毕业生。 北洋舰队的主要海军将领和大部分舰长几乎都是留欧的船政学生,从清末到民国的海军人才中,福建人也占了大半。在这张年福州船政学堂毕业前的学员合影中,能发现很多我们熟悉的近代海军人才——“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第二排左五)、“经远”舰管带林永升(第三排右三)、“定远”舰管带刘步蟾(第三排右五)、“威远”舰管带林颖启(第三排左三)、“超勇”舰管带黄建勋(第三排左四)、“康济”舰管带萨镇冰(第三排左五)、“广乙”舰管带林国祥(第二排左三)、“靖远”舰管带叶祖珪(第一排左四)、“济远”舰管带方伯谦(第一排左六)。甲午战争中就有13名福州籍海军军官参加了战斗,其中4名舰长战死,3名舰长自杀殉国。 据不完全统计,福建船政学堂培养的海军人才达到多名,《清史稿》记载,“船政学堂成就之人才,实为中国海军人才之嚆矢”。福建船政局先后派出四批共名留学生,他们后来大多成长为我国近代社会各方面的优秀人才,在外交、军事、教育、科技等诸多领域都发挥了突出作用,除了前面提到的严复以外,在铁路建设方面有魏潮、高而谦、丁平澜、詹天佑等;在矿业开发方面有罗臻禄、林庆升、林日章、沈庆喻、刘敖、张金生等;邮电方面有苏汝灼、王平国、陈彩寿等;造船方面有陈兆翱、魏瀚、郑清廉、吴德章、李寿田、杨廉臣、罗丰禄、陈义宽、陈林璋等。 民国时期的海军主要将领多数是船政学堂的毕业生。有三位毕业生刘冠雄、萨镇冰、李鼎新先后任海军总长,而且无一例外全是福建人。除这三位海军的大人物以外,从清末开始,历任的海军提督、都统、海军大臣、总司令、舰队司令、海军学校校长、重要舰艇正副舰长、甚至各舰的轮机长,几乎都是福建人。北至黑龙江,南至海南岛的广大水域,一度均为闽系海军控制。所以,不仅福建船政学堂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地位,福建人在中国近代海军史上更是地位显赫。 年,民国海军少将,福州船政学堂管轮班毕业生陈兆锵在马尾创办了中国最早培养飞机、潜艇制造及驾管人才的专业学校——福州海军飞潜学校,设立飞机制造、潜艇制造和轮机制造3个专业。年初,北洋政府海军部在马尾造船厂内开办了中国第一个正规的飞机制造厂——海军飞机工程处,在巴玉藻等人的领导下,从事水上飞机制造,在年8月成功制造出中国第一架水上飞机“甲型一号”,此时距莱特兄弟发明飞机仅十余年。所以,福建还是中国航空制造业和海军航空兵的诞生地。 到年为止,飞机工程处先后造出各式飞机17架,性能不亚于欧美各国同时代产品。年7月制成的“海鹰”和“海雕”号水上鱼雷轰炸机,最大时速公里,飞行高度为米,总重量公斤,爬升率每分钟米,装有机枪、航炮各1门,炸弹8枚,还能带鱼雷。年制成的“江鸿”号飞机,曾由马尾起飞至汉口,经受住了长途飞行考验,显示了较高的工业水平。 除了海军和工程技术人才以外,近代的福建还出了很多革命者,许多人为中国的进步流血牺牲。福州三坊七巷的杨桥巷17号,就是在辛亥革命中英勇献身的英雄林觉民的故居(现为辛亥革命纪念馆)。 林觉民是福建闽侯人,少年时即有革命志向,十三岁参加科举考试时,在考卷上题了“少年不望万户侯”七个大字后扬长而去,以表示对科举的蔑视。十五岁时入福建近代第一所官办新型学校全闽大学堂,后考入日本应义塾大学文科,留学期间加入了同盟会。这个本来可以有光明前途的年青人,为了中国的未来,为了唤醒民众,义无反顾地回国参加了并没有什么胜算的广州起义,不幸受伤被捕。 两广总督的张鸣岐亲自审问,林觉民直接用英语驳斥,慷慨陈词,满庭震动。张鸣歧心胆俱惊,叹道:“惜哉,林觉民!面貌如玉,肝肠如铁,心地光明如雪”。与电影《辛亥革命》中的情节不同,在真实历史中,张鸣岐认为这样的英雄人物万万不可留下。最后,林觉民从容就义,年仅4岁,他的堂弟林尹民和另一位福建籍的革命者林文也一同牺牲于起义中。他行前给父亲留下了《禀父书》,给妻子留下了《与妻书》,文辞优美,感人肺腑,正气浩然,是中学课本中的必选文章。 ▲民国海军上将陈绍宽 福建闽县人(今属福州) 他最早提出了自建航母的设想 在辛亥革命中,福建新军在武昌起义一个月后举事,击毙镇闽将军朴寿等顽固官员,闽浙总督松寿自尽,以福建人为主体的长江舰队和巡洋舰队易帜起义,协助革命军保卫武汉三镇、光复南京、上海等行动,福建全境光复。尽管在北洋政府统治期间,闽系海军有过内斗和分裂,但在关键时刻,闽系海军还是顺应的历史潮流,在北伐战争期间,闽系海军起义支援北伐军,使北伐军得以迅速平定江南并顺利渡江北上。在解放战争中,闽系海军将领多数起义,曾以鼎、叶可钰、陈书麟、韩玉衡、陈可潜、蔡世滢、杨廷纲、刘考鋆、方莹等将领以及其他官兵1多名海军官兵加入人民海军,为新中国海防建设做出了贡献。 中国在抗战时期的国家元首是谁?很多人都会说是蒋介石,而实际上在年之前,国民政府的主席一直由林森担任,共在位1年,玩过《钢铁雄心》的小伙伴可能会对此有些印象。林森出生于福建省闽县尚干凤港村,出身寒微,在教会学校里接受了长达14年的西式教育,是同盟会的“老革命”,从一介平民当到了国家元首。 ▲重庆林森墓 林森以清正廉洁、不慕名利、重视教育、不近女色、自律甚严而闻名,一生没有子女,堪称民国版的周恩来。他崇扬民主和法制精神,否定过孙中山,驳回过袁世凯,弹劾过蒋介石,是国民党内连蒋介石也要敬让三分的元老。林森于年在重庆因车祸去世,没有看到抗战胜利,他留下的遗言是“务必要光复台湾!” 有意思的是,林森的老家现在叫祥谦镇,以他的老乡,二七大罢工的领导人,中共党员林祥谦的名字命名,国共两党的历史,在这里有了一个奇妙的汇合。 也许大家发现了,近现代福建出的杰出人物中,姓林的似乎比较多,除了上面几位外,林觉民有一个哥哥,就是后来成为外交家、政治家和书法家的林长民,他有一个女儿,叫林徽因,他还有一个孙女叫林璎,是美国越战纪念碑的设计者。 林语堂,福建漳州龙溪人,头衔很多——上海圣约翰大学英文学士、美国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硕士、德国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北京大学英文系教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术与文学主任……,还获得过年和年度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大家都知道他是个文学家,其实他还是个发明家,曾在年至年间发明过中文打字机、中文字形编码和键盘,并获得了五项专利——牛吧? 林巧稚,福建省厦门鼓浪屿人,中国妇科、产科医生和医学科学家,医院第一位中国籍妇产科主任,也是中国科学院首批学部委员(相当于今天的院士)中唯一的女性。林巧稚终生未嫁,但一生亲自接生了5万多婴儿,被称为“万婴之母”,堪称中国版的特蕾莎修女。 林丹大家都很熟悉了,他是福建上杭人,被公认为是同时代实力最强的羽毛球运动员,长期排名世界第一,是唯一五夺世界羽毛球锦标赛男单冠军的选手,还取得过两次奥运会冠军、汤姆斯杯五连冠、六次全英锦标赛冠军、五次苏迪曼杯冠军的佳绩。福建的林姓名人这么多,不知道是不是一种巧合呢…… 接着再说历史——国共两党在北伐之后分道扬镳,从年到年的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中,福建成为重要根据地,在中央苏区的范围内,闽西大约要占到一半左右(约在今龙岩市、三明市、南平市、漳州市),涌现出了邓子恢、张鼎丞、陈丕显、杨成武、卢嘉锡等将领和国家领导人。在红军开始长征后,闽西根据地保存了较多的红军游击队,在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后,留在闽西的党组织通过“保田斗争”使龙岩、上杭、永定等县0多万亩红军时期的土地改革成果一直保留到了年。 在抗战时期,福建是沿海各省中沦陷最少的,即使在日本“打通大陆交通线”后,侵略范围达到最大时,福建也只有福州和厦门两地被日军长期占领。这是什么原因呢?从上图可以看出,日军的侵略高度依赖水陆交通线,而多山的福建几乎没有铁路,公路难于通行,通过水路进军也远不像逆长江而上那样方便,这令日军望而却步,只能占领港口以断绝中国的海上运输,而不敢向内陆前进。所以,在福建境内没有发生过如同长沙会战那样的大战役。 当然,这并不是说福建没有贡献,因为小战斗从来就没有间断过。年9月3日,日舰“扶桑”、“羽风”和“若竹”掩护陆军进攻厦门,胡里山炮台(一说为屿仔尾炮台)上的岸炮直接命中若竹号,主炮和鱼雷发射器被毁,日军死伤0余人,三艘日舰掉头遁走,首开中国战区击伤日舰的战绩。在金门被占领后,厦门的爱国志士组织了“厦门中华青年复土血魂团”、“抗日锄奸团”等自发团体,袭击、刺杀日军和汉奸。年8月,长乐抗日游击总队在琅尾港伏击日军,击毙日军警备司令田中及部下40多人,击毁日艇一艘,这是福建沿海抗日游击战中战绩最大的一次伏击战,受到中共中央华中局的嘉奖。 ▲抗战期间福建侨领陈嘉庚(厦门) “敌未出国土前言和即汉奸”就是他提出的议案 海外的福建华侨更是做了不少贡献,当时海外华侨有万人,其中福建籍近万人。据南侨总会统计,从年到年,华侨的捐款平均每月达法币万元,每年1.6亿元,等于负担了当时抗战军费的1/3。福建籍华侨捐赠的数额尤巨,永定籍缅甸华侨胡文虎一次就捐献00万元,并先后3次认购救国公债万元。从抗战爆发到年底,闽籍华侨捐款将近1亿元,还带头捐赠财物,筹购飞机、坦克、汽车,劝募寒衣,购买药品等等,此外,还有多名闽籍“南洋机工”在抗战中牺牲。 ▲杨成武(福建长汀人)在平型关战役中 率师独立团阻击日军,歼敌余人 虽然福建本地的战事不多,但福建子弟兵在抗日疆场上表现英勇。据不完全统计,收入《福建省革命烈士英名录》的抗战期间牺牲烈士有多名,新四军部队中牺牲的团级以上烈士有8人。国军第5师由多名闽西北子弟兵组成,在年8月的淞沪抗战中,与日军展开殊死搏杀,除负伤送后方医治的多人外,全部壮烈牺牲。 国军预备第10师也由福建子弟兵组成,先后参加了南昌会战、第次和第3次长沙会战、常德会战和衡阳保卫战,成为有“泰山军”之称的第10军中最精锐的部队。预备第10师在年的湖南衡阳保卫战中作为主力部队防守衡阳西郊,表现英勇,福建子弟兵无人退却,几乎全部阵亡,血洒湖湘大地。 福建是新中国的第八大将军省,共有开国将军83名,占全国将帅总数的5.14%。其中有三位上将,人数虽少,却是名气很大——刘亚楼、杨成武和叶飞,刘亚楼是新中国的空军司令员,叶飞是海军司令员,三位上将海陆空齐全。 福建籍中将9名——刘忠、苏静、张南生、陈仁麒、罗元发、罗舜初、袁子钦、郭化若、傅连璋。傅连璋可能是唯一的一位医疗将军,有“红色华佗”的美誉,是解放军和新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奠基人和创始人之一。 ▲几位福建籍的海军将领,下面四位是 阙中一、苏启胜、卢仁灿、张宜步 他们全部来自福建永定 福建籍开国少将有71名,其中以海军将领最为人所知。林遵(左上),福州市人,出身于海军世家,曾在抗战中带领中国海军仅存的布雷队打击日寇,抗战胜利后率太平和中业两舰收复南沙群岛,宣示主权,太平岛和中业岛即是林遵用两艘军舰的名字命名的。年4月3日,身为海防第二舰队司令的林遵,率5艘舰艇,多名官兵在南京起义,加入人民解放军,年成为开国少将。 张元培(右上),福建永定人,年授衔时即为海军少将。4年,张元培正在南海舰队司令员任上,当时的南海舰队是三大舰队中实力最差的。张元培对南越当局可能的侵略非常警惕,一面向北京报告,一面调榆林基地副司令员魏鸣森率猎潜艇编队增援永乐群岛,这是西沙海战能获胜的重要前提。 今天的福建省,论GDP总量,在全国前十之列,这与福建人“爱拼才会赢”的文化多有联系。今天提到福建,很多人会想到随便哪个地方都能找到的“沙县小吃”,国内店面数量有两万多家,甚至在新加坡和塞班岛上都有。能到离家千里甚至是万里之遥的地方,凭一爿小店找到生路,乃至发家致富,确是海军摇篮之地的民风——海军,可不就得到远离陆地的大洋上去拼么?如果你有一个来自福建的合作伙伴,这将是一件幸事,因为你不用担心的拼劲。 想了解更多,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engyuehana.com/syhjj/5348.html
- 上一篇文章: 林肯ldquo属于一切时代的人物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