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什么是真正精致的生活富兰克林读书
作者:曼之恒(富书签约作者) 一个人愈有成就,就愈要有谦和的胸襟。 一、“中庸”的智慧 中庸是儒家的道德标准,孔子把中庸认定为最高哲学。 朱熹说:“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其精髓是:不偏不倚,不走极端,因时制宜,因物制宜,因事制宜,因地制宜。 但要说真正将中庸之道完美付诸实践的人,非林语堂莫属了。 他17岁时,就以第二名的成绩毕业于厦门寻源书院,考上了上海圣约翰大学,四年之后,又同样以第二名的成绩毕业,被应邀去清华大学教书。 在我们看来,第二名虽然也代表着不俗的成绩,可似乎总令人捶胸顿足,扼腕叹息。 仿佛只是差几步,就能登上那个惹人艳羡的闪闪发光的高峰。颇有种“既生瑜,何生亮”的遗憾。 况且,无论是考试还是比赛,人们总是会记得首屈一指的第一名。 而第二名与第一名虽只有一步之遥,就要人们被遗忘,永远生活在聚光灯的外围,处在一个不尴不尬的地界上“斯人独憔悴”。 但是在林语堂看来,第二才是最高的智慧和境界。 他始终认为,第二虽然没有第一那般吸引眼球,鹤立鸡群。但是却处在一个进可攻退可守的境地,不同于第一名傲视群雄的高处不胜寒,第二名往往更为轻松自如,来去从容,不用在意别人的眼光。 而林语堂的中庸之道,还体现在“半玩世”的态度上。 在《生活中的艺术》中,他这样评价“半玩世”: 我认为半玩世者是最优越的玩世者。这种学说,就是指一种介于两个极端之间的那一种有条不紊的生活。这种中庸精神,在动作与静止之间找到一种完全的均衡。所以理想人物,应属一半有名一半无名;懒惰中用功,在用功中偷懒。我相信这种中等阶级生活,是中国人所发现最健全的理想生活。 林语堂自然也是一个资深的“半玩世者”,在写作上从不连续作战,一般是写完一部作品,就休假一两个月,完全将自己投身于悠闲的假期时光。 著名养生学专家洪昭光曾经说过:“养生的关键在于平衡。既不能过于压迫自己,也不能放松和悬空自己,在二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劳逸结合。太过于急功近利,反而会适得其反,长期下来,无异于饮鸩止渴。” 当你翻过了一座山之后,不要想着如何越过下一座。不妨先停下来,欣赏一下山脚下的鸟语花香,草长莺飞。 在养精蓄锐之后,你会发现,不仅做到了愉悦身心,自己的效率也未必会降低。 二、不泯的“童心” 林语堂的一生都保持着天真随性的态度,即使到老也像个“老顽童”。他说: 我来到这个世界上,就像一个小孩子进入一个大丛林。时或停步仰望星月,俯看虫花,在丛林行进的过程中,他没有方向,没有规矩,独自游荡,或行或止,随心所欲,一切皆从自己的本能出发。 而他最引以为豪的,就是自己身上始终没有被泯灭的那一颗童心,他评价自己“一点童心犹未灭,半丝白鬓尚且无”。 即使到了80岁,也爱和自己的外孙们一起玩耍,他将自己小时候的照片剪下来,和两个外孙的照片拼在一起,名之“三个小孩”。 明朝时,李贽就提出过“童心说”,所谓“童心”,就是赤子之心,“一念之本心”,就是一颗毫无造作,绝对真诚的本心。 童心,是最宝贵的一种态度。 保持童心,并不意味着懵懂、无知和幼稚。而是即使看透了世间繁华,仍然保持着对世界的热爱,对生活的希冀,对新事物的追逐与向往。 仔细观察身边的人,我发现,大多有趣的人,都有着一颗“童心”。 他们热爱生活,对于一切新鲜事物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探索欲。而他们阳光般的笑容,积极的生活态度,也是增加好感度的一个重要原因。 金庸先生的《神雕侠侣》中,很多读者都对老顽童周伯通表现出了很大的兴趣。 因为他为人毫无心机,天真烂漫。他的一身功夫都是“玩”出来的。 关于他,有一段这样的描述: 他做事完全不顾前因后果,乘兴起来兴尽而返,时而为长风破浪的海上骑鲨客,时而与人打赌追逐穷疆极塞,整个世界对他来说就是一个巨大的游乐场。 林语堂与周伯通,他们身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虽然都因为成就而深受后人景仰,让他们丝毫不以为然,虽有大人物之形而无大人物之劳。将功名看作是身外之物。 这种天真,这种豁达,使他们畅游于天地之间,不为俗事所累,不为劳务所忧。 三、“吃”中的哲学 1、食材的“相得益彰” 林语堂一向是很讲究“吃”的,而对于烹饪,他自己也有一套心法。 比如,他在讲述竹笋炒猪肉,和白菜煮鸡这两道菜时,说道: 竹笋和猪肉在一起煮,可以使肉味更加香浓,同时竹笋也因为吸收了猪肉的香味而更加可口。白菜煮鸡也是一样,鸡味渗进白菜里,白菜味也钻入鸡肉中,相得益彰。 看起来简简单单的菜谱,却蕴含着相互促进、相互调和,互利共赢的原理。 无论是做菜还是做事,都要尽可能考虑到可配置资源的特性,使它们的结合产生最大化的收益。 2、“吃”中看性格 林语堂对食物精于品味的态度,是极为赞赏的。 他是个螃蟹爱好者,在《京华烟云》中也写了其中的人物莫愁吃螃蟹的细节: “她把螃蟹的每一部分都吃得干干净净,所以她那盘子里都是一块块薄薄的,白白的,像玻璃,又像透明的贝壳一样。” 他认为凡是喜欢吃螃蟹、鸡爪这类费而不惠的的食物的人,在生活中往往更加坚韧顽强,更加富有生活情趣,也更能经得起挫折的打击,这样的人往往热衷于享受生活,敢于挑战。 因为这类食物虽然吃起来比较费劲,还没什么内容而言。但是有的人却喜欢这种“探索”的过程,而并不重视吃进去的“结果”。 因此很多时候,人生最大的快乐,并不在于拥有什么,而在于追求它的过程。 3、“吃”与“痴” 在林语堂的作品《苏东坡传》中,苏东坡执政期间造福百姓,受到了杭州百姓的尊敬和爱戴。 而他发明的东坡肉,做法更是精细,美味,流传至今,成为杭州名菜。 而如今的许多“东坡肉”,却是有名无实,虽然做法效仿古人,但其原料却欠缺,“瘦肉精”、“注胶肉”等大行其道,在这种情况下,纯正的“东坡肉”已不多见了。 况且在快餐和外卖占主流的今天,人们对于“吃”已没那么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engyuehana.com/syhjp/11017.html
- 上一篇文章: 欲罢不能的暴力美学澎湃在线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