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研究众多案例的过程中,我们经常观察到,为数不少的企业家或经营者,对市场、产业、金融、政策、商机和危机等很不敏感,对经营环境的变化反应迟钝。究其原因,乃是知识贫乏、视野不够。

由于经营者的思维空间延伸不及,大量的产业和市场机会在他们的视野之外生生灭灭,再大的产业和市场空间都与他们无关。

这种现象很容易让我们想起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关于企业成长的一种说法∶一个组织只能在其价值观内成长,一家企业的成长受限于其所能达到的价值观。

套用德鲁克的这种表述,我们对企业成长的空间可以做出这样的论断∶一家企业只能在其经营者的思维空间之内成长,它的成长受限于其经营者所能达到的思维空间。想得到不一定做得到,想不到就一定做不到。

成长空间在经营者思维空间里

就某一特定的企业而言,它的成长空间究竟在哪里?不在产业和市场里,而是在经营者的思维空间里。管理学上关于企业成长的那个著名的"经理封顶"定理的通俗表述是∶一家企业再好好不过它的经理,一如金字塔再高高不过它的塔尖。这就是说,企业家(经理)的思维、知识和能力构成企业成长的极限。一般而论,影响企业绩效和成长的因素众多且复杂。但就某一特定的企业来说,它的兴衰成败直接取决于企业家或经营者的知识和能力。由此推断,要拓宽企业的成长空间,必须改善经营者的思维空间。1.改善经营者的知识结构,2.提升经营者的思维层次,3.开阔经营者的视野和见识。如果说市场经济中的企业"思路决定出路",那么决定思路的又是什么呢?是企业家或经营者的知识和视野决定着企业的思路。相当一部分企业主要还处在个人权威、靠开会和"拍脑袋"决策的经验管理阶段,科学管理离这些企业还相当遥远。中国近代著名的企业家刘鸿生在年圣约翰大学50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至今依然适用∶

“中国地大物博,不愁没有资源,也不是拿不出资本来,所愁的是有了资源和资本,却找不到一批能运用资源和资本的人才。仅仅有生意人式的精明和长袖善舞的社会活动能力,并不能给企业带来长远前途。”

“与谁合作”是更重要的事在不确定的时代,我们对企业家的要求有非常多的改变。首先是在认知上的调整。比如,我们之前可能会比较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engyuehana.com/syhjp/121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