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那会儿,给大家分享了几个香港安静清幽的小众坐标,青山绿树特别适合走走逛逛,错过了可以戳这里补课哦~(香港待久了,我居然有点想出家?)

好多已阅的朋友都表示「有点东西」,立刻给象女士下达了一波「加更order」,留言区还有「很懂的人」说,作为中西合璧疗效好的香港,除了我们自己的庙宇,还有不少已经融入这个城市的教堂们。

怎么说呢,撇开每个人不同的信仰,只是简单地把自己置身于香港,庙宇也好、教堂也罢,都是这个城市的一部分呀。趁着复活节假期,一起去看看?

「伯大尼小教堂」

#全港唯一新哥特式风格教堂

#演艺学院古迹校园

#年建成,近年历史

第一次去伯大尼,还是一个香港演艺学院的在读伙伴,带我去的,当时他的形容是:

「带你去我们学校看看,二级古建筑~」

说真的,这个表达和后来的视觉冲击,有壁垒,建筑本身有一种小而美的震撼,不是轻描淡写可以带过的。

伯大尼这个名字吧,来自法语Béthanie,有治病救人的含义,而这个教堂,则是巴黎外方传教会,在年建成。

香港过百年的教堂有很多,但近年的新哥特式风格教堂,却仅此一间。

单看上面这张照片,敢不敢大胆猜测一下,新哥特式风格,最大特点是什么呢?

简单来说,哥特式的特征是尖形拱门、飞扶壁和肋状拱,而新哥特式,则是在此基础上的绝对对称。

这两天我妈咪想去修个眉毛,但她不知道怎么形容自己的要求,我说你就跟修眉师说,要一个新哥特式的。

目前的话,伯大尼小教堂内不少场所已经被改建成了演艺学院的教室,参观者是没办法入内的。

如果觉得只是自己走走拍拍不够深入的话,可以参加导赏团;而小教堂的部分,目前是开放给公众预约举办婚礼仪式的哦~

有个小小的温提:下午日落前前往最好,阳光的倒影印在教堂的墙上,那种静谧又温暖的好看,太杀我了。

「玫瑰堂」

#香港第一座天主教堂

#落成至今年

#童话中的粉色教堂

第二个目的地,我们来到九龙的市中心,尖沙咀。

很多人做梦都想去胡志明市的粉红教堂(耶稣圣心堂)看看,却忽略了近在咫尺的童话世界。

每次坐在双层巴士的二楼,经过这里,我在心里都会小期待一下堵车,这浅粉和奶油色调的教堂,多看两眼,心都会化掉。

你们有没有发现,香港的教堂,都有这种小而美的特征。

我去的那天,不是弥撒的时间,虽然参观的人也不少,各个肤色的都有,但整个教堂都出奇安静,融在熙熙攘攘的尖沙咀商业圈,有强烈的反差美。

如果说,上面的伯大尼小教堂属于新哥特式建筑,那玫瑰堂就是典型的哥特式。

它在年建成,目前不仅是“百岁少女”,而且是九龙历史最悠久的天主教堂,更是香港一级历史建筑哦。

想要拍好照片的话,象女士这边有个小提示,可以在教堂的左边取景,那就又有蓝天白云,又有粉白教堂啦。

然后就是,教堂可以举行婚礼,但不允许进行商业摄影,保安如果看见有人拿着相机拍照,就会走过来制止,但如果是拿手机,并说明不是在商业拍摄,还是可以简单拍拍的。

「圣约翰座堂」

#香港最古老的西式教会建筑物

#每天$48,经费维持

#年落成的国际性座堂

来到中环,全港最具规模又历史最悠久的圣约翰座堂,终于不再是小而美的style。

从远处走近,一片淡黄、褐铜的旧风扇转得很慢,与外面繁华得刺眼、人来人往的中环如同两个时空。

这座年历史的歌特式教堂,每天需要$48,经费来维持,但它记载的不只是宗教,而是香港岁月变迁的痕迹。

象女士之前看过一个报道,在常年炎热的香港,圣约翰座堂为了保持原貌,至今坚持不安装冷气。

因为冷气的水气可能会造成白蚁侵蚀,破坏古物古迹,于是整个教堂多年来,靠的只是从顶部吊下来的古旧风扇,轻轻吹过一阵又一阵的自然凉风。

很神奇,无论是不是教徒,走进这里,都会被它的建筑美学和庄严气氛所感动,在外的时候还嘻嘻哈哈呢,进来了,大多人都是张大嘴惊叹。

这座教堂主要是用青砖及石材建造,结合了歌德式建筑与诺曼式设计,尖顶拱、钟楼、肋形线条构件和几何图案窗花,都超级有特色。

而更特别的是,这座教堂在不少设计细节上,都进行了本土化改造,融入不少中国元素。比如部分地板砌画,包含了中国景教的十字架,还有一些香港渔村和舢舨的玻璃画;主教座位的扶手上有龙头设计。

友好的融合,并不违和。

目前,圣约翰座堂做礼拜的语言有普通话、广东话、英语及菲律宾语,真心international。

「道风山」

#中国园林式的基督教丛林

#12米高巨型户外十字架

#香港二级历史建筑

来到压轴,那肯定是要来一点特别的啊。

在没来过沙田的道风山之前,象女士真的从来没想过,基督教的据点可以是这个风格。(怪我头发短、见识也短)

而其实就如前面提到的圣约翰座堂一样,道风山虽是基督教丛林,但它在设计上,充分融入了中国传统元素,包括类似佛教宝塔建筑设计的圣殿、丛林内的道风山全图、圣经故事彩色瓷砖等,几乎都是中国风。

从沙田站出发,一路走到刀风山山顶,大概也就30分钟,全平路、无限树荫,对宅家久了腿脚麻麻又怕晒的精致少女们,同样友好。

而上山后的第一份震撼,便是这个以香港城市为背景的白色十字架。它非常巨型(据说有12米高),很多人在这里打卡拍照,日头或黄昏,有不同的feel。

追溯一下道风山基督教丛林的出处。

那是挪威传教士艾香德牧师在年代建立的,现在已经是香港二级历史建筑之一。

建筑群里有十多个大小打卡点,除了白色大十字架之外,还有明阵、圣殿、云水堂等,复古气息浓郁。

白色大十字架旁边就是感恩亭。感恩亭是六角攒尖顶中式设计,内有六幅关于耶稣生平的彩绘瓷画。

感恩亭旁边有一道生命门,通过门后可以进入丛林其他地方。在穿过生命门前,可以在这里多停留一会儿,或者拍下照。

因为生命门前有一条由阶梯铺成的窄路,尽头是一道白色的细长窄门,目测一次只能一人通过,视觉上很有意思。

穿过生命门就是被高树灌木包围的圆觉草场。

象女士来的时候是去年冬天,那时候地上的草毫无春天气息,并没有看到上面这张照片上的效果。

现在香港已经在为入夏助跑了,绿草丛生的日子,要来了吗?

「过段日子,我再来看看吧。」

图/网络

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engyuehana.com/syhyy/103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