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针拨回到一年前,「迁徙的包豪斯-设计生活」在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开幕。在年4月-7月,包豪斯合作组织(涵盖包豪斯校园存在过的柏林、德绍和魏玛三座城市)选择中国杭州作为纪念包豪斯诞辰一百周年全球巡展的第一站,意味深长。

在中国、日本、俄罗斯和巴西四个合作国家里,实事求是地讲,中国与包豪斯发生关联的时间点是很晚的,而且在很长的时间里,中国与包豪斯发生的关联也很弱。如今强大而开放的中国,不仅能一次买下德国收藏家布洛汉先生一生珍藏的件包豪斯藏品,更有能力也有需求去实践包豪斯的理念。一定意义上,中国是包豪斯的未来。

迁徙的包豪斯-设计生活」展览海报

===

「迁徙的包豪斯」(BauhausImaginista)主展览于年3月15日-6月10日在柏林世界文化宫举行,策展人为MarionvonOsten和GrantWatson。

艺术中国带大家走进柏林世界文化宫,与包豪斯的迁徙旅程同行。

「迁徙的包豪斯」展览分四个部分:

响应│CorrespondingWith

汲取│LearningFrom

迁徙│MovingAway

长存│StillUndead

===

第一单元:响应│CorrespondingWith

这个单元介绍了印度的KalaBhavan艺术学校(由RabindranathTagore创建于年)和日本的生活设计研究院(由SeikatsuKoseiKenkyusho创建于年)。位于东亚和南亚的两所新式设计学校,在包豪斯学校的同时期(-年)彼此响应,试图解决各自国家内生关联的社会问题。

年,瓦尔特格罗皮乌斯在「包豪斯宣言」大胆预言道“未来艺术家和手工艺者将无区别”。此时,在遥远的印度桑蒂尼盖登(Santiniketan是西孟加拉邦的一个小镇,却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年由泰戈尔创办的巴拉蒂大学就位于此),印度诗人RabindranathTagore创建了KalaBhavan艺术学校,学校深受年代英国的艺术与手工艺运动的影响,采用全新的艺术训练方法来培养面向大众植根印度的艺术设计人才。年,奥地利艺术史学家StellaKramrisch在KalaBhavan艺术学校任教,期间,她写信给约翰内斯伊顿(JohannesItten,包豪斯教员)提议在印度举办一次包豪斯展览。于是,便有了年12月在印度远东艺术社会学院举办的国际包豪斯展,这是包豪斯第一次走出德国,走向世界。

十年后,日本-东京。SeikatsuKoseiKenkyusho开始筹备生活设计研究院,这所年成立的艺术学校秉承与包豪斯一致的理念,致力于培养新一代日本设计师。他们从学习的第一天起,就是为满足日本国民大众的生活需求而生,用现代手工作坊和工业化生产的方式来改善国民的生活水平。

年代的新日本,谜西艺术摄自Bauhau

在生活设计研究院成立之前,东京美术学校就已经开始引入工艺美术方面的课程,把艺术和工艺结合起来。年,陈之佛先生从东京美术学校毕业回国担任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彼时,尽管包豪斯的名字尚未出现在中国的艺术美术领域,但包豪斯的种子就已经种下了。

年代日本出版的现代设计期刊和书籍

===

第二单元:汲取│LearningFrom

这个单元围绕保罗·克里(PaulKlee)的一组受南美洲土著居民图案影响而设计的毯子而展开。保罗·克里是最伟大的包豪斯艺术家之一,大家对他几何形抽象绘画印象颇深。事实上,作为包豪斯的教员,克里也会对遥远的南美洲的一些设计图样感兴趣。这是包豪斯的一大特点,也是一个传统,即教员和学生的国际化和多样化的程度非常高,他们在包豪斯这个大熔炉彼此交融,相得益彰。

年代,艺术与手工艺运动在美国流行,当艺术家的眼睛不再长在脑门上,不再高高在上的时候,他们自然而然地开始探究脚下的那片土地。年,PhilipJohnson推荐JosefAlbers和AnniAlbers夫妇从北卡罗莱纳州的黑山学院出发,前往古巴、墨西哥、秘鲁和智利,观察、整理和收集中美洲地区的文化艺术元素。经过一年多的准备工作,他们从年夏天起,共进行了14次旅行,这是不同艺术和文化高强度交流和碰撞的旅行。多种中美洲地区织物的图案和设计元素被带回美国,成为美国本土艺术的一个组成部分。

JosefAlbers是马可思比尔(MaxBill)在包豪斯读书时的老师,马可思比尔是德国乌尔姆设计学院的创办人和第一任院长,被誉为传承包豪斯血脉的人。从这个角度,也能看出Albers不是平常之辈。年,乌尔姆设计学院建成,但鲜为人知的是,这一年,马可思比尔还申请创建巴西创意技术学校(EscolaTécnicadeCriao,ETC),希望把乌尔姆设计学院复制到南美洲。尽管这一申请当时没有货批,但年,巴西成立工业设计高等学院(ESDI)时,ESDI大量参照了ETC的构思。就这样,前后30年,包豪斯汲取着,也付出着,为美洲地区的现代设计种下希望之树。

年代南美洲的织物设计,谜西艺术摄

===

第三单元:迁徙│MovingAway

这个单元对于很多中国包豪斯爱好者是很熟悉的。年在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举办的「迁徙的包豪斯-设计生活」特展,就是这个单元的主要组成部分。当时,中国美术学院的杭间教授为该单元取中文名为“设计生活”,目的在于体现以包豪斯为代表的现代设计如何影响中国人的生活和中国社会。很遗憾的是,「迁徙的包豪斯」主展移除了与中国相关部分,我猜想,是由于关联度太弱的缘故。

“迁徙”代表了三层寓意:包豪斯校园在-年间的三次迁徙,包豪斯学校被关闭后师生们的迁徙,以及包豪斯理念从年直至今日在全球范围的传播。

包豪斯师生为年为德绍绘制的城市规

学术杂志是传播的有效媒介。从年起,《Bauhaus》杂志开始刊发,为季刊。直至年,共发行14期。能集齐所有14期杂志的学术机构,就可以召唤神龙了。

年,包豪斯学校被关闭后,师生们开始迁徙。格罗皮乌斯在年应邀到哈佛大学担任建筑学系主任,现代设计的主场移到大西洋的彼岸。年,黄作燊先生成为格罗皮乌斯的研究生,习得包豪斯理念的真传,并于年回上海创立圣约翰大学建筑系,成为中国现代主义建筑设计的摇篮。格罗皮乌斯为中国培养的另一位大师是贝聿铭,贝先生的研究生设计作品是上海现代艺术博物馆,导师是格罗皮乌斯和MarcelBreuer。贝先生将中国元素和中国社情国情与现代建筑设计无缝对接,展示出了超凡的天赋和卓越的能力,此后,贝先生在格罗皮乌斯的提携之下,逐步成为世界上最优秀的建筑设计师之一。

===

第四单元:长存│StillUndead

这个单元从年KurtSchwerdtfeger设计的光影作品《ReflektorischeFarblichtspiele》开始,意为反射的彩色光线游戏,这是利用光线穿过不同形状和颜色的档体形成的影像作品。第四个单元侧重于包豪斯在摄影和影像方面的影响。包豪斯理念对于新技术永远都保持着开放和吸纳的态度,并从内心认同技术与商业对艺术设计的正向促进作用,因此,不论是年代的摄像技术,还是MIT的先进影像研究和传媒实验室,亦或者是利兹艺术学校的声音表演专业,都是包豪斯“长存”的鲜活例证。

约翰内斯伊顿毕生研究色彩,被誉为当代色彩艺术领域最伟大的教师之一,他为包豪斯学校留下了系统性且开创性的色彩课教程。年,维达沙宣(VidalSassoon)基于伊顿的色彩理论,设计了两款新发型造型,取名为《火鸟》,照片中女孩头发的颜色,呈轮状向外发生,一圈一圈,像伊顿设计的色轮一样。

维达沙宣设计的发型“火鸟”

===

包豪斯从成立的第一天起,就是怀着一个明确而强烈的目标:解决问题,重塑社会。这使得包豪斯这一艺术派别区别于其它的艺术流派,更使得包豪斯理念能随着时代滚滚向前,而不仅仅存在于博物馆或者魏玛、德绍和柏林的包豪斯建筑中。

===

包豪斯在现代艺术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关于包豪斯的书籍和展览汗牛充栋。MarionvonOsten和GrantWatson两位策展人花费了近三年的时间来构思和策展这次展览,试图打开一扇了解包豪斯的新的窗户。「迁徙的包豪斯」实现了两位策展人的初衷,如果大家没有机会实地观展的话,可以浏览「迁徙的包豪斯」官方网站,上面的文字和图片内容都非常详实。

3w(.)bauhaus-imaginista(.)org

===

「迁徙的包豪斯」(BauhausImaginista)

展馆:HausderKulturenderWelt柏林世界文化宫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engyuehana.com/syhyy/113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