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溪拾贝吴中扬我的无线电情结二
我的无线电情结(二) 记得经常听陈琳教授的英语广播讲座(还买了他编的一套教材,封面是红色的)和北京国际关系学院申葆青教授主持的《星期日广播英语》。(我参加工作以后还教过一段时间的初中英语,也跟这段学习经历有关) 无意中还看到一篇回忆申葆青教授的文章,值得转录在这里,也算是对这一段岁月的纪念: 两天前查阅资料时,想起了二十多年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星期日广播英语讲座》的主持人、北京国际关系学院的申葆青教授,不知她现在怎样了。到网上查了一下,方知先生已于上月(转者注:指年11月)5号在北京去世,享年82岁。 这消息使我心情沉重。 上世纪八十年代学英语的人都知道北京国际关系学院的申葆青老师。她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主持《星期日广播英语》节目,影响非常广泛。这个讲座每周一课,课程内容刊登在每周一期的《中国电视报》上。星期日上午八点,众多英语爱好者守在收音机旁,节目开始曲——舒伯特的钢琴小品《F小调音乐的瞬间》结束之后,就是申老师亲切和蔼的声音:“Hello,everyone,wel 这个节目在当时很受欢迎,听众达百万之多,我也是其中之一,并且是最早的听众,从第一节课开始,听了很长时间。我是申老师的学生。 申老师的英美文化历史知识十分渊博,人文精神的底蕴很深,听她主持的讲座,不仅得到了英语知识,也了解了历史文化,受到了人文精神的熏陶。她所选讲的文章或严肃,或幽默,或高雅,或通俗,听众们在课程中听美国乡村音乐,听斯蒂芬·福斯特的苏珊娜(《Oh,Susanna!》),听约翰·丹佛的乡村之路(《TakeMeHome,CountryRoads》);在母亲节到来之际学习《母亲节》(《Mothers’day》),学习《可怜天下父母心》(《Whatdoparentsowetheirchildren》)。八十年代中后期,我曾将《英语学习》杂志上的文章《林肯和他的葛底斯堡演讲》阅读多遍,背诵了林肯的演讲词,这篇文章也是申葆青教授讲座中的一课。 申老师上课时,通常先用标准的牛津口音朗读一小段课文,然后用带有苏州吴侬软语口音的普通话进行解读,温文尔雅,娓娓动听,像是在与朋友进行的交流谈心,一堂课下来,大家感到轻松自如,愉悦的清波在心中荡漾。当年的听众现在已分布世界各地,现在网上谈起,仍然说对申老师非常着迷,仍然认为她的发音最标准,最优美;还有人提到,她翻译的电影《罗马假日》,也是永远的经典。 据说,申老师早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解放前中国有“南有圣约翰,北有辅仁”之说,它们都是教会办的学校,用英语教学。北京国际关系学院原院长王珺先生回忆道,申葆青在圣约翰大学读书时就是英语出众,尤其口语特别好,而且她那时还是圣约翰大学的校花。 申老师在讲座中并没讲过自己什么,只是提到她祖籍是苏州,她在明朝时的祖先是尼姑的私生子,后来这个孩子中了状元,当了明朝的宰相。①苏州评弹《玉蜻蜓》以及后来根据评弹改编的戏剧《庵堂认母》,讲的就是这件事。② 申老师陈述的这件家事令我心生感慨。在封建社会,一个尼姑的私生子能生长成人,考上状元,位至朝廷宰相,成为社会栋梁,在这个过程中面对过多少歧视,经历过多少困苦,战胜了多少困难!这位明朝的状元宰相就是曾经位极人臣,担任过万历皇帝老师的“首辅”申时行。③ 如今,二十多年过去了,许多遥远的经历在记忆中已变得模糊不清甚至被遗忘,但是申葆青老师在讲课开始时向大家的亲切问候——“大家好……我是主持人葆青,在这里祝大家周末愉快”,却深深刻印在脑海里,依然是那么清晰生动,那么和蔼可亲,宛如一座不朽的桥梁,架设在老师和听众之间,一直进行着心灵上的交流。 年12月16日23:08 --------------------------------------------- ①原句为:Oneofmyancestorswasnonetoocarefulabouthisbehavior:hewentandmadelovetoanun.Theyhadanillegitimateson——whowhenayoungman,succeededintheimperialexaminationasNumberOneScholar.AndhebecamePrimeMinsterduringtheMingDynasty. ②上世纪五十年代初,人们根据评弹《玉蜻蜓》改编了越剧《庵堂认母》。 ③申时行(-),苏州吴县人,嘉靖四十一年(年)中状元,万历五年(年)成为内阁首辅,即万历皇帝老师,万历十一年(年)成为宰相(转者注:当然这个说法并不准确,因为明初朱元璋就已经废了丞相),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状元宰相”之一。黄仁宇著《万历十五年》对申时行多有描述,百度百科“申时行”词条中有相当多内容来自此书。 那时还用短波听过VOA(美国之音)和BBC(英国广播公司)的中英文节目等,当然主要是为了学英语,VOA里当时有一种“慢速英语”适合初学者练习听力,也可以借此了解一些时事背景。 当然,我们在师专读书时,文革早就结束,国家已经走向改革开放,八十年代初已经有了不少流行歌曲,主要是来自电影电视的插曲,如《牧羊曲》(电影《少林寺》插曲,郑绪岚演唱,歌词显得很有诗意:日出嵩山坳,晨钟惊飞鸟。林间小溪水潺潺,坡上青青草。野果香山花俏,狗儿跳羊儿跑。举起鞭儿轻轻摇,小曲满山飘。莫道女儿娇,无暇有奇巧,冬去春来十六载,黄花正年少。腰身壮胆气豪,常练武勤操劳,耕田放牧打豺狼,风雨一肩挑,一肩挑)、《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电影《甜蜜的事业》插曲,于淑珍演唱,歌词也很甜蜜:幸福的花儿心中开放,爱情的歌儿随风飘荡,我们的心儿飞向远方,憧憬那美好的革命理想,啊!亲爱的人啊!携手前进携手前进,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充满阳光。并蒂的花儿竞相开放,比翼的鸟儿展翅飞翔,迎着那长征路上战斗的风雨,为祖国贡献出青春和力量。啊!亲爱的人啊!携手前进携手前进,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充满阳光)、《送战友》(也叫《驼铃》,是电影《戴手铐的旅客》的插曲,原唱叫吴增华,歌词有点伤感:送战友,踏征程,默默无语两眼泪,耳边响起驼铃声。路漫漫,雾茫茫,革命生涯常分手,一样分别两样情。战友啊战友,亲爱的弟兄,当心夜半北风寒,一路多保重。送战友,踏征程,任重道远多艰辛,洒下一路驼铃声。山叠嶂,水纵横,顶风逆水雄心在,不负人民养育情。战友啊战友,亲爱的弟兄,待到春风传佳讯,我们再相逢。战友啊战友,亲爱的弟兄,待到春风传佳讯,我们再相逢)、《少年壮志不言愁》(电视剧《便衣警察》主题曲,原唱为刘欢,歌词透露出几分豪情:几度风雨几度春秋,风霜雪雨搏激流,历尽苦难痴心不改,少年壮志不言愁。金色盾牌,热血铸就,危难之处显身手,显身手。为了母亲的微笑,为了大地的丰收,峥嵘岁月,何惧风流)、《边疆的泉水清又纯》(电影《黑三角》主题曲,李谷一演唱,歌词就很温暖清纯:边疆的泉水清又纯,边疆的歌儿暖人心,暖人心。清清泉水流不尽,声声赞歌唱亲人,唱亲人边防军,军民鱼水情意深,情意深。哎哎哎,唱亲人边防军,军民鱼水情意深,情意深。顶天的青松扎深根,人民的军队爱人民,爱人民。浩浩林海根相连,军民联防一条心,一条心保边疆,锦绣河山万年春,万年春) 年轻时的李谷一还有《太阳岛上》(纪录片《哈尔滨的夏天》插曲,郑绪岚演唱,歌词显得很青春浪漫:明媚的夏日里天空多么晴朗,美丽的太阳岛多么令人神往。带着垂钓的鱼杆,带着露营的篷帐,我们来到了太阳岛上,小伙们背上六弦琴,姑娘们换好了游泳装,猎手们忘不了心爱的猎枪,心爱的猎枪。幸福的热望在青年心头燃烧,甜蜜的喜悦挂在姑娘眉梢,带着真挚的爱情,带着美好的理想,我们来到了太阳岛上。幸福的生活靠劳动创造,幸福的花儿靠汗水浇,朋友们献出你智慧和力量,明天会更好)和《年轻的朋友来相会》、《泉水叮咚响》等。那时的收音机里各地电台的音乐节目基本都被这些流行歌曲“包场”了,不管调到哪个台,都经常会循环播放着这些歌曲,为了吸引听众,电台还开设了“听众点播节目”这一环节,大家为能在收音机里听到主持人说出自己的名字和点播的歌曲而异常激动。 郑绪岚(未完待续) 吴中扬,盐城市伍佑中学历史教师,业余爱好读书看报,广采博收,编著有《高中历史课外读本》和《世界近现代科技名人趣事录》等校本教材,受到好评。平时喜欢“咬文嚼字”,对时下媒体充斥错别字的现象痛心疾首,多有指正。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engyuehana.com/syhyy/8053.html
- 上一篇文章: 院士中的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我国石油化工技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