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音乐表演理解指南》(MusicalPerformance:AGuidetoUnderstanding),约翰?林克(JohnRink)主编,英文原版由剑桥大学出版社(CambridgeUniversityPress)于年出版,ISBN-13:-0---5,开本:6.8x0.6x9.7英寸,页数:,平装本定价:约44美元。中文版(译者:杨健、周全)年1月由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由约翰?林克作中文版前言,杨健、周全作译后记,责编:段劲楠,ISBN-7---5/J.,开本:x,页数:,定价:68元人民币。

引言

历经数年的酝酿与筹备,《剑桥音乐表演理解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的中文版终于由上海音乐出版社推出。该书自英文原版发行以来广受各界好评并持续热销,先后被译成西班牙语、意大利语等多种语言,在全球范围内成为音乐表演领域的选用教材与读物。本人十分幸运,早在年左右,作为一名小提琴专业的研究生,就已经在学校的图书馆里偶遇了这本具有重要意义的启蒙书籍。它后来不仅成为我学位论文与多篇学术论文[i]的核心参考文献之一,而且对于包括我在内的一批国内中青年学者在音乐表演领域的研究与实践起到了关键的引导作用。世纪之交前后,其实也正是中国大陆的音乐表演相关研究走向持续热门的过渡阶段。一方面,有不少知名学者在音乐表演美学与心理学等领域发表了大量论述,开拓了国内音乐研究的全新领域与视角;另一方面,广大表演专业的研究生与教师也不断产出各类理论成果。不过,根据近年来相关综述文章的反思,这一时期国内的论著与文章往往有“生搬硬套美学哲学原理、形而上的总体综合研究占绝对优势”[ii]或者过度狭隘聚焦于演奏技法层面等不尽如人意的两极分化倾向,而暂未形成有多学科扎实支撑的合理研究范式。笔者本人的早期论述也并未完全摆脱当时学术气候的影响[iii]。而《指南》等西方音乐表演研究的通论型著述则为该领域的进一步发展打开了全新的窗口。

一、内容特点

正如林克教授在《指南》中文版前言中所指出的,尽管学术前沿不断推进,而这本书却始终保持着“有效性”与经典性。这在很大程度上可能是因为英语学术圈内有关音乐表演方面的研究早在20世纪末就已趋于成熟。林克教授曾于年主编过一本名为《表演实践:音乐诠释研究》[iv]的论文集,其中来自埃里克·克拉克(EricClarke)、尼古拉斯·库克(NicholasCook)以及爱德华·科恩(EdwardCone,-)等知名学者的十二篇很有深度的文章分别涉及演奏的心理、语义与分析等多个方面。其中,资历最深的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科恩教授在年就出版了开拓性著作《音乐曲式与音乐表演》[v]。在音乐心理学方面,则有约翰·斯洛波达(JohnSloboda)等高被引学者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发表了大量相关著述,例如《音乐的生成过程:表演、即兴与作曲的心理学》[vi]等。由此可以看出,深厚的分析与实证传统早已植根于这一实践与理论紧密交叉的特殊领域,而《指南》则是在音乐史学、音乐分析与音乐心理学等相关支撑学科在20世纪末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对音乐表演研究的又一次系统化梳理。而且十分难得的是,本书主要面向的读者群还有音乐表演的实践者、爱好者和教师,而不仅仅是专业学者。

(一)总体结构与主要观点

1.概念与预备概念

在成熟的学科构架支撑下,《指南》一书具有非常清晰的逻辑结构:第一部分“概念与预备概念”主要涉及的是背景概述与元理论、方法论,即在音乐(特别是西方音乐)发展的大文化语境中,如何综合运用历史、分析与心理学等多学科的方法对音乐表演进行审视与探究。其中,具有历史意识的表演(HistoricallyInformedPerformance,HIP)以及对演奏录音的实证分析方法在当时显然是前景看好的热门话题。第一章“穿越历史的表演”在全面梳理西方文明中有关音乐表演的线索后,很自然地把话题引到早期音乐上来。随后第二章“历史表演与当代演奏家”则顺势从诠释、读谱与乐器等角度,进行与HIP相关的大量实例分析,并很实用地给出了在历史上下文中解读乐谱的基本问题清单(p.23[vii])。在HIP的观念与实践还未充分深入人心的21世纪初,作者小心翼翼地对来自基维(PeterKivy)以及塔鲁斯金(RichardTaruskin)等人的不同观点进行了回应,并委婉地指出:(或许)“那些认为忽略乐谱历史要义也可以准确展示音乐美感的演奏者并不能被指责为‘平庸无能’(differentlyabled),他们只是‘孤陋寡闻’(historicallyuninformed)”(罢了)(p.32)。

在第三章“分析与表演”中,作者首先指明音乐分析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engyuehana.com/syhzz/101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