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母校”前世今生:南浙武中厦,年院系调整的主要受损者

南京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和厦门大学,通常被称为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的“五大母校”。这一称号并非因其校友数量最多,因为就学生总数而言,郑州大学以其7万多名在校生和多个本科专业而居全国之首。然而,“五大母校”的含义在于:

在年全国高校院系大调整中,南京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和厦门大学经历了大规模的拆分,分拆出了大量专业、系科和师资。这些资源在与其他高校相关资源整合后,促成了大量新的高校的成立,这些学府遍布全国,为当时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一影响一直持续至今。

南京大学,曾被称为国立中央大学,引出了两个问题:

为何进行拆分和调整?

为何南浙武中厦等高校成为了备受推崇的“五大母校”?

这一拆分和调整是为了采用前苏联的“专才教育”模式,来替代民国时期盛行的英美式“通才教育”模式,它的目标是分割综合性大学,设立各类专门或专科学院。

但实际上,“专才教育”这一模式的奠基人应当归功于德国,尤其是威廉·冯·洪堡。他所创建的洪堡大学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所现代意义的大学,提出了专才教育的理念。根据这一理念,学生在入学时就被明确定位到特定专业,通常需要学习五年,后几年着重研究专业知识,以便为社会提供高度专业化的人才。这也可以看出现代高中的文理分科思想是这一理念的延续。今天,在国内的一些本科专业,如临床医学和建筑学,仍然保留了五年制的特点。

这一改写强调了拆分和调整的动机,突出了“专才教育”模式的历史背景和起源。

柏林洪堡大学

这种模式有何优点?

考察一下普鲁士,以及后来的德国和学习洪堡模式的前苏联。它们都在刚刚起步且底子薄弱的情况下,迅速崛起,成为欧洲最强大的工业国家之一。其中,专才教育的实施是他们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需要快速发展工业化,这也需要采用这一模式。

按照苏联的经验,大学的规模不需要过大,应以国家紧迫需要的理工科为主,专注于建立专业化或单科的工科学院。综合大学规模则应保持较小,仅包括文科和理科,主要专注于基础学科,如文史哲、数理化生等。

总结而言:

拆分和调整的目的是满足国家建设的紧迫需求,以便快速形成坚实的产业基础。

拆分的主要对象是当时规模较大、拥有多学科门类的综合性大学。

拆分的结果是,这些综合性大学在接下来的相当长时间里,变成了文理学院(例如浙大变成了工科学院),并且这些学校的影响力遍及全国,形成了“五大母校”的称号。

下边一个一个数数看,然后您再说,到底谁的贡(损)献(失)值(度)最大?

南京大学

南京大学,也是民国时期的“国立中央大学”。在其鼎盛时期,即年,拥有文、理、工、医、法、农、师范等七个学院,下设7个系和6个专修科,还设有26个独立的研究所。当年,南京大学在普林斯顿世界大学排名中超越了东京帝国大学,位居亚洲之首。

然而,年的院系调整使得南京大学的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原南京大学的文学与理学院与金陵大学的文学与理学院合并,形成了新的南京大学,并迁址至原金陵大学的校园,位于鼓楼地区。新南大仅保留了文学与理学两个学院,1个系,其办学资源不足老南大的三分之一。

老南大的工学院和农学院的农业工程系,以及金陵大学的电机系和化工系,汇合,共同创立了南京工学院,后来发展为今天的和双一流大学:东南大学。这实际上也是上个世纪20年代老南大曾采用的校名,而南京工学院拆分后,还占有了位于四牌楼2号的老中央大学校园,因此,可以说今天的东南大学更像是老南大的正统传承。

年,南京工学院再次经历了分流,其中食品工业系迁至无锡,建立了无锡轻工业学院,后演变为如今的院校:江南大学。

南京师范学院与金陵大学的教育系共同组建了南京师范学院,后来演化为院校:南京师范大学。

南大农学院和金陵大学的农学院合并,形成了南京农学院,这便是后来的高校:南京农业大学。两校的林学系单列为南京林学院,即今天的南京林业大学。

此外,南大工学院的水利系参与了创立“华东水利学院”,发展成为后来的院校:河海大学;工学院的航空工程系参与组建了“华东航空学院”,后迁至西北,发展为和双一流高校:西北工业大学。

老南大的一些剩余学科和专业经历了不同的去向:经济系迁至复旦大学,法律系和政治系并入华东政法学院,哲学系合并入北京大学,医学院改名为第五军医大学,后来又合并到第四军医大学。

浙江大学

原浙江大学在年的院系调整前设有文、理、工、农、法、医、师范七个学院。然而,调整后,新浙江大学仅保留了工学院的电机、化工、土木、机械四个系,并吸纳了原之江大学的工科部分,以及厦门大学的电机系,从综合性大学转型为纯工科大学。

原浙大农学院的主体部分独立出来,成立了浙江农学院,后改名为浙江农业大学。仅畜牧系转入南京农学院,而森林系并入东北林学院(今天的院校:东北林业大学)。农化系并入南京工学院的食品工业系,后来将传授给了江南大学。

原浙大的医学院主体部分独立出来,成立了浙江医学院。

师范学院、文学院、理学院的各自一部分合并,创建了浙江师范学院,后更名为杭州大学。

浙江大学的浙农、浙医和杭大在年与浙江大学本部完成合并,共同创立了新的浙江大学,实现了一个历史性的循环。

老浙大的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四个理学系后来迁入了复旦大学。药学系并入上海第一医学院,而理学院和师范学院的一部分分别并入了华东师范大学和南京大学。

在同一时期,浙大的航空系和水利系,类似于南京大学,分别协助西北工业大学和河海大学的发展。电机系的电信组并入了南京工学院。

武汉大学

原武汉大学拥有文、法、理、工、农、医6个学院和8个单设研究所。

经过调整,武大仅保留文、理两个学院,并吸纳了广西大学、湖南大学、中山大学、南昌大学等院校的部分系科,演变成了一所文理综合性大学。

工学部分的机械系、电机系主体与湖南大学、南昌大学、广西大学等学校的机械系,以及华南工学院的机械系和电机系合并,形成了华中工学院,首任校长由武汉大学的查谦教授担任。这一学校后来发展成了和双一流高校:华中科技大学。

此外,原武汉大学医学院合并入了同济医科大学,随后又整合到华中科技大学。

在年的USNews大学排名中,华中科技大学的排名略高于武汌大学。

工学部分的矿冶系与中山大学、北京工业学院、广西大学、湖南大学、南昌大学等院校的矿冶学科合并,共同创建了中南矿冶学院。这一合并也是年高校合并的一部分,将其发展为今天的和双一流高校,即中南大学。

工学院的电机系和土木系的一部分专业与中山大学、岭南大学、湖南大学、广西大学、南昌大学等院校的相关专业合并,形成了华南工学院。它如今也是和双一流高校,即华南理工大学。

工学院的土木系与湖南大学、中山大学、广西大学、南昌大学、四川大学、云南大学等院校的相关系科专业合并,创办了中南土木建筑学院。原湖南大学校名已经撤销,中南土木建筑学院利用了其原湖南大学的校址,并最终恢复为湖南大学,也是和双一流高校

原武汉大学的农学院与湖北农学院主体合并,融入了中山大学、南昌大学、河南大学、广西大学等院校的一部分系科,共同建立了华中农学院,后演变为工程重点支持高校,即华中农业大学。

原武汉大学的水利系与其他高校的水利系合并,形成了武汉水利电力大学。但年后,它重新并入了武汉大学。

原武汉大学的经济系与其他高校的相关系科整并,发展成为工程高校,即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原武汉大学的文学院的哲学系并入了北京大学,外文系则融入了中山大学。

中山大学

年院系调整之前,中山大学拥有文、法、理、工、农、医、教育七个学院。然而,随后的院系调整只保留了文和理科,同时并入了岭南大学的文和理学院。此外,还吸收了原武汉大学、湖南大学、广西大学、南昌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学校的相关系科,演化为一所综合性文理学院。

这家新中山大学随后选址于原岭南大学的康乐园校区。

老中山大学的工学院当时独立出来,集结了华南联合大学、岭南大学、湖南大学、广西大学、南昌大学、武汉大学等多家院校的工科专业,共同创办了华南工学院。该学院最初的校址位于老中山大学的石牌校区,后来发展成为了一所高校和双一流高校,即今天的华南理工大学。

随后,华南工学院也经历了多次分流和合并。水利工程相关学科归并至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机械系和电机系的部分专业并入华中工学院,铁道专业并入长沙铁道学院(后来并入中南大学),无机物工程专业合并至华东化工学院(今天的院校:华东理工大学),电信工程专业并入成都电信工程学院(今天的院校:电子科技大学),可谓"桃李满天下"。

老中山大学的教育学院协同创办了华南师范学院,后来发展成为了一所高校,即今天的华南师范大学。

老中山大学的农学院分离出来,与岭南大学的农学院、广西大学的农学院合并成立了华南农学院。最初选址也在老中山大学的石牌校区,后迁至湖南,期间还分流出中南林学院,即今天的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最终,华南农学院又回到了广州,更名为华南农业大学。

老中山大学的医学院当时分离出来,协同创办了华南医学院,其校址位于原中山大学的百子岗校区。这一合作后来演变为中山医科大学,并于年重新并入中山大学。

其他原中山大学的分流情况也有所不同,例如地质系被整并入中南矿冶学院,语言系和哲学系被调入北京大学,新闻专业合并至暨南大学,外文系并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天文系交由南京大学,人类学系交由中央民族学院,植物研究所归属中科院,而经济管理类专业并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等。这些分流情况实际上数不胜数。

厦门大学

原来厦门大学设有文、理、工、法、商5个学院和18个系,另外还有海洋研究所、经济研究所、历史研究所等多个独立的研究机构。

随着院系的调整,文理学院得以保留,而其他领域的调整如下:

厦门大学的航空系与来自清华大学、北洋大学、四川大学等八所高校的航空系合并,共同创建了北京航空学院,后来成为和双一流高校: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海洋理化专业并入山东大学,之后发展为今日的中国海洋大学,一个和双一流高校。

海洋理化专业并入山东大学,之后发展为今日的中国海洋大学,一个和双一流高校。

工学院的电机、土木、机械三系并入浙江大学。电机系的一部分和热工系并入南京工学院。水利和建筑系参与组建了华东水利学院,现在的河海大学。土木建筑系的一部分并入同济大学。

农学院参与组建福建农学院,即今天的福建农林大学。

企业管理系整合入上海财政经济学院,之后成为工程高校上海财经大学。

法学院并入华东政法学院,后成为华东政法大学。

教育系并入福建师范学院,后成为福建师范大学。

关于谁遭受了最大的损失这个问题,事实上并不好下定论。所有高校都遭受了相当大的损失,尽管浙江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后来通过年前后的高校合并在一定程度上找回了失去的一些东西,但南京大学的医科和厦门大学的工科至今未能恢复当年的地位。

年国家评选出16所全国重点大学,进行重点扶持,如下所示:

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复旦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第一医学院(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

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部)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华东师范学院(现华东师范大学)

北京工业学院(现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航空学院(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京农业大学(现中国农业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天津大学

这个名单后来追加到20所,但即便如此,“五大母校”仍无入选,可见当时,都跌到了历史的谷底。

但令人值得钦佩的是,这个阶段也代表着历史的“低谷”已经过去了,接下来将会迎来反弹。

这也意味着,因为坚持了多年的历史传统,加上一些恰到好处的机遇,如今,这五所高校基本回到了曾经的辉煌位置,虽然可能还有差距(需要强调可能),但已经回到了曾经的辉煌时光。

值得注意的是,被分家的综合性大学远不止这五家,而“五大母校”之所以名声显赫,正是因为它们曾在分流后陷入低谷,但随后迅速崭露头角,因此才被称为“五大母校”。

然而,与这五所高校相比,像南昌大学、河南大学、山西大学、云南大学、广西大学等曾经辉煌的高校遭受的冲击更为严重。例如,国立河南大学曾名列全国前十,如今的新河南大学大致在前左右;国立中正大学(后改为南昌大学)曾位居前二十,而如今的江西师范大学则大致在前左右。

此外还有一类大学,如燕京大学、齐鲁大学、金陵大学、岭南大学、之江大学、震旦大学、圣约翰等等,曾经辉煌一时的教会和私立大学,也在此次调整中被撤销,不再占据重要地位,这也是另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最后,如何看待年的院系调整呢?笔者认为,这轮大规模的改革,的确给“五大母校”带来了一时的冲击,也对部分大学造成了长期的损害,但从国家整体发展的角度来看,这一举措是英明、及时、必要和有效的。

其道理很简单,以普鲁士、德国和苏联的发展历程为例,它们都通过推行专业教育,加速工业化进程,实现国富民强,取得了显著成就。

回顾当时的情况,年全国仅有1.9万多名应届大学毕业生,其中理工科人才仅有多人,这种数量以及文理科不平衡的结构,无法维持下去。特别是理工科,迫切需要大力推动。在当时连温饱都未解决的情况下,社会并没有过多奢望文学艺术,国家的安全也无法保障,只有迅速发展科技和工业,才能确保国家的繁荣和安全。

因此,有必要采取全国统筹的方式,重新分配各高校的资源,将相似的专业领域整合至一所或几所大学,以快速打造出强大的综合实力,首先集中精力攻克重点领域,然后再解决辐射和带动其他问题。

实际上,例如同济大学的土木工程、东南大学的建筑工程、河海大学的水利工程、江南大学的食品工程、中南大学的冶金工程和矿业工程、电子科技大学的信息与通信工程等等,这些在今天国内位居前列的优势学科,正是在当年高校资源调整后,借助全国的支持和合力发展而壮大起来的,它们也在新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后,举全国之力凝聚起来的,也对新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关于年前后,由于多种原因,全国各高校掀起了一波并校潮,这并不是否定历史,而是历史发展跨越了一个新阶段;如今,新的高考改革取消文理分科,大部分重点大学实行大类招生,这同样不是否定当年的“专才教育”,而是因为历史的发展已经迈入了新的阶段。

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他们必须先学会走路,然后才能跑。在刚刚开始时,他们可能会摇摇晃晃,甚至摔倒受伤,但这时没有人会过多关心孩子的步伐是否优美,姿态是否优雅,唯一重要的是坚持继续前行。然后,他们可以慢慢进行调整,找到自己的步伐。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engyuehana.com/syhzz/118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