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洛蒂·勃朗特出生在英国一个小村庄,父亲是一个教堂主任,母亲是一个家庭妇女。虽然父亲一年有英镑的薪水,但是全家2个大人,6个孩子,都靠他一个人养,未免有些捉襟见肘。在夏洛蒂5岁时,母亲就患病去世了。

母亲去世后,夏洛蒂的姨妈过来帮忙,给他们一家洗衣做饭,照顾幼小的孩子。

随着夏洛蒂和其他4个姐妹的长大,父亲开始考虑5个女儿的未来。因为在当时,女性要么依赖丈夫生活,要么自己工作。然而,像夏洛蒂这样的中产家庭,想要嫁个有钱人很难。英国和我们中国一样,也讲究门当户对。所以,夏洛蒂只能靠自己。但是,18世纪女性的职业选择很少,无非就是工厂打工、医院护士、保姆、老师这几个职业。

夏洛蒂的父亲自然不愿意女儿们去做辛苦而低等的工作,所以姐妹5个只有老师这个选择,要么去学校,要么就是家庭老师。

家庭老师的要求很高,所以父亲把姐妹5个送去了学校学习知识。不幸的是,夏洛蒂的两个姐姐在环境恶劣的学校染上了感冒,后来发展成肺结核,不幸去世。这让父亲很受打击,只能接回幸存的夏洛蒂姐妹三人,回家后,由父亲和姨妈给家里的四个孩子进行家庭教育。从小耳濡目染的生活,让夏洛蒂姐妹三人爱上了阅读和写作。

姐妹三人长大后,都如愿以偿做了老师。但是不管是学校老师还是家庭教师,都让夏洛蒂感受不到工作的乐趣,特别是给富人做家庭教师,让夏洛蒂感觉自己是他们的低人一等的佣人。后来,因为父亲的眼疾和姨妈的去世,让夏洛蒂重新开始写小说,她一边照顾做手术的父亲,一边创作了自传体小说《简·爱》。

《简·爱》出版后,3个月就卖完了本,接连加印了两次,更是得到了当时文学界大咖的赏识和一致好评。但是所谓“人怕出名猪怕壮”,《简·爱》火了后,有很多批判的声音也随之出现。

那《简·爱》讲的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为何有人欣赏有人批判?

《简·爱》这本小说讲述的是父母双亡的女孩简·爱,投靠了舅母。但是舅母不仅虐待她,还把她送去了洛伍德学校。简·爱在那里做了6年学生,2年老师,她不甘这样平淡的生活,她想走出去。后来,她自己应聘到了富人爱德华·罗切斯特家的家庭教师。在相处中,简·爱和爱德华相爱了,他们准备结婚。但是在结婚当天,简·爱得知爱德华有一个疯了的妻子。她走了,她受不了别人的看法,更无法忍受这样畸形的婚姻。后来,简·爱一路艰难前行,找到了亲人并继承了叔叔的遗产。当她面对传教士圣约翰的追求时,她明白自己心里放不下爱德华。她回去找了爱德华,当得知爱德华的家被烧毁、疯了的妻子也去世后,她选择留下。她不嫌弃那个失明的、残疾的爱德华,和他结了婚,从此过着幸福的生活。

这本书是李继宏翻译的,他曾翻译过《追风筝的人》、《月亮和六便士》、《小王子》、《灿烂千阳》等著作。

李继宏曾在《东方早报》任职,7年,他开始从事翻译写作工作,他已翻译过几十种图书作品。不仅有文学类的,还有经管、社科、宗教、哲学等。

得益于李继宏渊博的学识,我们可以在《简爱》这本书里,不仅能看到一个坚强独立的女性,而且能更多地了解到作者夏洛蒂勃朗特的成长经历以及《简爱》这本书背后的故事。

这本书不仅仅给我们展现了一个感人的爱情故事,而是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人格平等、婚恋自由和财务独立的女性。

一,面对不公平和暴力,简·爱奋起反抗,代表了夏洛蒂追求人格平等

儿时的简·爱寄人篱下,在舅妈家的生活虽然说饿不死冻不坏,但是经常会受到表兄妹们的欺负。因为简·爱长得不漂亮,又生性活泼好动,还不善于拍马屁,所以舅妈也不喜欢简·爱,经常把她当佣人看待。

舅妈家的佣人都认为,简·爱面对舅妈的收留,不应该如此淘气无礼,而是应该讨好和感激,甚至要对舅妈感恩戴德。但是简·爱却认为,自己虽然贫穷,虽然没有父母,但是人与人之间应该是平等的,而不是凭相貌和财富区分。

曾国藩认为,所谓的平等就是人格的平等,一个人不管多么贫贱,心里也要记住,自己与别人在人格上是平等的。

简·爱就是这样,她不甘于屈服于财富,不甘于屈服于暴力。她始终觉得,自己应该和表兄妹们是平等的。她在乎的不是漂亮的华服、精致的食物,她只需要尊重和平等。

但是,舅妈和表兄妹,甚至是佣人,都认为简·爱的想法很可笑,她生来就是下贱的,哪怕表哥欺负她,她也不应该反抗的,而是应该默默的承受这一切。

夏洛蒂在富人家教书时,她也受到了不平等的待遇。他们看不起她的家庭、认为她长得不好看、没有华丽的衣服和首饰。换做别人,为了生活,也许就忍了。但是,夏洛蒂没有,她觉得既然别人不尊重她,彼此之间无法平等交流,那这份工作也就毫无意义了。

在《古希腊罗马讲演录》这本书中,斯多亚派就提出一个很重要的原则:人人平等的原则。在世界理性面前,每个人的个体的特点是微不足道的,人的感性、外在的东西是微不足道的。

也就是说,一个人的样貌、财富、权利、地位等等,这些东西都是我们的身外之物,不能因为这些东西而去侮辱和诋毁别人。

夏洛蒂作为当时那个男尊女卑的时代,就能够领悟到这点,实在是难得,放在现在来看,夏洛蒂的思想还是不过时的。

二,简·爱和爱德华的相爱,代表了夏洛蒂追求婚恋自由

当简·爱发现自己爱上爱德华时,她没有主动表白,她害怕是自己的一厢情愿。是的,在舅妈家面对欺负时,简·爱没有退缩。在洛伍德学校时,面对不公平和欺压,简·爱没有退缩。现在,面对爱情,简·爱却退缩了,她怕这只是自己的一厢情愿。

当爱德华带来的那些贵族女子奚落简·爱时,她逃离了,她始终和他们是格格不入的。她甚至劝说自己放弃爱德华,毕竟他们之间相差太多了,那个英格拉姆小姐才是爱德华般配的妻子,而她,只不过是一个贫穷的家庭教师。但是,当爱德华让她去爱尔兰工作时,她却万分不舍。她终于明白,自己已经深深爱上了爱德华,但她还是决定离开,她不想看到他们恩爱的样子,这对她来说,太残忍。

但是当爱德华让她留下来时,简·爱生气了。后来,在爱德华的再三承诺下,简·爱终于相信,爱德华爱的是她!幸福来得太突然了,这世间最美好的爱情,莫过于自己暗恋的人正好也喜欢自己。

不得不说,一个卑微的家庭教师和一个贵族男人相爱,在现在看来,也足够让人惊讶。何况是当时18世纪的英国,这让《简·爱》这本书受到了很多人的批判。甚至有人称,作者是情妇,所以才会写出这样的文章,还说男主人是不可能会爱上家庭教师的,下等阶级想要飞上枝头做凤凰是痴心妄想。这让夏洛蒂气愤不已,得知污蔑她的人是一个贵族女子伊丽莎白。

其实,夏洛蒂自己曾爱上了她所在学校的校长,一个已婚男人。但是,校长对于夏洛蒂的追求,并没有任何回应,所以这段感情后来也就不了了之。在夏洛蒂心中,她认为在爱情中,是不分贵贱的,爱了就是爱了,不爱就是不爱,每个人都有婚恋自由。所以,她把这种美好的愿望寄托于小说中,让简·爱和爱德华相爱了。

这让我想起了我们古代的婚恋,也是需要门当户对的。最著名的要属白居易和他的初恋湘灵,白居易考取功名后,想娶湘灵为妻。可是,白居易的母亲却认为,白居易是高高在上的官,要什么样的女子没有,为何要娶一个贫穷的卖唱女子,不管白居易如何说,始终没有答应。后来,白居易娶了别人,而湘灵却终身未嫁。

甚至在21世纪的现在,贫穷女子想成为有钱人家的妻子,必然要有一些过人之处的,否则免谈。所以说,婚恋自由,在大多数人看来,就是痴人说梦话。

三,简·爱最后嫁给爱德华,自带嫁妆,代表了夏洛蒂追求财务独立

爱德华很有钱,但是他和所有的有钱人一样,很担心别人是因为钱而和他结婚。比如那个英格拉姆小姐,还没有嫁给他,就已经想好了如何装修他的家了。那简·爱呢?她虽然说不爱金钱,但是贫穷的她面对爱德华时,是自卑的。从她对她说的这段话可以看出:

“你认为,就因为我贫穷、低微、不美、矮小,就既没有灵魂,也没有心吗?——你想错了!我跟你一样有灵魂,也完全一样有一颗心!要是上帝曾赋予我一点美貌、大量财富的话,我也会让你难以离开我,就像我现在难以离开你一样。”

这段话也是夏洛蒂的心声,所以她在小说中,并没有让简·爱嫁给有钱的爱德华。而是在爱德华遭遇了家庭变故,简·爱经过一系列的磨难并继承了叔叔的遗产,变成了有钱人后。夏洛蒂才安排他们再次见面,结为夫妻。

有钱后的简·爱才是那个独立、自信、看透一切的通透女子,她经历了挫折、困难,又找到了亲人、继承了遗产,此时的简·爱已经成长,她也更明白爱情的真谛。

她也明白,爱一个人,不要去管其他人的看法,而是应该遵从自己的内心。所以,她回去找爱德华了。回去后,她才知道爱德华的家毁了、疯妻去世了、爱德华残疾了。

这是简·爱的一次真正的蜕变和转折,更是她拥有财富后,对金钱的淡然。

这就像《欧也妮·葛朗台》中欧也妮,正是因为她不缺钱,甚至不知金钱为何物,所以才会爱的那么纯真,爱的那么真。甚至最后,连分手,都可以那么潇洒和自信!

这也是夏洛蒂想要告诉所有女子的:一个女人,只有财务独立了,才会有自由和独立,才会有寻求真爱的勇气。如果连温饱都满足不了,又何来的谈情说爱呢?

写在最后

如果你是女人,那一定要看看这本《简·爱》,如果你有女儿,也请她一定要看看这本《简·爱》,向简·爱学习。

当我们面对困难和欺压时,该如何做?

当面对欺压和冷暴力时,我们应该如何自我救赎?

当我们面对爱情时,应该如何在爱情保持冷静?

当面对追求者的诱惑时,该如何拒绝?

《简·爱》中有你想要的答案。

(完)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engyuehana.com/syhdt/111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