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医院治疗白癜风 http://pf.39.net/bdfjc/140112/4325497.html

蔡元培(~),字鹤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乳名阿培,曾化名蔡振、周子余,汉族,祖籍浙江诸暨,浙江绍兴府山阴县(今浙江绍兴)人,清光绪进士。蔡元培是著名的教育家、革命家、政治家,民主进步人士、国民党中央执委、国民政府委员兼监察院院长、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国民党四大元老之一。他于年至年任北京大学校长,为发展中国新文化教育事业,建立中国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做出了重大贡献,堪称“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01刺客才子

蔡元培生于清同治七年(),排行第四,祖父经商,父亲是钱庄经理,家境殷实。兄弟姊妹七人中,只有他对学习最感兴趣,父亲在他身上也寄予了厚望。从小就展现了极强的文学才华。

光绪四年(),蔡元培11岁,父亲蔡光普因病早逝。第二年蔡元培寄居到姨母家读书,次年转到李姓塾师家读。光绪十年(),17岁的蔡元培考取秀才,18岁开始设馆教书。光绪十五年(),蔡元培中了举人,第二年进京会试得中成为贡士,未殿试。

青少年时期的蔡元培

光绪十八年(),25岁的蔡元培经殿试中进士,被点为翰林院庶吉士。殿试策论成绩为二甲三十四名(等于全国统考第三十七名),策论内容是“西藏的地理位置”。光绪二十年(),蔡元培27岁,春应散馆试,得授职翰林院编修。就在这一年,甲午战争爆发,他开始接触西学,并同情维新。

年九月,蔡元培辞职返回绍兴,任绍兴中西学堂监督,提倡新学。年夏,蔡元培任上海澄衷学堂(现上海市澄衷高级中学)校长。年9月,被聘为南洋公学经济特科班总教习。

年,35岁的蔡元培与蒋智由等在上海创办中国教育会并任会长,创立爱国学社、爱国女学,均曾被推为总理。年,爱国学社的活动引起清政府的警觉,下令侦讯。蔡元培辗转青岛、日本、绍兴、上海等地,一方面学习德语,准备赴德留学以躲避风头,一方面仍从事教育和革命活动。

年,蔡元培在上海组织建立了光复会并秘密加入了杨笃生成立的“暗杀团”,“跪而宣誓,并和鸡血于酒而饮之”,成了名副其实的刺客、杀手。而“暗杀团”的首要目标便是大清帝国当时的最高领导人慈禧。

蔡元培带领研制小组,买书籍、买材料,日夜攻关,反复试验,终于研制出一种体积小、威力大的炸药出来,准备伺机而动。年11月19日,暗杀团成员万福华在上海行刺前广西巡抚王之春,未成,被捕入狱。暗杀团成了恐怖集团,老窝也被清政府给端了,蔡元培只好藏了起来,短暂的刺客生涯也就告一段落。

蔡元培和黄仲玉及子女

第二年,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蔡元培加入其中,并被孙中山委任为上海分会的主持人,还是黄兴亲自将孙中山的委任书送到上海。就这样,蔡元培便跟着孙中山干革命去了。蔡元培曾说,“自36岁以后,我已决意参加革命工作。革命只有两途:一是暴动,一是暗杀。”

02游学欧洲

为了学西方的科学文化,蔡元培曾自学过七门外语,前后五次出国,留学12年。在40岁的时候,他认为“救中国必以学”,而“世界学术德最尊”,所以“游学非西洋不可,且非德国不可”,于是蔡元培放下国内一切事业,自费去德国念书。

年蔡元培在德国

在进入德国莱比锡大学听课的同时,他还研究心理学、美学、哲学等诸学科。三年里共选修了大约四十门课程,平均每学期选六门,内容主要涉及哲学及哲学史、心理学、德国文化史、文学、艺术等。在莱比锡大学的老师中,蔡元培最佩服哲学家、实验心理学创始人冯德和历史学家兰普莱西,每学期都选修他们开设的课。

蔡元培寄给家人的莱比锡大学的明信片

在莱比锡的课余时间,蔡元培的活动也大都与艺术与美术相关,比如喜欢去美术馆,或听音乐,自己还去学习钢琴和小提琴。蔡元培后来主张“以美育代宗教”的观念,形成于在莱比锡的时期。

年的莱比锡大学

蔡元培一开始主张实业和科技救国,后来改学哲学、心理学、美学和人类学。这使得他的视野得到了提升,同时也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单纯学科学技术,可能又被淘汰,但培养出科学精神就不一样了。以美育唤醒国人、以美育救亡图存,成为蔡元培一生的学术主张。在德国的四年里,他编著了《中国伦理学史》等一批学术书籍。

莱比锡大学图书馆

蔡元培在莱比锡留学之时,也正是德国大学如日中天的鼎盛时期。他在课余翻译了一篇题为“德意志大学之特色”的文章,著名哲学家包尔生在其中比较了德国与英国和法国大学的特点,指出德国的大学“为研究科学之实验场,而一方且为教授普及专门知识高等学科之黉舍,此为德国大学之特质故德国大学之特色,能使研究教授融合而一”。

而后来担任北京大学校长,并在北京大学进行具有历史意义的改革,蔡元培改革的思路和基本理念,来自他在莱比锡的观察与思考。

03教育总长

年,武昌起义成功,孙中山成为了首任中华民国大总统。年,受孙中山之邀,蔡元培出任民国教育总长。

在借来的办公室里,与次长范源濂之间,两人曾有过这样一番有趣的争论:范源濂说:“办学要从小学办起,如果小学都办不好,何以办好中学,中学都办不利索,怎么办得好大学?”秘书听了,连连点头,蔡元培却摆摆手:“没有好的大学,中学的师资从哪儿来?没有好的中学,小学的师资又从哪儿来?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如果松松垮垮,那么这个国家是没有未来的。”

图为年3月,中华民国第一届内阁成员合影,右一为总理唐绍仪,左一为教育总长蔡元培。

当时的教育部总共也就三十来个人,鲁迅、许寿裳、王云五等一群人便是这个时候被蔡元培发现,并请进教育部的。在短短的两个月里,这群人分别起草了小学、中学、专门学校以及大学的各项制度。并颁布了《普通教育暂行办法》,主持制定《大学令》、《中学令》,并奠定了从幼儿园到小学、初中、高中,乃至大学研究院的中国现代教育体制。

在担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期间,蔡元培首次将“五育并举”的教育思想,写进了中国的教育政策中,“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皆近日之教育所不可偏废。”他主张采用西方教育制度,废止祀孔读经,实行男女同校等改革措施,确立起中国资产阶级民主教育体制。

当蔡元培正欲在教育上大施拳脚,却遭遇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果实。年7月2日,为抵制袁世凯的专制独裁,愤而辞职。袁世凯说:“我代四万万人坚留总长”。但蔡元培去意已决,毫不客气地回答:“元培亦以四万万人之代表而辞职”。

年,46岁的蔡元培,再次赴法国从事学术研究,在留欧的三年时间里,他又编撰了不少哲学、美学著作。年6月,蔡元培与李石曾、吴玉章等发起组织华法教育会,在法国倡导勤工俭学,希望以此组织帮助更多华人到欧洲求学,后来的周恩来、邓小平等均是通过这个组织的帮助后顺利在法国进行学习的。

04危难受命

年,袁世凯郁愤而终,黎元洪当上总统。一份来自教育部长范源濂的急电再次撩动了蔡元培平静的心:“国事渐平,教育宜急。现以首都最高学府,尤赖大贤主宰,师表群伦。海内人士,咸探景仰。用特专电敦请我公担任北京大学校长一席。务祈鉴允。早日回国,以慰瞻望。启行在急,先祈电告。”

或许正是“教育宜急”这四个字真正打动了蔡元培的心,年10月2日,蔡元培启程回国。回到上海,朋友们都劝他说:“北大太腐败,烂到流脓,进去了,若不能整顿,反而有碍于自己的名声”。蔡元培说:“既然知道它是腐败之地,那就更应该进去整顿,君子爱人以德,就算失败,也算尽了心。”年12月26日,蔡元培接受了民国大总统黎元洪签发的北大校长委任状。

年1月4日,蔡元培抵达北京,北大校工们排队在门口恭敬等候新校长。蔡元培从车上下来,众人纷纷行礼,只见他一反历任校长的目中无人,脱下礼帽,郑重地向校工们回鞠一躬。校工和学生都惊讶得说不出话来以前的校长,个个都是老爷气派,还没有哪一个这样平易近人。

在当天的报纸上是这样登载的:”大风雪中来此学界泰斗,如晦雾之时,忽睹一颗明星也。北京成新政新事,人们对改革之举充满期待。“

蔡元培一到北京,就曾与老友汤尔和探讨校务问题。蔡说:“首先要找一批不同以往的老师。”汤问:“《新青年》主笔陈独秀,你看如何?”陈独秀并无教学经验,蔡元培却看重他的才华和在青年中的影响力,三顾茅庐。

为让教育部顺利批准陈独秀任职,蔡元培甚至不惜为其伪造履历,称其“日本东京日本大学毕业,曾任芜湖安徽公学教务长、安徽高等学校校长”。

北洋政府教育部派陈独秀为北京大学文科

此后,《新青年》迁至北京,在陈的号召下,钱玄同、刘半农、陶孟和等新思想知识分子相聚同一屋檐下,北大由此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核心。

在蔡元培看来,年龄、学历与资历都不是任职北大的必要条件。除了陈独秀,他在短短一年内还聘请了尚未拿到博士学位的26岁的胡适、年仅25岁却在新闻界崭露头角的徐宝璜、没有大学学历甚至准备出家的24岁的梁漱溟等人。发掘新秀之余,他始终坚持“兼容并蓄,思想自由”。因此,当时的北大既有主张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人物胡适、陈独秀、鲁迅等,也有“旧派人物”辜鸿铭、刘师培等。

四处纳贤的同时,蔡元培还痛裁庸才。当时北大各科还有洋教员,都是从驻外使馆或驻华使馆里请托而来,学问不大,还感染了中国教员的懒散习气。

蔡元培先后辞退科克德来(Cartwright)、燕瑞博、牛兰德(Newland)、斯华鲁(Swallow)等“学问未必好”,工作起来又“阑珊”的外籍教师。几位离校时颇为恼火,说他违反合约,要将他告上法庭。

英国公使馆和挪威使馆都相继出面交涉,英国教员克德来,甚至请来英国公使朱尔典跟蔡元培谈判,蔡元培不为所动。朱尔典气冲冲地叫嚣道:“我看你蔡元培是不要再做校长了!”蔡元培一笑置之,根本不予理会。在他看来,人才为大学之根本,无才无德之人,根本不配在大学教书。

一番广罗人才、吐故纳新的举措后,北大一时间名家云集,师资力量大幅度提升。据年年初统计,教员人中90位教授,平均年龄30岁。这样富有活力的教师队伍,一扫当初北大陈腐之气。在这支队伍里,有陈独秀、胡适、鲁迅这样的新文化旗手,亦有马寅初、徐悲鸿这样的文化界的名流,学生里面,傅斯年、罗家伦、冯友兰等,为校园带来清新之风,后皆成为一代宗师。无怪乎有人感叹:“北大虽诞生于维新,但真正的北大,是在蔡元培先生到来之后才有的。”图为年6月,北京大学中国哲学门首届学生毕业留影

05百家争鸣

对于北大,蔡元培有个期许,总结成八个字,即“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为达成这八个字,他又提出另外八个字,那便是著名的“兼容并包,思想自由”。他提倡学术自主、教学自由、百家争鸣,在北大,有李大钊这样激进派的人士,有章士钊、胡适这样西装革履的留洋派,还有辜鸿铭这样穿马褂、拖长辫的复辟派人物。

有人批评他任意用人,尤其是刘师培、辜鸿铭,蔡元培回答说:“刘师培来北大不是教复辟,而是来教国学,辜鸿铭是来教英国诗歌的,而不是让学生去拥护君主立宪。”

蔡元培与马寅初等合影

蔡元培认为:“学术乃天下公器,百虑一致,殊途同归,不持门户之见,唯致力将北大改造成中国的学术渊薮。”所以,当时新派与守旧派并存,提倡白话的可以跟讲文言文的打擂台,反对孔子的和维护孔子的,可以教同一批学生。在北大,于政治上,王宠惠信奉新民主义,李石曾信奉无政府主义,辜鸿铭憧憬君主立宪,于文学派别上,胡适、钱玄同提倡新学,黄侃等人坚持旧文学,均可同时存在。

图为年3月14日,蒋梦麟、蔡元培、胡适与李大钊(从左至右)在北京西山卧佛寺合影。

年5月,蔡元培聘任地质学家李四光出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邀著名作家莎菲回国任北京大学文学教授,8月,聘鲁迅为北京大学讲师。年年底,去欧洲考察,与法国里昂市长赫礼欧(Herriot),里昂大学医学院院长雷宾(Lepine)等,合作设立里昂中法大学协会,决定在里昂成立中法大学。

·

蔡元培委托鲁迅设计了北大校徽。鲁迅采用中国传统的瓦当形象,将“北大”两个篆字上下排列,上部的“北”字是背对背侧立的两个人像,下部的“大”字是一个正面站立的人像,意即“三人成众”,肩负开启民智之重任。

鲁迅设计的北大校徽

蔡元培自己则为北大设计了校旗。用红色代表物理、化学等“现象的科学”;用蓝色代表历史、生物进化等“发生的科学”;用黄色代表植物、动物、生物等“系统的科学”;白色是七色的总和,故用其代表”自然的哲学“;黑色可视作“无色之色”,故用其代表”玄学“。

蔡元培设计的北大校旗

为深入“兼容并包,思想自由”,蔡元培还提倡学校成立各种社团,例如少年中国学会、新潮社、书法研究会、马克思主义研究会、静坐会等,在各派思想学说的激荡之下,北大学生们的头脑和眼界都被打开了。

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会员合影

蔡元培有一个观点叫“以美育代替宗教”,他认为,宗教是保守的、强制的,而美的教育是现代的、普及的。他在北大开美学课,支持艺术社团,创办国立音乐学院和美术学院,不是个人兴趣使然,而是从培养现代民族文化的大宗旨出发。

年根据蔡元培手书镌刻,历经风霜并修复保存至今的国立艺术院石匾原作。现镶嵌在中国美术学院南山校区建筑的墙体中。

当时,《新青年》在北大风头真劲,宣扬新学说,主张个性解放,抨击传统,黄侃等国学大师看了非常不高兴,创办《国故月刊》,马上吸引了一批学生。而梁漱溟对两本刊物都不满意,自己在北大召集志同道合者研究东方学,组成了“孔子哲学研究会”,与新派对立。

老师带了头,学生也纷纷效仿,傅斯年、罗家伦创办《新潮》杂志,编辑部就设在李大钊北大图书馆办公室,问蔡元培要了元做印刷经费,以诗歌、小说的方式来提倡白话和思想解放,杂志一面世就成了学生手中的明星刊物。

新潮社同人合影

“中西、新旧”之激辩,一直是北大争论的话题。蔡元培特意撰文声明自己的立场“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非徒输入欧化,而必于欧化之中为更进之发明;非徒保存国粹,而必以科学方法揭国粹之真相”。

图为年2月17日蔡元培、鲁迅陪同来华访问的萧伯纳。

蔡元培对北大的另一大贡献,就是接受胡适的建议,仿效美国,推行了“教授治校”的制度。组织评议会、教授会,采用合议制,给教授权限,给他们分任行政事务,教务也由教授代表一同拟定。蔡元培之所以这么做,是希望学校体制不受一人权利牵涉,“即使校长走了,学校也不会乱。”

图为北京大学文科国文门第四次毕业摄影。前排左起:朱希祖、钱玄同、蔡元培、陈独秀、黄侃。

此外,他要求北大“课程公开”,不管有无学籍,均可到北大旁听。当年沙滩红楼附近分布的许多不大的四合院里,住满了北大学生与不知名的学人。无论是不是北大学生,都可自由自在地走进红楼的课堂、研讨会、图书馆,绝不会有人来查证身份或收取费用。

当时在京津一带居住的中小学教师、政府公务员、报社从业者乃至失业青年,都慕名前来听课,他们可以堂堂正正坐在课堂上,若是教室满员,就站在窗下或者门口。多少人慕名而来,为见名师,排队排到走廊上。毛泽东在北大图书馆当助理员时,就常跑去听陈独秀、李大钊等人讲马克思主义。

毛泽东获得新闻学研究会会员证书的纪事

年,蔡元培倡议北大开办了校役夜班,一年后,北大学生自发成立了平民教育讲演团。年10月,胡适发表《大学开女禁的问题》,呼吁社会改革女子教育,蔡元培十分赞同。

年,北大正式招收女生入学,开中国大学男女同校之先河。有人问蔡元培:“兼收女生是新法,为什么不先请教育部核准?”蔡元培答:“教育部的大学令,并没有专收男生的规定。从前女生不来要求,所以没有女生;现在女生来要求,而程度又够得上,大学就没有拒绝的理由”。

北大历史上最早的三位女生

学术之风不但盛行北大,后来弥漫至全国各个大学。梁漱溟评价说:“蔡先生一生的成就不在学术,不在事功,而只在开出一种风气,酿成一大潮流,影响到全国,收果于后世”。

梁漱溟《纪念蔡元培先生》节选

冯友兰曾撰文怀念写道:“有一天,我从这位新校长身边走过,觉得他蔼然仁者、慈祥诚恳的气象,使我心里一阵舒服。我想,这大概就是古人所说的春风化雨吧。”冯友兰笔下的蔡元培温润如玉,有书生之气,君子之风,教化于无言。

年,因不满北洋政府教育总长彭允彝的行为,蔡元培请辞。政府保留了他的校长职位,校务多半由蒋梦麟代理,直到年张作霖取消北大改为京师大学校,蔡元培的校长名义才正式取消。

从年开始,蔡元培名义上做了十年北大校长,期间有七次为了表达抗议和维护人格尊严而辞职,所以实际在校只有五年半。

图为年1月,南京青年学生包围国民党中央党部,蔡元培(左二)出面安抚请愿抗日爱国学生的情绪。

在这五年半里,蔡元培做了四件事:一是理清了北大的发展方向,“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大学生当以研究学术为天职,不当以大学为升官发财之阶梯。”二是制定了“囊括大典,网罗众家”办学方针,千方百计延揽各类新思想旗手,使北大成为中国新思潮旋风之中心。三是奠定了北大“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校格,塑造了北大精神。四是开创了教授治校体制,主张教育独立、民主管理。因为这四大举措,北大逐渐成为全国新文化运动阵地和学术之中心。

《中国新文学大系》总序

06人生终点

年,几百位北大的毕业生打算集资为老校长在上海买所房子,作为他的七十寿礼。然而抗战爆发,蔡元培随即流亡香港。

年11月27日,蔡元培离开上海,于29日抵达香港。当年12月29日,蔡元培夫人周峻带着三个孩子来到香港,一家人于转年1月底在九龙柯士甸道号住了下来。蔡元培晚年在港深居简出,化名“周子余”在家养病。虽然蔡元培在港非常低调,但前来拜访的人还是不少,访客中包括北大教授、学生、校友等,南下文人也很多。

蔡元培在香港

年5月20日,蔡元培应宋庆龄之邀出席由“保卫中国同盟”及“香港国防医药筹赈会”在圣约翰大礼堂举行的美术展,并发表了演讲,这也是他留居香港期间唯一一次公开演讲,他提到,“美术乃抗战时期之必需品”,并认为“抗战时期所最需要的,是人人有宁静的头脑,又有强毅的意志”。

图为宋庆龄家中合影,左起:史沫特莱、萧伯纳、宋庆龄、蔡元培、伊罗生、林语堂、鲁迅。

年3月3日,蔡元培起床后刚走到浴室,便口吐鲜血倒地,两天后不治而去,享年七十三岁。死时,没有一间屋,一寸土,医药费一千余元,夫人无法支付,只能典当衣物处理丧事,棺椁的费用,还是由王云五代筹。

得知蔡元培病逝消息后,延安举行各界追悼大会,蒋介石在重庆主持公祭。毛泽东在唁电中称其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周恩来写挽联云:“从排满到抗日战争,先生之志在民族革命;从五四到人权同盟,先生之行在民主自由”。蒋梦麟的挽联是“大德垂后世,中国一完人”,吴稚晖的挽联是“平生无缺德,举世失完人”。

尽管蔡元培一生中有着一段阴暗的历史,但他为中国近代的教育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不仅涉及文学,还涉及哲学等多个方面。蔡元培始终提倡自由和思想解放,也将自己所有的青春光阴奉献给了教育事业,他给中国的万千学子留下了丰富的精神遗产,他生前所写的著作也在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延伸阅读:博物馆Vol.|鲁迅博物馆

参考资料:

《北大红楼今犹在,世上再无蔡元培》度公子

《新北大缔造者蔡元培》肖楚舟

◇本文部分信息来源于北京大学、三联生活周刊等

◇本文未标注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End-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engyuehana.com/syhjj/105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