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罢不能的暴力美学澎湃在线
治疗雀斑北京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dxkfbl/210410/8833873.html 原创Amy印客美学 “他(卡拉瓦乔)没有好死,就像他从未好活” ——传记作家,巴格利翁 ==== 人们内心深处有一种对暴力的迷恋? 暴力何以跟美学联系在一起? 无论是绘画还是电影,艺术作品中经常呈现暴力因素,而人们似乎对暴力又呈现出一种很矛盾的审美诉求。 在一个隐秘的角落之中,人们排斥又渴求着暴力美学的存在。 人们为何迷恋暴力? 一种事物如果能够表现出 该事物的观念来,它就是美的。 ——《美学》,黑格尔 有心理学家分析,人们之所以迷恋暴力美学,是希望将死亡焦虑转移到他人身上。同时通过观看暴力逐渐接受、习惯“人终将要死”这一宿命。 死亡,人们是恐惧的,而在恐惧之中,又带有对未知的好奇。 人这种动物,知道自己终有一天是要迎来死亡这个结局的。而对于围观其他人的死亡,便有一种探秘和释放自身恐惧压力的意味。 同时,暴力在人的伦理中是被禁止的,而人往往这样,被禁止的东西,便越能激发出人们对它的兴趣。 在一些隐秘的角落之中,便有一些排斥和渴望。 这便催生了暴力美学。 暴力美学,作为电影评论术语出现在20世纪后期,一般指在电影中对暴力的形式主义美化处理。 从历史与社会的角度看,暴力美存在于方方面面,从古罗马斗兽场到西班牙斗牛,从古代军事活动到现代奥林匹克竞技。 广义上来说,暴力美学不仅是指电影里存在的暴力美化,也是指各种艺术形式中对人自身力量和攻击性本能表现的展现。 换而言之,只要遵循一定的美学范式表现暴力,都可算作暴力美学。 暴力美学作品,反映出了人类的天性中存在着暴力因子。 《圣经旧约》中就提出,人有两种能力——行善的能力和作恶的能力,人必须在善与恶、福与祸、生与死之间做出抉择。 这个问题也一直是西方神学思想和哲学思想的最基本问题之一:人基本上是恶毒或堕落的、还是善的或可完善的? 中国,早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时代,也有类似的争议,孟子倡导“性善论”,荀子提出“性恶论”。 反映到绘画中,就是各种体现血腥与暴力的动作、场景、象征。一方面人类憎恶现实中的暴力与血腥,一方面又从各种艺术表现形式中获取对血腥暴力的迷恋。 浮世绘,指日本江户时代流行在民间的一种绘画艺术。内容题材丰富多样,有描写日常生活、景物风景、花街风物等等,其中描写各种血腥暴力、鬼怪杀人场景的,就叫“无惨绘”。 “无惨绘”作品,以江户时代画家月冈芳年和落合芳几联合创作的《英名二十八众句》最为知名。 这套作品影响非常大,以至于百年之后,昭和时期漫画家丸尾末广和花轮和一,以现实生活为素材,创作了一套“新英名二十八众句”。 暴力美学绘画作品,除了反映出人的天性,同时还有折射现实的严酷。 从人类脱离洪荒开始,现实的严酷以及求生的压力是摆在所有人面前的难题。而这种严酷反映的高峰,就是地狱绘画。 地狱中集合了人类所能想象到的各种残酷折磨,可以说是顶配版本的苦难场。 中外绘画里,无一不把地狱描写得分外恐怖。 意大利大诗人但丁在《神曲地狱篇》中描写地狱共有十三层,漏斗一样,越往下罪孽深重。 蒙古佛教绘画里,也有对地狱的可怖描画。 中国佛教绘画,也有类似的题材。 暴力,曾是绘画中不可或缺的因子 他身上的皮被剥掉。 裸露着、活生生,一个巨大连延的伤口, 他的身体以泉涌的血洗浴大地。 ——《变形记》,奥维德 绘画,按常规理解,就是绘画把各种美凝结在画布上。绘画中不仅有高尚之美,还有血腥与暴力之美。纵观美术史的发展,暴力是不可或缺的题材之一。 各个时期的伟大画家们都有关于暴力美学的经典作品。如十五世纪画家吉拉德大卫的《冈比西斯的审判》,法官冈比西斯贪污,被国王判处剥皮酷刑。 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Idol。 十六世纪末至十七世纪初,西欧绘画界的Idol,非卡拉瓦乔莫属。 卡拉瓦乔充满动感与冲突的绘画,在欧洲名噪一时。他一生充满争斗,酗酒、打架、嫖妓、甚至杀人,被罗马警察和马耳他骑士团双重通缉。 腰间常佩长剑(当时非骑士不得佩剑),口头禅是“我要把你的肉割下来炼油。”画如其人,他的很多作品,同样充满了暴力和血腥。 大卫战胜歌利亚 圣约翰被斩首 大卫战胜歌利亚。图中人头为他自画像 圣马太遇难 圣保罗遇难 在卡拉瓦乔的笔下,暴力被精心设计的构图,饱满的色彩,动感的造型和戏剧化的光影所塑造,有了美的呈现。 又如十七世纪巴洛克画家鲁本斯的《农神食子》,相同的题材,十八世纪洛可可画家戈雅也创作过。 该题材取自古罗马神话,农神克洛诺斯为宙斯之父,因害怕日后被子女推翻,就把妻子所生子女全部吞食入腹。(左:鲁本斯,右:戈雅) 还有十九世纪法国浪漫主义画家德拉克洛瓦的代表作:《萨尔丹纳帕勒之死》,取材诗人拜伦同名诗作。 残暴的亚述国王萨尔丹纳帕勒在起义军兵临城下之际,从容地命侍从杀死妻妾犬马,最后放火焚毁宫殿。 以及席里柯的《梅杜萨之筏》,《梅杜萨之筏》根据发生在十九世纪一起真实的海难新闻创作,船只失事,多名人员在海上漂流,最后只剩下10余名人员获救。 这次海难震惊了当时的欧洲。 画家以金字塔形的构图,把事件展开在筏上仅存者向其他船只呼喊的刹那景象,刻画了遇难者残缺的遗体、幸存者饥渴煎熬、痛苦呻吟等各种情状, 20世纪现代派绘画代表毕加索的代表作《格尔尼卡》,用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手法,表现了被德军炮弹蹂躏的小镇格尔尼卡的惨状。 绘画中暴力美学的经典隐喻 我们的天性有个普遍现象,就是忧伤、 可怕甚至恐怖的事物对我们有难以抵挡的 吸引力;苦难和恐怖的场面, 我们既排斥,又被其吸引…… 一个罪犯被绑赴刑场, 多少人围随过去看他毙命! ——《论悲剧艺术》,席勒 古罗马神话和基督教《圣经》,是历代画家们取材的宝库。 里面有些形象,由于其故事的特殊性成为了展现暴力美的经典。如古罗马神话里的马莎斯、美杜莎;《圣经》故事中的莎乐美、犹滴。 马莎斯,他原为半人半兽的牧神,精通音乐,因为与太阳神阿波罗赛曲失败,被剥了皮。 阿波罗与马莎斯,拉斐尔 阿波罗与马莎斯,约翰里斯 马莎斯被剥皮,提香 阿波罗与马莎斯,卢卡焦尔达诺 美杜莎是古罗马神话里的恐怖蛇发女妖,凡看见她眼睛的活物皆会被石化,后被英雄帕尔修斯斩杀。 美杜莎,卡拉瓦乔 莎乐美是犹太暴君希律王之女,母亲为希罗底。 希律王当初娶希罗底为妻时,施洗者约翰有非议,为希罗底所痛恨,希律王便把他关了起来。 在一次宴会上,希律王看见莎乐美跳舞,很是高兴,于是提出满足她提出的任何愿望。莎乐美在母亲的怂恿下,提出想要约翰的头。希律王无奈,只好命人砍下约翰的头颅给莎乐美。 莎乐美,卢卡斯克拉纳赫 莎乐美与施洗约翰的头,安德烈亚索拉里 莎乐美与施洗约翰的头,提香 莎乐美与施洗约翰的斩刑,卡尔法布里蒂乌斯 如果说莎乐美对施洗约翰是暴行,那么犹滴斩首荷罗孚尼就是义举。 犹滴是一名住在伯赛利亚的犹太妇女。在亚述军队围攻的时候,她挺身而出,设计砍下军队首领荷罗孚尼的头,保护了自己的家乡。 这个典故,经常作为正面形象被画家们演绎。 犹滴返回伯赛利亚,波提切利 犹滴斩杀荷罗浮尼,阿特米西雅简特莱斯基 犹滴手持荷罗孚尼的头,阿罗约 犹滴与荷罗孚尼,菲德加里奇亚 结语 生活,苦难,孤独,遗弃,贫困, 这些都是战场。 ——《悲惨世界》,维克多雨果 正如所述,这些在绘画中表现出来的血腥与暴力,曲折地反映出人类自身的黑暗,生活的残酷和命运的不可捉摸。 我们曾经以为,这些会随着科技的进步、理性的启蒙和文明的开化而成为历史。 但是这些古老的阴霾,像海妖塞壬的歌声一样,不断回荡在人间。尤其经历过新年伊始蔓延全球的病菌危害,让大家再次看到,原来古人恐惧的事物,其实一直并未远离我们。 年前,曹操在汉末乱世中感慨,生命就像朝露一样短暂,在这短暂的生命里还要遭受各种忧思,唯有美酒才能暂时忘却这种苦痛。 年后,活在当下的我们,该如何去直面黑暗,生活得更好呢?法国思想家罗曼罗兰的回答,也许就是答案: 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认清生活真相后,仍然热爱生活。 参考书目: 《恶的本性》,埃里希弗洛姆 《浅谈暴力美学的发展》,霍琨柴明珠 《美的历史》《丑的历史》,翁贝托艾柯 《恶为什么这么吸引我们》,弗朗茨?M?乌克提茨 《论形式的“暴力”与审美的“崇高”——关于“暴力美学”美感经验形态的探索》,孙杰 看一场艺术的展览访一些有趣的人 推一个美好的物品办一场文艺活动 原标题:《欲罢不能的暴力美学》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engyuehana.com/syhjj/10599.html
- 上一篇文章: 每日一药抗抑郁药草酸艾司西酞普兰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