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皮炎医院 http://m.39.net/pf/a_9052592.html

7月1日起

住在苏州河沿岸

华阳路、万航渡路附近的居民发现

沿家门口的苏州河滨河步道一路漫步

一片由历史建筑与滨河空间构成的

全新景观令人豁然开朗

这是今年,长宁区与华东政法大学共同协力,设计和建设的苏州河华政段“一带十点”中,率先开放的两处景观——“思孟园”与“格致园”。

源自百年前“圣约翰大学”的历史建筑群与今日的苏河美景相融,长约米的苏州河华政段也成为上海“一江一河”中,又一段独具特色的滨水岸线。

今年9月底前,苏州河华政段“一带十点”中的其余八处景观也将逐一揭开面纱,华政校园内凝结中西文明精华的建筑群,也将陆续以“修旧如故”后的崭新形象迎接世人。

细究苏州河长宁段华政校园滨河空间的贯通与景观提升,无疑是一次城市治理能力、技术赋能水平和城市设计理念的综合“大考”。“检验者”是来往的居民、行人、师生,而这里也会是未来人们提到上海“一江一河”时,第一时间想起的一颗华彩珍珠。

苏州河华政段(长宁校区)

全新景观:历史与当下交融

宽阔的缓坡草坪,自校园内向苏州河岸线绵延而去,一头是具有百年历史的韬奋楼,纪念年从这里毕业的邹韬奋,一头是苏州河沿岸怡人的垂柳和精巧“做旧”后的大理石步道,再次来到苏州河紧邻华政长宁校区的滨河空间,开阔、敞亮和自然清新之感,是记者最大的感触。

位于校园与周边居民区交界处的“思孟园”,是苏州河华政段滨河空间的起点,为了纪念校园内曾为学生宿舍的43号楼“思孟堂”。让这栋古朴建筑颇具“仪式感”并真正成为景观的,是设计方专门在建筑门前树立起的一座鲜花廊架。根据四季气候的变换,这里会有各色鲜花、绿植缠绕,成为迎接人们进入苏州河华政段米岸线的一扇绚丽大门。

思孟园

一旁的格致楼是华政校园中的“明星楼”,此前已经完成了建筑的保护性修缮。除了与思孟堂共享鲜花廊架和门前苍翠的草坪、宽阔的步道,格致楼前的步道上还能发现一枚铜质铭牌,方向直指小楼本身,像是在静静地提示着来往行人,这里保存着上海城市的“活化石”与建筑“家底”,不妨停下来欣赏一下来自百年前的“凝固的乐章”。

年,苏州河长宁段华政校园的滨河空间曾经历第一次贯通开放,但由于客观条件限制,沿河的校园历史建筑群仍被各种灌木丛、围栏、构筑物遮挡。不仅丰富的历史风貌无法显现,沿河岸线也稍显局促。

眼下,“2.0版”的华政滨河岸线,除了已经建成的“思孟园”“格致园”两处景观,一旁位于校园腹地的韬奋楼也展露新颜。一片单边最长达25米的草坡,将人们的视野由河岸延伸至古老的校园空间。这片已经伫立在苏州河畔百余年的历史建筑群,正在这次来之不易的贯通与拓宽中,与今天的人们重新建立连接。

更新后的格致楼与韬奋楼前滨河空间舒抒摄

更新前,这一空间滨河步道宽度不足2米

步道拓宽:每一厘米都来之不易

年夏,记者曾来到苏州河华政段的沿河步道,当时步道只能容纳两人并行,最窄处只有1.5米,最宽处也不过2米。两人相向时经常需要侧身而过的沿河空间,令人对这段滨河步道的提升充满期待。

长宁区建管委交通管理科负责人陈慧,具体负责着整个苏州河长宁段11.2公里的贯通施工。说起华政段的米岸线,沿河的每一幢历史建筑,甚至每一栋违章搭建、每一棵曾经“挡道”而需要调整的柳树,她都如数家珍。

有序地开放这段难得的滨河空间,展现上海独特的历史风貌,是华政校方和长宁区共同的目标,更是老百姓的殷切期盼。

今年4月底,在完成了华政段“一带十点”的设计后,长宁区与华东政法大学第一时间组建了一支工作专班,聚焦苏州河华政段的滨水景观提升,还在苏州河畔的施工现场设立了指挥部。记者每次跟随陈慧来到河岸边时,沿途抬着大理石、景观盆栽、施工材料的建设者们见到她和长宁区建管委的工作人员,都会第一时间打招呼,大家熟悉得仿佛一家人。

今年6月,施工期间的苏州河华政段。舒抒摄

时间紧、任务重、期待值高,是华政段“一带十点”最突出的特色。但学校紧邻居民区,校园本身也需要维护日常的教学秩序,嘈杂的施工机器显然会对宁静的校园和居民区生活产生影响。

为此,施工方在华政段施工时,无论是开挖、回土,还是运输、铺设路面,都没有采用大型机械设备,转而采取最“原始”,但在这里却是最“高效低风险”的人工作战策略,一砖一瓦、一树一木均由建设者们手工完成,这才有了沿河米无处不在的“搬运工”和“推车人”的身影。

但也正是这份来自建设者的贴心与努力,让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度过了期末大考,居民们度过了“黄梅天”迎来了盛夏。而今,踏上苏州河华政段的滨河步道,平均宽度达3米的道路空间让人能够轻松自在地奔跑、漫步,推婴儿车的居民也能放心来此散步。

景观提升后的滨河步道舒抒摄

扇形路面:敬畏城市“家底”

华东政法大学长宁校区,因其中西合璧的校园建筑群而时常被人们提起,校园内的怀施堂、思颜堂、思孟堂、科学馆、西门堂等建筑,均有着各自深厚的历史积淀。

在苏州河贯通工程正式启动前,华政方面曾于年对校园内地标性的格致楼进行历时10个月的修缮,这也是“圣约翰大学历史建筑群”中,首例完全按照文物保护法“不改变文物原状”原则进行修缮的建筑。

紧邻格致楼的韬奋楼,还曾是这一修缮过程的一处重要参照标准。初始设计中,格致楼外廊窗下的护栏原计划采用墙体砌筑工艺,但经文保专家评估,最终参照了韬奋楼的木质护栏,从而恢复了格致楼昔日的实木护栏。

类似这样精雕细琢的修缮工艺,在华政校园的历史建筑中随处可见。这让苏州河华政段景观提升项目的设计负责人薛鸣华感到,肩上的“使命不一般”。这份不同于以往的认识,在最终呈现的华政段滨河景观中也有鲜明展现。

横截面采用水磨石工艺、纵立面采用水刷石工艺的防汛墙,质感显著提升。舒抒摄

“你看现在防汛墙的横截面,用的是历保建筑修缮时才会使用的水磨石工艺,而在这里,多米的防汛墙用的都是这一工艺。”薛鸣华说。记者曾采访过不少优秀历史建筑的修缮,而无论是武康大楼还是淮海大楼,成片的水磨石工艺,尤其要用于一个新建项目,实属难得。

薛鸣华告诉记者,华政校园内的建筑细部都很有特点,大部分由西洋风格与传统中国建筑的屋顶飞檐、挑檐相结合。西洋的砖石结构利于建筑保存,中式的飞檐、挑檐则利于排水,并且富于观赏性。“这里是海派建筑在国内成片展现的一座天然‘博物馆’,更是展现上海历史风貌特色的地标。”

于是,全新提升后的华政段滨河步道,采用的是厚度达到10厘米的大理石拼贴砖,每一片扇形的纹路均由工人一块、一块打磨,并手工拼贴而成,总计有人次参与了这8万块大理石砖的铺设。

拼贴扇形花纹路面的大理石砖。舒抒摄

记者还了解到,由于施工期间正值上海的梅雨季,为了保证拼贴好的路面不会因雨水冲刷而受影响,现场专门搭建了数百米长的遮雨棚,在不到30天的紧张施工中,高品质地完成了步道铺设。

至于为何路面要采用稍显复杂甚至费力的扇形纹路?“因为要与沿河历史建筑扇形的窗框纹路相呼应,这是对历史的致敬,也是对城市文脉的敬畏。”薛鸣华说。

常态开放:一体化管理长效维护

记者从长宁区建管委获悉,除了已经建成的“思孟园”“格致园”,苏州河长宁段华政校园滨河空间的“一带十点”,还将陆续完成“倚竹院”“华政桥”“桃李园”“东风角”“文化廊”“法剧场”“银杏院”和“海棠园”等另外八景的建设与更新,以滨河慢行步道为线“串珠、成线、连片”,打造多元共享的苏河活力空间。

其中,桃李园位于苏州河华政段弧度最锋利的转角处,原本是植被茂密的树林,乔木和灌木丛生,更新后这里将成为苏河沿岸又一惊艳世人的“绝美河湾”。而校园内紧邻沿河步道的韬奋院、树人园、东风院、枫园、樱花园、文伯园等景观和建筑,也将陆续展开修缮和更新。

先试验“两景”,再成片打造其余“八景”,分两期实施的华政段滨河景观提升工程,也是政府部门、校方、施工方、设计单位与居民区的一次全新探索。但在长宁区建管委副主任、交通委主任吴道群看来,坚持总体设计走在前、坚持统筹总览“一带十点”一张蓝图,众人齐心协力拧成一股绳,是高品质、高效率完成华政段拓宽的关键。

以扇形的“弹格路”铺装为例,一方面施工方组织专人赴上海周边各地的工厂精选石材,另一方面,按照现场铺装的实际情况精加工设计图纸,在工厂完成首道人工切割后将每一块砖编号运输,尽可能减少现场的切割工作量,降低粉尘和噪音污染。防汛墙的水磨石横截面、水洗石外立面也通过多层交叉的施工管理完成,确保每一段防汛墙的更新都一气呵成、无缝衔接。

据悉,华政段“一带十点”建成后,长宁区将综合评估市政、河道、绿化、景观、环卫等各部门流程,打破传统养护模式和部门分工管理形式,将慢行步道、市容绿化环境、河道堤防设施统一整合,对苏州河长宁段全线11.2公里堤防及附属设施开展“一体化”巡查、保洁与养护,真正实现长效管理。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舒抒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engyuehana.com/syhjj/106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