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先锋赠书屠呦呦影响世界的中国
治疗白癜风一般要多少钱 http://m.39.net/pf/a_4446683.html ·建党百年 致敬时代先锋 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周年。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掀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党带领全国人民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壮丽史诗。回望这轰轰烈烈的百年历程,其中有这么一批人,他们是时代的先锋,是国家的脊梁,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之魂,也是每一个青少年的人生榜样。 今天,我们国家正奋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我们更应该从这一个又一个的时代先锋上汲取精神养分,学习他们崇高的人格和伟大的胸襟。 在建党年之际,我们开设了“时代先锋”栏目,为孩子讲述先锋人物背后那些平凡而伟大的故事,一起向时代先锋致敬! 这一期时代先锋,我们继续深入屠呦呦的成长经历,看看那颗承载着希望的小草种子是怎样在她的生命中生根发芽的...... ▲少年屠呦呦 (图:人民出版社《屠呦呦传》) 赠书活动规则 阅读完两期“时代先锋”的屠呦呦成长故事,在评论留言写下你的阅读感受,我们将在其中选出三则,赠送一册《屠呦呦:影响世界的中国小草》。 (开奖时间:年4月13日) 病中的小女孩 开明街号的家被烧毁了,幸好26号的外婆家在“疫情区”以外。屠呦呦只好跟着父母,搬到了外婆家住下。 她在外婆家一住就是十年,一直住到了一九五一年,她离开宁波去北京上大学为止。 我们在前面讲过,屠呦呦的爸爸屠濂规,是一位读书人,接受过良好的新式教育。因此,他对子女的教育也尽心尽力,即使是在战乱频仍、生活艰辛的年月里,也没有耽误孩子们的学业。屠呦呦和她的三个哥哥一样,都接受了完整的教育。 屠呦呦保存着哥哥屠恒学赠给她的一张照片,照片背面还有哥哥写给她的几句励志赠言: 呦妹: 学问是无止境的,所以当你局部成功的时候,你千万不要认为满足;当你不幸失败的时候,你亦千万不要因此灰心。呦呦,学问决不能使诚心求她的人失望。 兄恒学赠于龙口 33.1.10 一九四四年,这一年屠呦呦十四岁。从哥哥赠给妹妹照片和赠言这样的细节里,不难想象屠家良好的家教与家风,还有兄妹之间互相勉励和爱护的温暖亲情。 一九四三年秋至一九四五年秋,屠呦呦先是在鄞县私立器贞中学女生部读初一和初二,一九四五年九月又转入私立甬江女子中学读初三。 甬江女子中学是一所百年老校,它的前身是宁波女塾,也是中国的第一所女校。现在,在该校的原址上,已建起了“宁波教育博物馆”。 ▲甬江女子中学旧址(现为宁波教育博物馆) 一九四五年屠呦呦入读该校时,原来的教学楼已经被日本侵略者的炸弹炸毁,学校只得暂时借用附近圣模小学的校舍,加上一户姓裴的大户人家的宅子,作为初中部和高中部一共六个班的临时教室。当时,初中部约有三百多名学生,虽然处在战乱年月,但学校仍然想方设法开设了十多门课程,包括公民、国文、数学、英语、物理、卫生、音乐、劳作、历史、地理、童军、体育等课程。 女校还有一个传统的校规:学生在校一律要穿校服,夏天要穿裙子,春天、秋天和冬天要穿黑布旗袍。这种穿着看上去朴素大方,又有仪态庄重的淑女风范。整个女校反对华而不实、一味追求“摩登”的不良风气,提倡女生要养成一种不在穿着打扮上过分分心、不追求虚荣、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学校里还有钢琴等西洋乐器,旨在提高女孩子们的艺术修养。 学校里有这样良好的氛围,回到外婆家,屠呦呦更是经常受到外婆、外公和舅舅的百般呵护和谆谆教诲,接受着这个在宁波赫赫有名的书香之家的熏陶,一直处在战争的惊吓和忧愁中的她,渐渐变得平静和乐观起来…… 可是,好景不长。到了初三下学期末,屠呦呦突然生了一场大病。 她先是觉得忽冷忽热,冷起来浑身颤抖;一热起来就会发起高烧,有时烧得她神志不清。 爸爸请医生来家里给屠呦呦诊治,经过仔细诊断,医生对屠呦呦的爸爸说:“情况有点糟,这孩子是得疟疾了!” 疟疾,在民间又叫“冷热病”,俗称“打摆子”,一般是在湿热的夏季,被蚊子叮咬之后感染的。 那时候,老百姓对疟疾还缺少科学认识,把它视为“瘟病”,大有谈虎色变的恐惧感。 屠呦呦的爸爸对疟疾的形成原因是了解的,得知屠呦呦被确诊为疟疾,就稍稍安心了一点儿。 “只要能买到奎宁,就能治好呦呦的病。”屠呦呦的爸爸安慰妻子等家人说,“虽然稀缺,但只要有,多少钱也得买!” 给屠呦呦看病的医生却摇摇头,叹息着说:“现在,医院里,就是在黑市上,恐怕也难以买到奎宁了,都被该死的日本鬼子给搜罗走,严格控制起来了。” “这样啊?”屠呦呦的爸爸一听,意识到事情没有他想得那么简单,“那该怎么办啊?这样下去,孩子的身体会越来越虚弱的……” “买不到奎宁这种西药,看来只好使用我们的传统中药了!”医生建议说。 于是,屠呦呦的爸爸赶紧根据医生的吩咐,去离开明街不远的药行街请来了一位老中医。 药行街是宁波城里有名的中药街,窄窄的街道两边全是中药铺。比较有名的老字号药铺,有“全生堂”“寿全斋”“太乙斋”“慎德堂”等,就连北京的“同仁堂”,天津的“童涵春”“蔡同德”等老字号药店,也在这里办货。 屠呦呦小时候放学路上经常遇到的那位采药的老爷爷,还有他的中药铺,就在这条街上。因为满街都是中药铺,一年四季都飘散着草药味,所以日子久了,这条街就被人们称为药行街。 老中医给屠呦呦开了一个专治打摆子的中药方子。屠呦呦的妈妈每天用药罐仔细地熬啊,熬啊,熬出了浓浓的、像黑咖啡一样黑也一样苦的药汤,让屠呦呦喝下去。 这么苦的中药汤,实在是太难喝了!屠呦呦每次喝中药时,几乎都是捏着自己的鼻子,含着眼泪灌下去的。 “爸爸,草药太苦了,真的很难喝啊!”屠呦呦眼泪汪汪地望着爸爸说。 “屠呦呦,古人不是说‘良药苦口’吗?世界上哪有不苦的药呢!忍一忍,一口气喝下去,你的病就会好起来的!”爸爸虽然心疼女儿,但还是一次次地鼓励屠呦呦,喝下了妈妈熬出的中药。 还真是见效呢!妈妈一连熬了几天草药,屠呦呦喝下去后,竟然痊愈了。 原来,中药真有这么神奇啊!就像小时候遇到的那位老爷爷说的一样,真的能给人治病疗伤,帮助病人恢复健康啊! 这是屠呦呦第一次亲身体验到中草药的神奇功效,从此以后,她对宁波城的药行街,就更有好奇心,也更有好感了。 身体恢复健康之后,一向好奇心很重的屠呦呦,从舅舅和爸爸的书柜里找来一些书,想弄清楚自己所患的疟疾究竟是怎样一种疾病。 原来,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叶,疟疾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传染性疾病。当时,世界上每年有数亿人患上疟疾,每年有数百万人死于疟疾。 一八九九年,英国医生、微生物学家罗斯,不顾个人安危,率领一支医学考察和探险队,深入到疟疾猖獗的西非地区,经过三个多月的实地考察,终于在蚊子的胃肠道中,发现了一种可怕的微生物疟原虫的卵囊,从而证实了自己的判断:疟疾是由疟蚊传播的。 找到了原因和证据,也就为今后疟疾的防治找到了方向。罗斯医生在后来的日子里,勇敢地进入多个疟疾高发地区,探明了疟疾病因,被称为“与蚊子交手的人”。因为在发现疟疾病因上为人类做出的巨大贡献,罗斯医生荣获了一九○二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英国著名微生物学家罗纳德·罗斯 屠呦呦还在一本科学故事书上,看到了罗斯小时候的一个故事。罗斯小时候,他妈妈不允许他跑到大街上去玩耍,有时候为了管住他,就把他关在屋里。 “听妈妈的话,你暂时不能出去玩耍,街上的瘴气闹得可凶啦!”罗斯妈妈吓唬他说。 “瘴气?什么是瘴气?”小罗斯不解地问道。 “那是一种热症,又叫疟疾,它一直在威胁着我们的健康,可厉害啦!” “妈妈,我们不是有‘金鸡纳霜’吗?吃了这种药,不就可以出去玩了吗?” 小罗斯记得,妈妈曾经给他讲过,“金鸡纳霜”这种药可以防治很多疾病。“不,孩子,现在金鸡纳霜也不管用了,这条街上差不多每家都有感染上疟疾的人,你还是别出去了,万一感染上疟疾,那可就不得了啦!”妈妈制止了小罗斯。 “那有什么药可以治好疟疾呢?疟疾真的这么可怕吗?” “疟疾”这个有点恐怖的字眼,从此留在小罗斯的记忆里。 原来,罗斯选择医生这个职业,跟他小时候的记忆有关,屠呦呦想道。 一八九二年,罗斯带着小时候的好奇和记忆,开始了研究疟疾的工作。每逢夏季,他便背起小包,奔赴疟疾流行的地区。在一次考察时,罗斯也染上了疟疾,而且非常严重,在路上昏了过去。醒来时,他发现自己躺在一张破竹床上,有一位慈祥的老人守在床边。老人见他醒来,欣喜地说:“还是医生的命大啊!在我们这儿,每年都有好多人因为这个病死去。你真是太幸运了!” 罗斯拉着老人的手说:“先生,我该怎么感谢您呢?” “千万别这样说,你是研究疟疾的医生,是来解救我们的。”老人端来食物放在床边,“没什么好吃的,就吃这个吧,这里的蚊子真是太多了。”说着,老人用手去驱赶那些讨厌的蚊子。 罗斯望了一眼乱飞乱窜的蚊子,发现蚊子们都围绕着食物飞动。罗斯心里顿时一亮:这么多的蚊子,有没有可能,疟疾就是这些家伙传播的呢?他再一联想,凡是疟疾盛行的地区,蚊子的确要比别的地方多得多。于是,他一跃而起,一把抓住老人的手:“太感谢您了,我得赶紧去抓这些蚊子了!” 经过几年艰苦的实验,罗斯前后化验了一万多只蚊子,终于在蚊子的肠胃里发现了疟原虫。罗斯继续深入研究,不久,他又发现雌蚊的胃壁上长着很多长丝,整齐地伸向唾液腺,疟原虫就是顺着这些长丝到达唾液腺的,蚊子在叮人的时候,同时把疟原虫注入人体,人就会染上疟疾。 罗斯的发现说明,只要尽可能地避开和消灭蚊子,就可以预防疟疾的传播。罗斯的这个发现,为人类遏制疟疾指明了方向,也使无数的人免于疟疾的危害。 十五岁的屠呦呦,因为这一场病,见识了中草药的神奇功效,也让她对罗斯医生在疟疾研究上的贡献,有了初步的了解。 她不会想到,未来有一天,她也会走上一条与罗斯相同的道路。她也将因为与疟疾多次“交手”,而最终成为一位享誉世界的药学家。她将用一株神奇的小草,用中国的传统草药,去拯救人类的生命,去改变这个世界! 风华正茂 生于战乱年代,长于忧患岁月,屠呦呦正当青春花季,心里头却装满了沉重的事情。但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战乱的梦魇里,依然生长和绽放着蓬勃美丽的希望之花。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屠呦呦的爸爸深知这个道理。所以,无论生活多么艰难,他都会想方设法,让孩子们安心念书,不要荒废了学业。屠呦呦也确实是屠家的又一颗“读书种子”,不仅勤奋好学,而且是“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因为爸爸、妈妈和哥哥们的引导,因为外公、外婆和舅舅的影响,屠呦呦渐渐懂得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也从亲人们的身上,感受到了什么是民族大义,什么是家国情怀。 一九四六年,屠呦呦十六岁。这个刚刚经历了一场疟疾折磨的女生,本以为身体已经痊愈,可以好好去完成自己的初中学业,像哥哥们一样,朝着更高的书山去攀登,在更辽阔的学海里去遨游……可是,就在这一年,又一场灾难,降临到了这个花季少女的头上——她不幸染上了肺结核。 肺结核,民间俗称“痨病”。在旧中国,肺结核也是一种让人“谈虎色变”的疾病,甚至几乎就是“绝症”的代名词。肺结核还是一种传染病,得了肺结核的病人,一般需要隔离治疗。 这样,屠呦呦就不得不暂时从甬江女子中学休学回家,一边吃药治疗,一边调理身体。 在休学养病的这段日子里,她吃了不少西药,但是更多的时候,仍然是喝妈妈给她熬的中药。 中药的味道当然还是那么苦,苦得屠呦呦还是捏紧自己的鼻子,忍着眼泪往下灌。 屠呦呦现在已经懂得了良药苦口的道理,也有了喝中药汤的经验。一连两次生病,虽然让她正在成长的身体备受折磨,但也让这个勤奋好学的小女生对中国传统的中草药有了越来越浓厚的兴趣。 有一天,她躺在床上,一边看着妈妈在小炉边轻轻扇着扇子,为她煎中药,一边想道:既然肺结核的危害这么大,医学家为什么就不能找到根治它的方法呢?既然中医有方子来治疗这种疾病,那么,中草药里一定还隐藏着更多不为人知的秘密,一定还有治疗其他疾病的神奇力量吧?…… 虽然还只是一些朦朦胧胧的想法和想象,但是这些想法和想象,却像种子一样,悄悄地埋在了少女屠呦呦的心里,就像麦粒悄悄地落进了泥土里一样。 这场病,让屠呦呦休学在家两年多时间,一直到一九四八年初,肺结核痊愈了,她才以初中毕业生的身份进入宁波效实中学,开始读高中一年级。 在休学的这段日子里,只要病情有所好转,她能够下床活动,爸爸那间藏有不少古籍的书房,就成了她最喜欢待的地方。 只要是她有兴趣的书,无论是科学的、历史的、文学的,还是医学的、自然方面的,她都喜欢从书柜里抽出来翻看一番。 爸爸的书柜里有一些中医方面的书,像《神农本草经》啦,《本草纲目》啦,等等,除了文字,每一种草药还都配有可以帮助辨认的图画。屠呦呦很喜欢看这类书,从中不仅了解了一些草药的药性知识,还对照着图画,认识了不少植物。这些植物,屠呦呦平时也许只听说过它们的名字,却并不知道它们长什么样子。 ▲左:《神农本草经》右:《本草纲目》 宁波效实中学,是由中国早期的物理学家何育杰先生联合当时一些怀着科学救国梦想、志同道合的科学家,以及宁波的一些社会贤达、实业家,于一九一二年创办的一所私立中学。 “效实中学”的校名,源于何育杰和他的朋友们一起创办的“效实学会”。这个学会的成员都是一些富有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的有志之士,他们创办学会的宗旨是“以私力之经营,施实用之教育,为民治导先路”。学校刚创办的时候,暂借的是宁波西门盘诘坊育德初等农工学堂的校舍。五年后,效实中学声名远播,凡是从该校毕业的优秀生,可以免试直接升入复旦大学、圣约翰大学、光华大学这三所大学。抗战期间,效实中学还在上海设立了分校。 屠呦呦的爸爸屠濂规的中学母校,就是效实中学。所以,屠呦呦进了效实中学,与自己的爸爸成了“校友”。 效实中学以“忠信笃敬”为校训。爸爸告诉屠呦呦:“这个校训里的每一个字,都包含很多内容。简单说来,忠,就是要求学生们忠于国家,忠于理想;信,就是要讲究诚信,信守初衷;笃,就是要有坚定的毅力和求知的恒心;敬,就是对父母、天地、自然、生命,要心怀敬畏和敬爱之心。”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梦想,这所中学从创办之初,一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培养出化学家纪育沣、生物学家童第周、土壤农业化学家李庆逵等许多杰出的科学家和中国科学院院士。 一九五六年,效实中学改为公立学校,更名为宁波第五中学,到一九八○年,又恢复了原名称“效实中学”。 ▲宁波效实中学,摄于年(图:宁波市档案馆)屠呦呦在效实中学读完了高一和高二两个年级。 从今天保存下来的一份屠呦呦的学籍档案资料来看,屠呦呦在效实中学的学号是A,语文平均成绩71.25分,数学平均成绩70分,英语71.5分,生物80.5分,化学67.5分。 从这份成绩单看,她的成绩显然算不上是“尖子生”,更不是什么“学霸”。但是也传达出了一个信息,就是这时候的屠呦呦,生物课的成绩比较突出。 后来,屠呦呦的一些高中同学和老师回忆起来,也都公认,屠呦呦那时候的确对生物课比较偏爱。 屠呦呦自己也说过,那时候她的性格比较文静,喜欢独处,对生物课最有兴趣,经常得到教生物的老师的表扬。 在效实中学,屠呦呦的一个同班同学叫李廷钊,比她小一岁,也不太喜欢说话。屠呦呦和他虽是同学,平时却没有什么交流。然而,谁也不会想到,许多年后,这两个人竟然成了恋人和夫妻。 一九四九年三月九日,正是江南大地桃红柳绿、金色的油菜花开满田野的时候,屠呦呦和她的同学们来到宁波城外游玩。 这些风华正茂的少年,快乐地徜徉在春意盎然的田野间,就像飞翔在油菜花田上空的紫燕一样。 这是因为,他们已经从报纸上、电台里,不断地看到或听到一些振奋人心的消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正在迅速地向江南进军,自己的家乡宁波,将要迎来一个真正的春天——自己新生的日子!在这些青春少年的心里,好像都鼓起了希望的风帆…… 同学们的这次春游,留下了一张珍贵的合影。 屠呦呦在这张合影的背面,情不自禁地写下了一句像诗歌一样的留言:“盛开的油菜花田中印上了我们的足迹。” 仅仅两个月后,一九四九年五月二十五日,宁波解放了。 屠呦呦和她的同学们兴高采烈地挥舞着彩旗,站在欢乐的队伍中,迎接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到来。 一九五○年三月,由于家里的经济原因,屠呦呦不得不从效实中学这所学费较为昂贵的私立学校,转到了学费相对比较便宜的宁波中学,继续完成高中最后一年的学业。这也是她在家乡宁波度过的学生生涯中,最后的一年时光。 屠呦呦在宁波中学高三年级的班主任,名叫徐季子。徐老师曾给屠呦呦写过这样一句鼓励的赠言: “不要只贪念生活的宁静,应该有面对暴风雨的勇气。” 老师之所以要写这样一句赠言,是因为这时候的屠呦呦给人的感觉仍然是那么安静,甚至显得有点孤寂,她平时很少说话,总是在认真地读书,不爱参加娱乐活动。 老师也许是担心,在未来的日子里,这个女生能否有足够的勇气和信心,去迎接生活中的“暴风雨”。 屠呦呦的同班同学陈效中,后来成了清华大学的教授。陈效中在初中时与李廷钊是同学,高中时又成了屠呦呦的同学。陈教授后来和这对同学夫妇一直保持着亲密的友谊,他回忆说,那时候,屠呦呦在班上总是不声不响的,一上完课就回家去了,不太喜欢像有的同学那样夸夸其谈,也不喜欢交际,课业成绩也只是中上游水平,并不拔尖。 屠呦呦的另一位姓翁的同班同学也回忆说,屠呦呦那时候衣着朴素,不是特别引人注目,显得很低调,属于默默无闻型。不像班上的另一个女生,喜欢演戏,演了一场《白毛女》,顿时就成了全校的名人。 一九五一年春天,屠呦呦的高中时代结束了。 从宁波中学保存的一九五一届毕业生花名册上看,和屠呦呦同一届毕业的毕业生里,有不少人后来成了新中国的杰出人才,例如中国科学院院士、数学家石钟慈,曾任中华书局总编辑的编辑家、学者傅璇琮等。还有几位同学后来隐姓埋名,从事的是新中国的人造卫星和导弹的研究工作。 泱泱越国古明州, 门对大江流。 精英继起,德艺兼优, 学海任遨游。 须猛进,莫回头, 时光不我留。 同声相应,气相求, 努力迈前修。 这是当时宁波中学的校歌,歌词里充满了鼓励学子们发奋学习、报效国家、珍惜时光、不断上进的殷切期望。 辛夷花正在校园里绽放。 柳色青青,少年的离歌悄悄响起来了…… 选自中华先锋人物故事汇《屠呦呦:影响世界的中国小草》徐鲁著党建读物出版社接力出版社往期精彩 时代先锋 屠呦呦——蒿草青青呦呦鹿鸣 编辑宁艺千 排版 宁艺千 审核 陈玉萍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engyuehana.com/syhjj/7439.html
- 上一篇文章: 精油故事薰陆香乳头香多伽罗香流
- 下一篇文章: 肝硬化肝腹水治疗剂15mg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