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纪精选之江大学万山环立仰秦望
本文导读—— “……万山环立仰秦望。学以济时,诚为体,仁为用,服膺校训为民光……”站在钱塘江畔的之江大学原校址处,也就是浙江大学之江学院所在地,会不由自主想到这首之江大学的校歌。作为抗战时期著名的“流亡大学”之一,它的许多专业和老师星散到了多个大学,并呈现出燎原之势。 一座著名的大学正是这样练成的,它负重前行,又不忘初心;它有开阔的视野,又有务实的精神……而这些,构成了它能够成为传奇的基础,也构成了我们今天对它仰望的根源。 传道授业需要一种内在的驱动力,一种我们认知上追求良知和真理的勇气,“学以济时,诚为体,仁为用”,这些校训和为人、处世、求学的准则,在今天来看,依然是我们的标准。 我们读之江大学的故事,要读的正是这些精髓。(李郁葱) 正文从这里开始—— 之江大学旧事 孙侃/文 沿钱塘江北岸之江路向西,经过矗立着千年古塔六和塔的月轮山,再往前行,可见一条并不宽阔的道路依着山崖向上。山崖上方的平展浅坡上,一座美轮美奂的校园陡然映入眼帘,令人驻足惊叹。一幢幢具有欧洲近代建筑风格的校舍依山而建,红墙与绿树相映衬,大片草坪镶嵌其间,给人以一种时光倒流之感。这便是之江大学原址。 打开尘封的记忆,这所已经消失了69年的大学,在它存续的年时间里,走过的是一条曲折坎坷又不乏奋发的道路。 为拓展校园,迁址秦望山下 鸦片战争以后,大批欧美传教士进入中国。年,受美国基督教北长老会差会(“差会”即基督教国外传教机构)董事会遣派,医学博士麦卡第夫妇在宁波佑圣观建立布道站并施医传教。次年,麦卡第和传教士礼查威一起在宁波开办了一所名为“崇信义塾”的男生寄宿学校,主要培养为教会服务的人才。 年,“崇信义塾”从宁波迁到杭州皮市巷,两年后又移至大塔儿巷,并更名为“育英义塾”。经过30年发展,年,育英义塾转制为高等学校,更名为“育英书院”,设有英文、化学、物理、政治、经济等课程。 年,在美国基督教北长老会差会会议上,成立了大学董事会,认为目前“育英书院”的职能已跟不上社会发展之需,决定将学校提升为大学。由于城内大塔儿巷校区空间狭小,无法拓展校园,遂决定将学校迁至城外。紧接着,由周梅阁、裘德生、王令赓、马尔济等组成的教职员委员会着手进行新校址的选址、购地、建设等事务,在杭州周边地区跋山涉水,寻找新的校址。 钱塘江畔五云山之东、月轮山之西的秦望山,从山腰至江岸,有一片相对平坦的丘陵台地,宽阔而幽静。年初,负责选址的人们寻到此地,顿觉眼前一亮,被这里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秀丽的自然景色所吸引,当即拍板选定这里。随后,学校以每亩墨西哥银圆5元(当时1墨元相当于50美分)陆续购进秦望山“头龙头”至“二龙头”(“龙头”为当地百姓对山岭的俗称)的山地数百亩。 占地亩的教学区在年初基本建成,大多为红瓦青砖的两三层楼房。主要建筑包括位于“二龙头”的主教学大楼慎思堂,它是学校的总课堂,也是行政办公楼;依着此楼前的大草坪,东西两侧各建有一幢学生宿舍,东边为甘卜堂,又称东斋,西边为惠得堂,又称为西斋,均以捐助者名字命名。都克堂外形如教堂,是校内较大的活动场所,内有座位。年2月,学校正式迁入新校区。城内老校区则改办“正则中学”。因新校区距钱塘江“之”字形拐弯处不远,便顺理成章地取名为“之江学堂”。其时,它是浙江省唯一的高等教育机构。 之江学堂的生态环境极好,野生动物众多,景色秀丽宜人。不久,师生们把校园的景色归纳为著名的“之江十二景”:钱塘江、六和塔、情人桥、秦望顶、双人瀑、上清池、小桃源、临江亭、健美谷、培园小筑、佩韦斋(韦斋)、小盘谷。不少教授学者还为它写下诸多优美诗句:“临江阑槛倚情宜,高处还怜春色奇。林影约风同写月,滩声笑容不能诗。”“岂有玑珠落九天,悬崖百尺挂龙涎。春洪一夜添声气,也有惊雷破昼眠……” 年,周建人应邀来举办性教育讲座 年10月辛亥革命成功,清政府被推翻,师生们极为拥护。尽管大多数学校因时局都停了课,之江学堂却没有中断学业,直至新年来临。次年12月10日,孙中山在上海都督陈其美、浙江都督朱瑞陪同下专程来到之江学堂,向全校师生作了演讲,与师生共进午餐,还在慎思堂前的大草坪上与师生们合影留念。 辛亥革命后,学校发展较快,课程陆续增设,如教育学、社会学、哲学、心理学、高等数学、物理等。年,学校由“之江学堂”改为“之江大学”。年秋,司徒雷登之弟、牧师司徒华林被校董会推荐为代理校长。 年3月,之江大学体育场馆落成,在此举行了华东大学生田径运动会。之大一向重视学生的体育锻炼,运动会上表现出色,之大代表队一举夺魁。也在这一年,由学生编撰的《之江潮声》创刊,这是一份具有革命色彩的介绍先进思想的进步刊物,因其内容丰富,观念新颖,学生争相传阅,学校也并未阻止。 年暑假,校董会推举费佩德牧师为校长。他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学校成立了闸口公益社,开办免费夜校,讲授刺绣、缝纫技术等,当时,闸口一带不少居民纷纷上夜校读书识字,传为佳话。当年的师生后来回忆,从之大徒步到闸口公益社其实比较远,道路两旁还十分荒僻,师生们每次上完课走夜路回校时为了壮胆,都会放开喉咙边走边唱,甚至小跑着回到学校。 随着科学文明的不断传入,学生们接受到更多的先进文化和科学知识。年11月底,周建人应邀来到之江大学举办性教育讲座,主讲性教育的重要性。起初不少教师担心学生思想保守,来听报告的人不会多,没想到都克堂内挤满了学生。有些女学生虽然听得心里怦怦乱跳,但还是羞红着脸听完了讲座。 年之后,学校继续稳定发展。“头龙头”的教师宿舍“五间头”建成;校董史量才出资捐建的经济学馆、体育部办公楼;科学馆、图书馆落成使用。由于学校规模的扩大,前来求学者不断增加,需要开设新课程。通过努力,一批当时的知名教授,如范定九(社会学专业)、廖慰慈(机械及铁路工程专业)、斯耐尔(医疗及卫生设施专业)、任铭善(近代文学与古代文学专业)等,都陆续来此任教。 “流亡大学”:在战争期间艰难办学 年下半年,日寇发动大规模侵华战争。11月中旬,日军逼近杭州。日寇派飞机不断轰炸钱塘江大桥和闸口铁路机车厂,并经常在学校上空盘旋。 随着战争形势的恶化,之江文理学院、浙大等高等学校奉命撤离。之江文理学院余名学生、教职员工及家属,携带主要教学设备仪器和书籍资料,乘船分批溯江而上,准备先撤至安徽屯溪。但到了屯溪后,大量溃散的士兵蜂拥而至,生活无法安定,继续办学绝无条件,滞留1个月后,教职员会议决定学校暂时解散,部分教职员带着一些设备和图书资料返回学校,另一部分迁往上海公共租界。 年2月,之江文理学院与沪江、东吴、圣约翰、金陵、金陵女大等几所教会大学联合成立上海基督教协作大学。至年,在上海公共租界的之江文理学院已有余名学生,教职员近80人。 珍珠港事件后,上海公共租界遭到日寇野蛮入侵,外籍教师全被关进集中营。为了保持尊严,学校决定再次暂时停办。学校虽然暂时停办,但校长李培恩等人并不甘心。年,李培恩与教务主任、会计等人从上海出发,穿越日寇封锁线,经萧山、绍兴、诸暨、金华等地,寻找新的办学地点,最后决定在福建邵武办学。 邵武位于福建西部山区,李培恩亲选校址,购置民地50亩,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建设校舍。正在此时,随李培恩一起来到邵武的爱子李国暲不幸染上痢疾去世。李培恩强忍失子之痛,仍亲自监督完成3幢土墙松木薄瓦的简易建筑。 年6月,因东南沿海地区大部已被日军侵占,校董会决定停办邵武总校。之江大学工学院迁至贵阳近郊的花溪。年至年,之大学生注册人数不足百人。虽人数不多,生活条件艰苦,师生们仍刻苦教学,一时传为佳话。 年日寇发动黔桂战役,贵阳告急,工学院不得不向重庆转移。部分教职员工到达重庆后,经在渝之大校友总会的大力支持,校董会同意,年春在重庆恢复工学院,并与在重庆的沪江、东吴大学合作,合办大学。此时,留在福建邵武的之大总校已无能为力再继续办学,校董事会决定把在邵武的文学院、商学院所有学生,转移到条件较好的其他大学继续求学,如流亡到福建长汀的厦门大学、晋阳的暨南大学、浙江云和的英士大学等。 留在上海的那部分之大师生,在抗战后期,联合上海东吴大学,上海成立了一个挂名为“东华大学”的学校,学校不向汪伪政府登记,不设校长,实行委员制。之大教师主要负责工、商两个学院及文学院的英文系和教育学院。年8月抗战胜利,东华大学完成历史使命宣布结束。之江大学首先在上海复校。之江大学在重庆的工学院于年春也宣布完成历史使命,决定东归杭州。 年5月,钟楼上升起了秘密缝制的红旗 战火摧残后的之大校园满目疮痍,一时无法正常开学。年初,在上海召开了之大临时董事会,李培恩提出要尽快恢复高中和大学教学,散落各地的学生要尽快回到学校上课。董事会同意加紧修缮被破坏的校舍,并要求中国教会大学校董联合会给予经费资助,后者很快提供了10余万美元,还捐赠了大量图书资料以及毛毯、学生宿舍内的上下铺钢丝床等用品。这一年,春秋两季各院系共招收新生近千名,除高年级及毕业班余人仍留在上海“之江大学沪校”上课外,所有新生全部到杭州校区注册报到。 年秋季,之江大学终于在秦望山下重新开学,这一年也是建校周年(学校建于年,由于抗战,校庆推迟一年)。 不过,虽然之大已重新开学,但因前来注册和新录用的学生较多,加之办公和教学用房及宿舍尚在修缮中,校内还无法容纳这么多师生。无奈之下,一些学生不得不安排在校外民居里暂住,部分老师也只能安排在学生宿舍及六和塔的庙宇里,其中有夏承焘、王子香、王季思、毛大伟、刘平侯等著名教授。 经过两年的修缮和建设,之江大学的教学楼及学生和教职员宿舍终在年完成,新的情人桥又重新架设在“头龙头”与“二龙头”之间的山谷中。在“头龙头”被日寇烧毁的几幢楼房的残垣断壁上,还建起了一幢10套房屋连在一起的两层楼房,这就是曾有许多著名教授居住过的被称之为“十间头”的教师宿舍。年国民政府教育部核准之江大学教育建制及专业,之大成为拥有文学院、商学院、工学院等3所学院的综合性大学。 年5月3日,人民解放军进入杭州,从西面入城的解放军一支,最先解放之江大学,钟楼上升起了女学生前几天秘密缝制的红旗。当晚,全校师生在大草坪上举行军民大联欢,庆祝胜利。 新中国成立后,之大照常上课,但学生们要求彻底改变学校教会性质的呼声愈发高涨。年6月,李培恩受到学生的指责和批判,也无力继续维持局面,只能提出辞呈。年7月初,校董会邀请原国立上海交通大学校长黎照寰前来之大担任新校长。 之江大学原校址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 年8月,经华东军政委员会教育部批准,将之江大学的文、商、工3学院调整为文理、财经、工学院3个学院,共设15个学系。11月初,为让学校能培养出更多的人才,举行了新的教学大楼工程馆建设奠基仪式。与此同时,之大还努力解决他们的住宿问题,改造东、西两斋的阁楼为楼层,以增加住校学生数量。 这段时间,之大学生积极主动地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之中。年秋,之大土木系学生打起背包,奔赴苏北地区参加治淮工程。其时,当地生活条件十分艰苦,连吃饭问题都解决不了,而学生中不少是华侨或富裕家庭的子女,生活上从未受过苦,但他们不怕苦、不怕脏、不怕累,真心诚意地改变贫苦地区的面貌。他们中的很多人染上疾病、发着高烧仍带病坚持工作。一些女学生虽然瘦弱,但经常伏在图板上工作至深夜。许多学生还直接参加挖泥抬土,在烂泥中滚爬滚打。 年年初,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对浙江省高等学校进行院系调整,之江大学由此解体。工学院建筑工程系并入上海同济大学;财经学院改成浙江财经学院,一年后并入上海财经学院;工学院除航空工程系并入中央航空学院外,土木工程系及机械工程系均并入浙江大学;文理学院各系及数理化学系与浙江大学文学院、师范学院、理学院的一部分及俄专、浙江师范专科学校,合并组建成浙江师范学院(即杭州大学前身),刘丹兼任院长。除部分随院系调动的教学人员外,余下的教职员工全部并入新建的浙江师范学院。新成立的浙师院建立在原之江大学的校址上。 之江大学附中改名为建华中学,从秦望山下迁至江干区雄镇楼,后高中部又并入位于皮市巷的宗文中学。之江大学附小从图书馆一楼迁入原之江大学实习工场,后又搬迁于闸口。 尽管之江大学已成为历史,但百余年来,它为国家建设发展事业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材。华东建筑设计院首任院长金嗣炘、上海市副市长金仲华、革命教育家林汉达、翻译家朱生豪、驰名国内外的胸外科专家沈克非、外科专家裘法祖、作家袁鹰、画家阿老、北京市副市长吴晗等,均为之江大学毕业生。 距之江大学创办已过了年,如今,已成为浙江大学之江学院的之江大学原校址,仍然完好地保存在秦望山麓,并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门对江潮,沧海日,六和月。万山环立仰秦望。学以济时,诚为体,仁为用,服膺校训为民光……”徜徉于此,在幢幢老建筑之间流连,似乎又听到了这首不无激情的之大校歌。(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 编辑李郁葱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engyuehana.com/syhjp/11337.html
- 上一篇文章: 最美苏州河摄影大赛圆满收官,带你走近
- 下一篇文章: 她被称为东方赫本金庸苦追而不得,名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