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英帝国的终章》珍.莫里斯(JanMorris)著八旗文化年5月香港自一八四二年从大清割让给英国,至一九九七年政权移交给中国为止,有长达一百五十多年的时间处于独特的时空背景下,正是这样的机缘,使它从最边缘的海岛渔村跻身为远东金融大港。本书写成于一九九七年香港政权转移前,被誉为追探香港发展史最经典的写作。作者珍.莫里斯采用双线叙事,一边穿插亲身见闻,一边探寻当地的历史变革,作者以大英帝国的角度和香港「局外人」的身分现身书中,观察香港与中国、英国密不可分的关系。《香港史》弗兰克·韦尔什著中央编译出版社年5月叙述了到年间香港的发展历史,对一些重大事件和问题,如律劳卑使团、港脚贸易、两次鸦片战争、英国强占九龙、新界、“香港海关封锁”、19世纪末香港的瘟疫、香港与年的中国革命、香港与抗日战争、战后香港的发展等,引证了大量原始史料加以论述,尤其是深入分析了英国国内政治对英国对华政策以及香港前途的影响。《香港简史》高马可著香港中华书局年7月香港大学历史系教授高马可(JohnM.Carroll)以引人入胜和深入浅出的叙述,把香港的不凡历史娓娓道来,上起年代初,下迄香港回归,追寻这个前殖民地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特别行政区的发展轨迹。此书的探索重点是香港这个地方的独特身份,以及它作为中国历史、英国殖民史和世界历史交会的十字路口的地位。《香港造城记》谢尔顿卡拉奇威茨柯万著三联书店(香港)年7月由于其岛屿起源、高楼大厦以及世界城市地位,香港经常被拿来与纽约相比较,然而,这种比较不久就由于这样的认识而动摇,即香港的高楼大厦只是其复杂得多的都市状况中的一个更显而易见的方面。香港陡峭崎岖的地形造成了这种状况:已建楼宇区紧凑、空间经验丰富,很少远离山地和水域,由一系列最好的公共交通互相连通。《香港造城记》一书的三位作者在这些状况中发现了价值:一个具有小城市足迹的大都市,乘车出行时公共交通的使用率达90%,与自然亲近。虽然这个紧凑的城市是城市思考者们经常提倡的模式,但它却是很少可以遇到的。在本书中,香港强大的都市化演进可以追溯到地区的前殖民围村和殖民店屋,以及当代垂直的和立体的都市:塔楼、基座加塔楼、高架桥、自动扶梯和多层次城市生活的其他组成部分。因为坐落在一个被急剧缺乏平地所折磨的地方,香港被描述成“一种新都市生活的偶然先锋”,获得了全球的密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engyuehana.com/syhjp/49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