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牧进入与浸入加拿大纽芬兰田野作业反思
点击标题下「民族艺术杂志社」可快速订阅 进入与浸入 ——加拿大纽芬兰田野作业反思 李牧,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北京大学文学学士、硕士,加拿大纽芬兰纪念大学民俗学博士,研究方向为艺术文化学、民俗学、海外华人社区等。在AHCI来源期刊JournalofAmericanFolklore,WesternFolklore,JournalofFolkloreResesarch,AsianEthnology,Voices:JournalofNewYorkFolklore,CSSCI来源期刊《民族艺术》《民俗研究》《民族文学研究》《文化遗产》《华侨华人历史研究》等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数十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1项,以及国际科研合作项目6项。 从年拉比诺(PaulRabinow)所著的《摩洛哥田野作业反思》(ReflectionsonFieldworkinMorocco)开始,特别是在年《写文化:民族志的诗学与政治学》(WritingCulture:ThePoeticsandPoliticsofEthnography)一书编辑出版以后,民族志研究者开始对其自身的田野调查实践进行强烈而深刻的反思。在反思中,研究者们逐渐认识到自身立场及其他主观性因素(如性格、态度和心情等)对于调查过程中的主客体关系,以及对于调查结果的分析和阐释所产生的重要影响,因此,他们提出要将调查研究的主观因素进行重新审视。由于研究者将“主观性”纳入研究实践考量的范围,他们在田野调查和民族志写作中便逐渐开始运用诸如“反思性”(reflexive)“交互性”(interactive)“后现代”(postmodern)“实验性”(experimental)以及“叙述性”(narrative)等新视角对研究对象、研究过程以及经过重新组织、编辑和阐释的经验材料进行更为全面的观照。高丙中在《写文化:民族志的诗学与政治学》汉译本的代译序中写道:“从年的研讨会到年《写文化:民族志的诗学与政治学》问世,民族志的主—客体单向关系的科学定位受到强烈的质疑,反思的、多声的、多地点的、主—客体多向关系的民族志具有了实验的正当性。后来的发展说明,《写文化:民族志的诗学与政治学》的出版是民族志进入新的时代的标志。”在此民族志“反思性/实验性转向”的话语背景下,本文旨在重新回顾与审视我于年以来在加拿大东部纽芬兰地区(Newfoundland)所进行的田野调查,以田野本身为田野,探讨研究的动机、立场、观察视角和过程。 一、缘起:身份问题 在极度标签化的现代社会,身份(identity)一直是个人、群体以及学术研究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engyuehana.com/syhjp/8579.html
- 上一篇文章: 我不是富二代,但我想买房加拿大房价工资
- 下一篇文章: 震撼这位加拿大男人没有四肢,却感动了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