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在岛屿写作2》预告片

年,《他们在岛屿写作》文学大师系列电影在台湾上映,广受好评。彼时,团队曾透露,接下来的纪录片将会扩大地理范畴,拍摄诸如西西等香港作家。毕竟,“香港、马来也是半岛来的,伦敦也是。”到处都是岛屿。

睽违三年之后,年底,《他们在岛屿写作2》在台湾上映,除了拍摄洛夫、痖弦、林文月、白先勇等台湾作家外,还加入了刘以鬯、西西、也斯三位在华文世界拥有巨大影响力的香港作家。

刘以鬯与其作品《失去的爱情》

刘以鬯,原名刘同绎,上海人。年到香港,从事编辑工作,并一直致力于严肃文学创作,代表作有《对倒》、《酒徒》等,王家卫正是受其启发创作《花样年华》与《》。其作品《酒徒》是中文世界第一部意识流小说。

09年左右,导演黄劲辉在同也斯谈香港文学时聊到刘以鬯,觉得刘先生这样造诣极高的作家已经年过90,但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便着手为其开拍纪录片《》。之后几经辗转,这部片子与他拍摄的也斯纪录片《东西》一同加入了《他们在岛屿写作2》系列。

拍摄期间,黄劲辉亲自走过刘以鬯人生最重要的三大城市:上海、新马和香港。并撰写文章,记录下刘以鬯曾经的生活与拍摄经历。刘以鬯生命的前三十年都是在上海度过的,他生于上海,就读圣约翰大学,创办出版社,流连于这摩登都市的风华雪月,也因此,他之后刻画的香港摩登故事,都若隐若现的,带着摩登上海的影子。

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南京路街景

《刘以鬯:》电影的双城故事:

从上海摩登到香港摩登

作者:黄劲辉

《刘以鬯:》一共拍了两次。首先得到香港艺展局削资后的一个小额资金,勉强制作,因为资金所限等各种问题,成品未能满足要求,我亦拒绝放映。后来得到台资支持,重新拍摄。难得是刘以鬯老师九十多岁,与我一同执着于作品的严谨精神,他的身体状况虽然不错,每天仅能摄录一个小时,所有访问几乎重做一遍。纪录片已经于年12月台湾上映,将于今年3月正式在香港公映。我带着拍摄团队走访过刘以鬯人生经历过最重要的三大城市:上海、新马(即今的新加坡、马来西亚)和香港。本文集中讲述刘以鬯在上海的成长与拍摄经历。

片名《》是刘老师的出生年份。我一直觉得男人似美酒,愈老愈醇。买酒行家都知道,选红酒必先看酒厂的出产年份。刘以鬯的代表作《酒徒》,是学界公认的第一部华文意识流长篇小说。这个作品正是以酒为写作题材。,象征作家经历过接近一个世纪的写作人生,那就一定是好酒了,遂以出生年命名。

犹记得刘以鬯九十岁生日,我向也斯提议,为年事已高的刘老师做点事情。年,也斯与我主持“刘以鬯与香港现代主义”学术研讨会,那次是由大专界首次办的海外学术研讨会。学界一直对香港文学没有足够的重视,主要是英国殖民地政府行之多年的愚民政策,轻视中文文化。重商轻文,以利殖民管治。近年香港面对不同的文化冲击,民智的觉醒,反而令更多社会人士开始关心香港文化。

那次刘老师谈笑风生,座上学生问:“你不喝酒,怎可能写《酒徒》?”刘老师立即抢白:“难道我杀过人才懂写杀人的故事吗?作家,有想像力的!”全场大笑。我见到他年纪虽然老迈,身体还是很好。这样美好的状态,我是做电影的,何不为他拍个纪录片呢?刘以鬯活了接近一个世纪的故事,应该会有很多迷人的事情。

刘以鬯与张爱玲的双城记:上海与香港

刘以鬯,原名刘同绎,字昌年,出生于上海。他跟同处上海的张爱玲(-),年龄只差不足两年,算是同代人。他们都是在上海出生和成长,然后南下香港。他们同样拥有双城的经历,却有不一样的命运。如果张爱玲是成名趁早的作家,刘以鬯在年写《酒徒》时已经四十多了,可说是大器晚成了。

刘以鬯是香港的文学泰斗,他的重要作品都是写香港的社会情况。《酒徒》批判香港重商轻文的社会状态,揭露严肃文学几乎无法生存的境地;《镜子里的镜子》以意象方式,写出中环人内心的孤独,充满存在主义色彩。《对倒》是形式别致的小说,写人与人之间的间接关系;《岛与半岛》透过一家四口的生活,反思新闻媒体报导与真实人生的差异,成为了香港年代历史的重要记录。《他有一把锋利的小刀》运用内心独白,写出年青一代面对物质都市诱惑的内心交战。精采的短篇和微型小说亦多不胜数,莫不是形式独到,点到即止,准确勾勒香港都市特色,发人深省。

刘以鬯所刻画的香港故事,往往充满上海的记忆与情怀。可以说,故事人物大多神游于双城之间。刘以鬯把上海现代主义带到香港,他的文学成长于上海摩登的年代,亦将摩登文化带到香港。因此纪录片中要介绍刘以鬯,不能离开上海的一笔。

刘以鬯的文学色彩,基本上就是孕育自上海的摩登文化。他记忆中的上海是破碎的、断片式的,往往在故事人物的意识流世界或回忆片段中跑出来。电影中亦保留这种破碎的感觉,让上海记忆的时空与年后在香港写作的时空,构成了两条互为交错的时间线。

我重返上海,尝试将现在的上海实景情况与刘以鬯记忆中的上海寻找连接点,让观众在虚与实,过去与现在中重塑摩登上海的印象。所幸旧上海的建筑保留不少,我在努力翻查资料和实地勘察下,尚算一一寻找到刘以鬯所描述的上海建筑。

年代的上海跑马厅,曾为远东最大的跑马场,解放后改为人民广场。

追寻上海摩登

刘以鬯中学时期已经创作,第一个发表的作品是在年,题为《流亡的安娜?芙洛斯基》。灵感来自途径霞飞路的国泰电影院,常常看到俄国妓女拉客,推想她是俄国贵族而创作出来的。上海由于租界文化的历史背景,遂有英、法、德、俄、日等多国文化荟萃的色彩。刘以鬯自小已经在一个充满西方摩登色彩的城市生活,他喜欢穿西装,打扮入时,出入戏院和西式餐厅,他的文学自然是远离乡村,从来都是充满都市文化色彩。

刘以鬯年轻时做编辑,喜欢到上海国际饭店饮茶,跟不同的作家名人见面。上海国际饭店现时仍在营业,尽管有些破落,但是门口的圆形旋转门,正是《上海滩》电视剧的重要符号,大抵跟二十世纪初来自欧洲一带新兴的装饰艺术所传入有关,见证了上海是当时远东最繁荣的城市。

刘以鬯年青时常常去的消遣场所,有上海跑马场和逸园跑狗场。可惜,跑马场已在建国后改为人民公园,现在名为“人民广场”。跑狗场的地点,我去勘察时很难确定实际地点,那里都是由很多块木板围起来的地盘(如今已经是新修建的文化广场)。

刘以鬯年青时亦喜欢逛西书店铺,他在西方教会办的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那是全英语教学的一等学府。外貎现在保留得不错,可惜已易名为上海政法大学。我仍可以依稀找到一些旧建筑物,追寻到一点点刘以鬯当年念书的感觉,在电影中让大家追忆。有趣的地方是,刘以鬯毕业时因为战乱,他的毕业礼竟然在上海大光明戏院进行。

《生活》第期中复原的大光明大戏院电影票

上海大光明电影院与《失去的爱情》

上海大光明戏院现址仍在运作,仍有电影放映,都是最新的好莱坞电影。那是两层高的建筑物,规模依然。尽管天花地板都是新的,那些梁柱和暗黄色的玻璃外墙,仍能寻找到旧日的风味。难得的是,大光明戏院的地下有一个历史博物馆,收藏不少珍贵的大光明戏院历史。那些30年代的电影广告,旧戏票,大型放映机等,仍可找到。

刘以鬯与上海大光明戏院亦有个故事。据山东大学黄万华教授指出,刘以鬯当年写《失去的爱情》,原来曾经改编为电影。可惜,刘以鬯年离开上海,无缘看见。这个电影成为了新中国建立后,当时上海最大的电影院大光明电影院播放的第一出电影。

刘以鬯后来机缘巧合,反而在年代的新马发现一本图文影画册,正是《失去的爱情》。原来当年受欢迎的电影上映后,电影公司都会将电影的画面配以文字为对白,制作成一种仿漫画的影画册。刘以鬯在电影中展示了这本珍贵的影画册。

20世纪50年代的上海南京路街景,此时的刘以鬯已经离沪去港。

上海旧居与怀正文化社

刘以鬯的爸爸曾经在上海,盖了一座由两个大宅相连的楼宇,供给刘以鬯与哥哥居住,各人拥有一座大宅。抗战胜利后,父亲离世,刘以鬯用遗产办“怀正文化社”。他在大宅另辟一层,作为办公室。当时很多现代派名家都在那里出版,包括新感觉派的代表人物施蛰存,还有徐訏、姚雪垠等。我在上海寻找到这座建筑物,一如《回家》(年)中所描述,旧日的家已被政府接管,变成学校。刘以鬯感到世事如烟,无尽唏嘘。

我安排了一个充满古董林立的空间,让刘以鬯细说当年上海的种种事迹,让观众更多想像空间。这是用剧情片的虚构空间,与刘以鬯的真实人物,进行一个虚实交错的形式主义手法。

纪录片之中,我们可以体味旧上海-40年代的摩登文化。讽刺的是,-70年代刘以鬯在香港工作过的多家报馆,如今旧址都已面目全非。我提着摄录机寻找的过程中,发觉香港的历史从来都遭受严重忽略。经济发展背后,还有多少文化历史受到尊重保留?即使拍摄一个香港文学泰斗的纪录片,连本地资金亦无法筹集足够,最后是有赖台湾资金。香港经济发达得有多贫穷?

《》影片中第一个镜头

电影的第一个镜头,是作家当年用的原稿纸,由刘以鬯亲自抄下《酒徒》的文字,被怒火焚烧掉了。年代殖民地时期的《酒徒》,提出种种轻视文化的社会现象,到了今日,社会有进步过吗?

***

作者:黄劲辉

原文首发于香港《明報月刊》

经作者授权发表于《生活》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engyuehana.com/syhjp/93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