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史里叙说着前人教育的经验,可以做我们现在实施教育时的参考。从古不知有多少“悲天悯人”的教育家,耗尽了他们的心力,甚至贡献了他们的生命,才把我们的教育史,装点成这样的灿烂庄严。他们生平的故事,更可以净化我们浮躁的精神,鼓舞我们奋争的勇气。教育者精神的食粮,也将从这里得到了。

”这段话源自《新中华教育史》引论部分,作者是我国著名教育学家孟宪承。今天,我们也借这段文字,向这位在我国20世纪教育学发展史中做出重要贡献的教育学家致以深深的敬意,怀念这位学界前辈。

孟宪承先生

图源:网络

孟宪承先生生于年,年去世,字伯如,籍贯江苏武进(今为常州)。他7岁入私塾,后进入常州府小学堂,再进入上海南洋公学中院,后进入上海圣约翰大学读书,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年获公费留学资格,进入美国华盛顿大学读书,毕业后前往英国伦敦大学深造,年年底回国。回国后,孟宪承先生先是在东南大学任教。年,受母校上海圣约翰大学时任校长卜舫济邀请,到圣约翰大学任教。年,五卅惨案发生,孟宪承支持学生的爱国行动,与校方意见有别,声明与圣约翰大学脱离关系,后与一些爱国人士一起创办了光华大学。之后,在清华大学、南京中央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蓝田国立师范学院、华东师范大学等校任教。除了在高校任教外,孟宪承先生还担任了多种社会职务,如华东军政委员会教育部部长、华东行政委员会教育局局长、上海市第三、第四届政治协商会议副主席以及第一、第二、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等。年10月16日,新中国第一所师范学校——华东师范大学——成立,孟宪承先生任该校首任校长。年,华东师范大学创办中国教育史研究班,孟宪承先生担任该研究班导师。孟宪承先生任教于光华大学时的照片

图源: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年版《新中华教育史西洋古代教育》

年冬,孟宪承、张瑞璠与中国教育史研究班学生合影图源:人民教育出版社年版《孟宪承教育论著选》如今,华东师范大学的校园内设有孟宪承先生的雕塑,成立了孟宪承书院,纪念和缅怀这位令人敬仰的教育学家。在治学方面,孟宪承先生学贯中西、博古通今,在教育基本理论、西方教育哲学、教育史等领域颇有建树,代表作有《教育概论》《教育通论》《西洋古代教育》《大学教育》《民众教育》《中国古代教育史料》《中国古代教育文选》等,编写了《教育哲学》《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等书。在美国读书期间,他便与俞庆棠合作翻译了杜威的《思维与教育》以及杜威的弟子克伯屈的《教育方法原论》,也曾翻译《教育哲学大意》等书。孟宪承先生对大学教育有深入研究,《大学教育》一书集中反映了他对大学的思考。“大学是最高的学府:这不仅仅因为在教育的制度上,它达到了最高的一个阶段;尤其因为在人类运用他的智慧于真善美的探求上,在以这探求所获来谋文化和社会的向上发展上,它代表了人们最高的努力了。大学的理想,实在就含孕着人们关于文化和社会的最高的理想。”孟宪承先生认为,现代大学的理想包括三个方面:智慧的创获、品性的陶熔、民族和社会的发展。孟宪承先生于—年、—年、—年任教于浙江大学。年10月,他被调往华东师范大学担任校长。《新中国教育学家肖像》收录了浙江大学已退休教授金锵先生的回忆文章——《殚精研究锐意发明——忆孟宪承教授的治学精神》,介绍了孟宪承先生在浙江大学任教后期以及到华东师范大学任教时,他跟随孟宪承先生学习的一些往事。这篇文章最初发表于《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收入本书时略有修改。下面,让我们一起聆听本期喜马拉雅的音频,跟随金锵先生的文字,走近我国著名教育学家孟宪承先生。本文参考资料:石中英,朱珊.新中国教育学家肖像[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陈瑜.孟宪承:用一生装点中国现代教育[EB/OL].(-03-27)[-01-17].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engyuehana.com/syhyy/93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