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个烹饪专业缘何花落扬州绿杨夜话
安民 唠唠叨叨写了这么多,行走于扬州街边巷陌的文字,家里那口子,一直叮嘱,要写一篇关于老商专的,她在那里读了三年,毕业以后,一直心存挂念,以至于院子里的校舍,已经拆掉好些时候了,还约起当年的同学,专门走过去,透过院墙上临时的栅栏门,向里面看了又看,拍了又拍。 大抵现在的孩子,毕业以后,对自己的母校,很少会这样的念想了。但至少,到我们这一代人,心中都还有着那份记挂。毕业三十年的时候,我们班同学回南京相聚,尽管当年的学校,早已迁往新址,原来的校园旧貌不再,但同学们依然租了辆大巴,一起去走一走,角角落落地转一转,寻求那份难以割舍的情结。或许再往前的毕业生,也都保留着这份情结。记得母亲有位朋友,60年代参加社教工作时,安排住在了外婆家,由于年龄相仿,与母亲处得很好,她后来考上了江苏省商业学校,也就是后来的商专,毕业后分配到盐城,只要有机会来扬州,总要抽出时间,回学校去看一看。 沿着盐阜路往东走,快到与泰州路交汇的地方,右手边便是过去的“江苏商业专科学校”。栅栏门内,月隐星稀。曾经的教学楼、宿舍楼、餐厅等校舍都已拆除了,剩下光秃秃的一片;原来操场边的两棵槐树,还兀自立在那里,孤零零的有些凄凉。校园南边依稀还有点灯光,那是基督教的“神在堂”,连同它西边的两幢小楼,现在依然保留着。在扬州人的心目中,商专不仅仅是一所学校,更是一个城市符号,一段城市记忆。 扬州美汉中学旧址欧式楼 与许多学校一样,商专的历史,也是几经变迁。校址所在的盐阜东路1号,原来是扬州美汉中学,一所由美资捐助的教会学校;民国时期是上海圣约翰大学的附属中学,年改名为扬州群立中学,同年8月与扬州中学、新华中学的财经班,合并成立扬州财经技术学校,后来升格为财政部扬州财政学校。商专校园里的小洋楼、教堂等,都是美翰中学的遗存。江苏省商业学校原来设在镇江,55年8月搬迁到扬州,在扬州财政学校的校址办学,隶属于江苏省商业厅,69年10月学校停办,直到73年5月复校,这一时期,大家习惯称之为“省商校”。82年2月,设在南京的江苏商业专科学校,迁来与之合并,成立新的“江苏省商业专科学校”,开启了扬州商科高等教育的历史。 尤其值得记一笔的是,当时教育部要在高校设立烹饪专业,有几座城市参与遴选,最后落在了扬州,设在了江苏商业专科学校,也就是从那时起,我国有了烹饪专业的高等教育。回想当年,这个专业之所以能够选择扬州,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淮扬菜的历史和传承。而在去年,我们能够获评“世界美食之都”,又与这个烹饪专业设在扬州不无关系。世上的任何事,都是有因果的。有些事,开始的时候,或许并不怎么起眼,只要你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去做了,终归会有回报。这么多年来,扬州已经建成从烹饪专业的职业学校、专科、本科,到研究生、博士生,一套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在校学生逾人。目前我国的驻外使领馆,大都有扬州培养的厨师;一些著名酒店的行政总厨,都出自于扬州;现代餐饮的许多研究成果,都有着扬州的印记。如今的种种水到渠成,源自于一茬茬师生的接续努力。 商专原来紧靠便益门,位于老城的东北角,临水而设,确实是个好地方。清代的扬州城,就是现在5.09平方公里的古城区,那时是有城墙的,50年代初被拆毁了。明清时期,凡有衙署驻治的城市,都还保留着宵禁的规定,城门每天按时开关。为方便城门关闭后,有求医买药、婚丧嫁娶等特殊需求的人们进出方便,在城市东南和东北角,各设一座机动的城门。东南面对古运河的大水湾,称之为徐宁门,名字的由来,在写南河下的那段文字里,曾经有过介绍;东北角的这个门,估计那时还没有多少说套,本来就是为了方便百姓进出的嘛,干脆就叫便益门。 便益门朝北开,东墙边有条便益门大街,北至城门口,南到大草巷,当时着实是条繁华的商业街。现在的老扬州,依稀还记得“张万元豆腐店”、“广盛源酱园”、“顺心饼面店”等许多老字号的门脸。这里还是城市工业的发祥地,解放前扬州号称有两片半工厂,一个火力发电厂,一个麦粉厂,还有半个是蛋厂,都在便益门附近。街上还有座私立惠明路小学,也就是后来的泰州路小学。那时的家长们,不至于像现在这样,上学放学的接送,但有学校的地方,人的聚散总是要多一些。 便益门北面还有一条街,叫便益门外大街。随着城墙拆除,街边的店铺逐渐多了起来,有粮食店、熟食店、烧饼店、煤炭店、裁缝店,还有各式小吃,各种生活用品的杂货铺,是商专学生抬脚就到的商业街。除了采购生活的必需品,还有就是每学期放假前,外地的同学要带些扬州的土特产回去,那阵子街上会特别热闹,不过几天之后,便冷清了许多,一直要等到下学期开学,才又重新热闹起来。街上还有一个红旗剧场,学生们偶尔可以去看场电影,那可是当年有点轻奢的精神享受。护城河的对面是玉器街,沿河有玉雕厂、漆器厂,是扬州传统工艺美术的集散地,现在打造成了“非遗集聚区”。 商专的校园真的不大,甚至还不如我们读中学时的邗中。校园内就一块不算标准的足球场,那可是高年级同学的专享,学弟们若想插进去,那得有足够的球技。实在插不进,那只好熬啊,熬到自己成了学长,便可以抖抖威风。好在从八十年代开始,学生的课余生活渐渐丰富起来,港台歌曲已不再是靡靡之音,卡拉OK唱响了年轻的心声;迪斯科、霹雳舞,跳出了青春的节奏;背带裙、牛仔裤,成了舞厅里的主角,尽管“舞厅”只是将餐桌归拢后腾出的空间,条件是那样的简陋;潇洒的六弦琴,伴随一拨又一拨的男生,见证了追求真爱的历程,成就了多少月下美谈。因为有个烹饪专业,每到星期天,同学们尤其是女生,便会从菜场买回蔬菜鱼肉,在宿舍搞起了“教学实验”,于是烹饪系的宿舍,总是美味飘香。有时还会背着辅导员,来点小酒,烘托一下气氛。有人说,娶了商专的女生,是个福分;准确地说,娶到商专烹饪系的女生,便修到了一辈子的口福。 或许是校址在扬州的缘故,当年高考时,我们班有三个同学考入商专,分别在会计系、管理系和物价系,经过三年的学习熏陶,毕业以后发展得各有特色。一个走上政坛,官声、口碑都很好;一个自己经商,做得风生水起;一个跨界了,不仅本职工作出色,诗文也非常棒,成了当地的作协主席。他们三个人,或许就是众多商专毕业生的缩影。一度时期,部委和省内外商贸领域的领导层,有相当一部分,都是商专毕业的。恰逢改革开放的大潮,他们成了那个年代,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生力量。 饮水思源,离开学校以后,许多同学依然心系商专,情系便益门。有意思的是,除了课堂上的专心致志,操场上的欢声笑语,宿舍里的天南海北,这些校园生活的点点滴滴,还有两个更让他们留恋的。一个是校门口的理发店,原来在大门东侧,八十年代末建学生宿舍,移到了校门西边。理发师傅姓蔡,年轻时在上海学徒,操得一手海派技艺。那个年头,男生喜欢留长发,时髦的还会烫个卷儿;女生喜欢烫个刘海,浪漫的直接来个大波浪。蔡师傅的技艺,契合学生们的口味,加上周边的居民都喜欢来这里理发、烫头,店里的生意一直很好。 另一个是校园围墙外硕壮的大树,还有路对面护城河边自然生长的槐树、榆树、柳树、银杏,或许树荫之间,留下了太多“人约黄昏后”的记忆,直到今天,依然让同学们流连。年扬州大学组建以后,成立扬大商学院,“江苏商业专科学校”的名称不再;现如今,原来的校园也已不在。门口理发店的位置,砌成了一段临时围墙。曾经过往的一切,永久地留在了师生们的记忆中。 受人之托,终人之事。今年是她们毕业三十年,啰啰嗦嗦写下这些文字,因为没有在商专读过,肯定很不“专业”,恳望曾经就读于此的朋友们,多一些批评和指点,谢谢啦。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engyuehana.com/syhzz/11247.html
- 上一篇文章: 作为孔家的女儿,孔令伟有多狂当街杀人乱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