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心丰盈的个体,积极行动的公民

作者:吴慧雯

在中国当下的教育环境中,探月学院是一个异类。探月学院位于北京一座文化创业园区内,「教室」由独栋三层的办公楼改造,通透且充满设计感。在这所学校里,课堂像会议室,学生像创意工作者。然而这些还不是人们谈到探月时提及最多的地方——人们通常会迫不及待从其创始人开始描述这所学校:一所由高中生创办的「高中」。年,探月学院立项,年,探月学院招收创始届学生,而这所学校背后的那位「高中生」——王熙乔,高三毕业,拿到美国南加州大学天体物理系专业录取通知书后,没去继续读大学,最终选择留下来办学。在他的愿景中,探月将是一所「希望在十年内变革人类现有教育体系」的项目。最神奇的是,几乎没有人觉得他年少轻狂,相反,一些国内创新教育中领军地位的人物,比如朱永新、杨东平等,都站到了探月的背后。如何认识探月学院?自然要从「创新教育」这个标签开始。然而什么是创新教育?什么是中国家长真正需要的创新教育?谁也说不清楚。一谈到创新,我们就很容易跃过现实,在脑海中浮现出一种未来主义的、充满高科技元素的教育场景;但当我们真的去一家家实地探访在中国本土出现的、以不同方式标记「创新」的学校与教育机构时,我们发现,「创新教育」无关乎什么「高科技」,多元化才是今天「创新教育」存在的核心与与本质。让不想内卷的家长和孩子,有多一种选择,有多一种行得通的路可以走。在我们的探访中,我们看到国内的创新学校基本有三种格局:第一类创新的关键词是「问题意识」。这一类创新教育一般从传统教育的母体中生长出来,因为知道问题在哪里,也知道困境的边界在哪里,所以做「带着镣铐跳舞」式的变革,通过充实课程内容、改善教学模式的方式,创新性地解决问题。第二类创新的关键词在于「跨界」。如果将教育系统很多方面拿出来,与今天世界的其他领域相比,其组织方式与管理方式都有显著的落后,那么将其他行业的优势代入教育行业,可不可以成为一种跨界创新的模式?提效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engyuehana.com/syhzz/88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