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晗之死头发被拔光,骨灰至今下落不明,胡
他曾是胡适的得意子弟,因信念不同分道扬镳,死前头发被拔光,骨灰下落不明! 1/少年求学最近在读吴晗。 因为喜爱其文章,所以,对其人生经历也抱有好奇。 吴晗,原名吴春晗,浙江义乌人,著名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现代明史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其代表作品有《朱元璋传》、《明史简述》、《读史札记》、《历史的镜子》等等。 吴晗出生于年,时为清宣统元年,正是统治了国人数千年的封建王朝的倾覆之年——3年后的年,有年统治史的清朝彻底覆灭。他的出生,注定逃避不了动荡与沉浮、毁灭与新生。 吴晗的父亲吴滨珏是前清秀才,算得上是书香门第。 读书人的家庭,家教都颇严,吴家也不例外。只是,少年吴晗,却并不是一个“乖孩子”。 吴晗不仅早慧,而且早熟。12岁时到金华读中学,广读博览,一边吸收梁启超变革维新的思想,一边还学会了打麻将、抽烟,逃学旷课,所有坏孩子的特征,他无所不有。 在那个动荡的时代,吴家也深受影响,因而,吴家的经济时常颠簸于温饱与小康之间。吴晗中学毕业后,因家道衰落,遂在本村小学教书,赚取一点工资贴补家用。 那一年是年,吴晗26岁。 那种一眼能看到头的生活,并不是他想要的。在乡村蛰伏两年后,独自离家出走,辗转来到杭州,并考入之江大学预科。 之江大学是一所教会大学,由基督教美北长老会和美南长老会联合创办,为当时中国13所基督教教会大学之一。其余12所分别为燕京大学、齐鲁大学、东吴大学、圣约翰大学、华西协和大学、华中大学、金陵大学、福建协和大学、华南女子文理学院、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沪江大学、岭南大学。 之江大学因为它在体制、机构、计划、课程、方法乃至规章制度诸多方面,更为直接地引进西方近代教育模式,从而在教育界和社会上产生颇为深刻的影响。 但是,一年后,之江大学因故停办。吴晗又前往上海,考入中国公学。 2/恩师胡适吴晗少年聪慧,自小就对历史产生了浓厚兴趣。进入中国公学不久,吴晗写下《西汉的经济状况》一文,受到时任中国公学校长胡适的赞赏。从此,吴晗与胡适结下不解之缘。 能得到胡适先生的赏识,给了吴晗以极大鼓舞。年3月,吴晗径直写信向胡适讨教自己在整理《佛国记》时遇到的问题。不久,胡适离开中国公学,就任北平协和医学校董事,不久又获聘北京大学文学院长。吴晗也放弃在中国公学的学业,追随胡适北上。 进京后,吴晗已身无分文,经人介绍,吴晗由顾颉刚安排在燕京大学图书馆当馆员。此间,他写下《胡应麟年谱》,并以此成为他正式研究明史的开端。为此,吴晗再度写信向胡适讨教,胡适在收信的第二天即给吴晗回信,对其作品大加赞赏,并约吴晗“星期有暇请来谈”。从此,吴晗正式成为胡适的“弟子”。 吴晗本来想追随胡适进入北京大学的,但是,入学考试却考砸了。北大的入学考试,需考文史、英文和数学三科。他的文史、英语均得满分,而数学竟然考了零分。按北大规定,三科中有一门零分者,不得录取。胡适因而被北大拒之门外。 随后,他改考清华大学,结果,他的文史、英语仍为满分,数学又交了白卷。但是,清华却对吴晗网开一面——清华以文史成绩特别优异为由,破格录取了吴晗。吴晗遂成为一名“清华人”。 吴晗进入清华时,但是,家道基本败落。因为要入清华攻读,他的燕京大学图书馆馆员被迫放弃。那可是吴晗的生活来源。 胡适知道吴晗的困境,在吴晗被清华录取后没几天,即给当时清华的代理校长翁文灏和教务长张子高举荐吴晗。胡适在给翁张二人的推荐信中写道: “此人家境甚贫,本想半工半读,但他在清华无熟人,恐难急切得一个工读机会。他若没有工作的机会,就不能入学了。我劝他决定入学,并许他代求两兄帮忙。此事倘蒙两兄大力相助,我真感激不尽。” 胡适还大力向二人介绍了吴晗的学术水准,吴晗因而顺利成为清华大学史学系的工读生,专攻明史。 吴晗作为清华学子,师法的却是胡适这位北大先生的治学方法。吴晗在清华读书期间,常常会去北大拜访胡适,就治学方面的问题求教于胡适,胡适是有求必应。 另外,两人还书信频频,胡适在给吴晗的信件中,也对其进行了多方面指导:“治明史不是要你做一部新明史,只是要你训练自己做一个能整理明代资料的学者。” 因而,吴晗曾表示:“光耀所及,四面八方都是坦途。”可见胡适对他影响之深。 因着胡适的关照,吴晗在清华兼职工读,待遇颇为优厚,足够满足求学之需。 没有了后顾之忧的吴晗,果然不负胡适的期望,在清华读书期间,先后写下四十多篇文章,其中《胡惟庸党案考》、《〈金瓶梅〉的著作时代及其社会背景》、《明代之农民》等文,颇受当时史界名流青睐。 吴晗毕业时,在自己的毕业照上题写着胡适的名言:“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少说些空话,多读些好书——录胡适先生语。” 大学毕业后,吴晗留校,在清华大学讲授明史。 3/渐行渐远如果不是国际国内局势风云突变,吴晗也许会似有胡适在治史之路上越走越远,其学术地位也许另有新高。 但是,日寇的铁蹄却踏翻了中国的书桌,这让有着爱国激情的吴晗,最终与恩师胡适分道扬镳。 两人的分歧源于年。 20世纪30年代,中国有着动荡中的平安,这给觉醒的知识界一个自由探索的空间。年爆发“九一八”事变,东三省沦陷,群情激奋,也冲击了貌似平静的知识界。 首先被唤醒的,是广大青年学子,请愿活动此起彼伏。任教清华的吴晗,虽然未厕身其间,但他毕竟是血气方刚的热血青年,更是一位爱国者,所以以自己的方式积极支持。 为此,年1月30日,他专门写信给胡适,指责当局,并希望“先生也同样地予以解决的方法并指示一条应走的路”。胡适没有回答。他于年6月27日发表的《赠与今年的大学毕业生》一文,继续倡导其“读书救国”的理念。 但胡适在给北大毕业生开出的“药方”中,同时要求学生们“总得有一点信心”,算是对吴晗来信的一点回应吧。 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吴晗应聘到云南大学任教授。吴晗因对现状日益不满,逐步投入抗日民主运动。 此时,由北大、清华、南开等组成的西南联大亦南下建立。年,吴晗离开云南大学,回到西南联大任教。 只是,那段日子的吴晗,过的是朝不保夕的艰难生活。 年,西南联大在四川叙永设立分校,吴晗被调往叙永分校,且非去不可。校方所发的旅费去四百回九百元。这笔钱坐长途汽车是勉强够的,但是,当时他的爱人袁震身体不好,不能坐汽车,只能乘飞机。 袁震是湖北光化县人,年长吴晗两岁。18岁时考入武汉大学攻读史学,年,23岁的袁震又考入清华大学史学系,并很快成为清华屈指可数的才女。 但是,命运却给袁震开了个残酷的玩笑,袁震在一次回家看望父亲时,被父亲传染,也患上了肺结核,进而转为骨结核,从此便卧床不起。 袁震因为长期生病而无法上学,清华大学只能取消了袁震的学籍。在此期间由于发表文章的机缘,袁震与吴晗相识并相恋。年后,吴晗应云南大学的聘请到了昆明,袁震还被固定在病床上,只得留在北平治病。年,他们在昆明结婚了,那一年,吴晗30岁,袁震32岁。 为了凑够机票钱,他们卖光所有的家具,在昆明住了半个月旅馆,天天到航空公司催问,天天跑警报。 结果,到了叙永,袁震就病倒了,一直病倒离开四川,前后七个月,闹得倾家荡产。 回到昆明后,无法还债的吴晗,只好把在云南几年来所收集的几千册书和拓片,扫数卖给清华大学,伤心之至。第二年,他打破以往不写的春联惯例,自撰一联以抒愤: 书在天禄阁, 人在阳首山! 即使是变卖了书箱与拓片,也难解燃眉之急。先是爱人旧病复发,接着家乡沦陷了,老母弱妹衣物荡然,无以为生。物价天天在涨,实在没有办法维持下去了。 都说天无绝人之路,刚好,他的一位旧友从重庆到昆明来,提出一个救济计划,说是在重庆筹了十万元,打算请十个朋友,每人写一本小书,从八万字到十万字,稿酬是一万元。分二期付款,第一期预支三千元,交稿一半再支四千,余数交清稿时付清。 朋友提议他写一本《明太祖》。 一万元在那时候是个大数目,抵得上半年多的薪水。困境中的吴晗,不得不同意这份约稿。先拿了三千元,寄回家二千元,一千元作病人的医药费。 他花了两个多月的时间,利用上课买菜打杂的余闲,完成了《明太祖》一书(解放后增补为《朱元璋传》)。 但是,出书的结果,却让他非常不爽,原来,出版人不讲“武德”,将他的一本,分作两本书来一同出版,即《明太祖》与《从僧钵到皇权》,两本书的内容完全相同,连原稿也从此无下落。 出版社是当时的官办出版社,所以,此事给吴晗的触动很大。出版家的道德令其愤慨。为表达其不满,他还专门撰文披露此事,并在文中强调:“我诅咒这本小书,也诅咒我自己。” 4/分道扬镳正是在昆明的那几年,吴晗的思想得到了根本性的转变。国难当头之时,官员们的腐败传闻沸沸扬扬,我地下组织则利用“云南王”龙云与蒋光头的矛盾在西南联大积极活动,鼓动师生反蒋,并与吴晗多有接触。 国难、贫困、艰辛、腐败传闻交织在一起,加上吴晗好友张荫麟教授因肾病不治去世,更加增加了吴晗对当局的仇恨。 年7月,吴晗加入民盟,并开始全面抛弃胡适的“读书救国”论:“长一辈的上一时代某些青年呢?却脑满肠肥,装作笑脸劝导着‘稍安勿躁!国事我们自有办法,青年还是读书第一,不必受人利用。’” 至此,吴晗从一名历史学家变身为社会活动家,在党组织的支持下,积极投身各种反蒋活动,态度越来越尖锐,对反动派的批判越来越激烈。 只是,自此以后,他再也没写出一部像样的史学著作。 抗战胜利后,西南联大解散,吴晗前往上海。吴晗在上海时,恰好胡适也在,吴晗曾致信求见,胡适未予理睬。两人之间的裂痕越来越大。 在上海期间,李公朴、闻一多先后被暗杀的噩耗传来,吴晗深陷挚友之死的巨大悲痛中,怒不可遏,写下一系列文章痛斥独裁、专制、暗杀的罪恶行径。 年8月,吴晗回到北平,仍在清华大学任教,并担任北平民盟的主任委员。 回到北平后,吴晗也去拜访过胡适,希望他能认清形势,转变思想。但是,胡适依然是旧时的胡适,吴晗却早已不是求学时的吴晗了。那一次,两人话不投机,不欢而散。 吴晗后来提及此事时说:“联大从昆明搬回北平后,我做胡适工作,可是他顽固不化,我的脚就不再踏上他家的客厅了。” 而当胡适得知吴晗的去向后,也不由长叹:“吴晗可惜,走错路了。” 一个被称为顽固不化,一个被感叹走错路,孰是孰非,已不重要,重要的是,师徒二人彻底决裂。 其实,一对师生的恩怨,并非单纯是个人情感的碰撞,而是一个时代的碰撞,是新与旧的碰撞。 5/《海瑞罢官》重返清华的吴晗,已成为我党信赖的朋友,他承担起党组织的部分地下工作。更多的是宣传我党的政治主张。许多知名教授都受其影响,思想渐渐左转。其中受影响最大的是朱自清——一位不问政事的教授,也参加了各种反蒋反美的通电、签名等活动。 由于他活动频繁,引起了反动当局的注意,上了抓捕名单。经地下党安排,他于年11月来到河北西柏坡,先后受到周与毛的接待。 北平解放后,吴晗以副军代表身份参与接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并担任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历史系主任等职务。 年后,吴晗历任北京市副市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市历史学会会长等职。年3月,吴晗终于结束了他的党外人士身份,成为党组织的一员。 身份的转变,并没有让他放下手中的笔,因为,他骨子里还是个文人。年9月,他发表《论海瑞》、《海瑞骂皇帝》等文章,提倡敢讲真话的精神。并在年写成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 之后,吴晗和邓拓、廖沫沙三人共用“吴南星”的笔名,在《前线》杂志开辟了“三家村札记”专栏,以歌颂正义光明、匡正时弊为宗旨。 吴晗的《海瑞罢官》为新编历史剧,取材于《明史·海瑞本传》,说的是明朝巡抚海瑞不畏强权,秉公执法的故事。马连良、裘盛戎、李多奎等首演。 《海瑞罢官》的故事,现在看来也很老套的。 明朝内阁首辅徐阶告老还乡,其子徐瑛仗势霸占民田、气死赵玉山之子,又抢走赵的孙女小兰。小兰母洪氏赴县控告。县令王明友受贿,当堂打死赵玉山,轰出洪氏。海瑞正调任应天巡抚,得知冤情,复审此案。 徐阶自恃有恩于海瑞,代子求情,提出交田赎罪。海瑞指明占田应退,犯法当诛。徐阶恼怒,唆使朝臣弹劫海瑞,新巡抚戴凤翔亲来摘印。海瑞于交印前,斩了徐瑛及县令王明友。 但是,就是这样一个正能量满满的新编历史剧,却给他招来杀身之祸。 6/吴晗之死年11月10日的上海《文汇报》,突然抛出了一篇名为《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的重磅文章。作者在该文把《海瑞罢官》中所写到的“退田”、“平冤狱”同当年的“单干风”、“翻案风”联系起来,说这是当时“资产阶级反对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革命的斗争焦点”,并武断地认为《海瑞罢官》是一株毒草。 文章的作者为姚文*元。 《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的发表,本身就是个蓄谋以久的大制作,因为,这一切都是由江*青与张春*桥等人共同秘密策划的。在江的操纵下,围绕姚的文章发动了一场“大辩论”。 更令吴晗难逃一劫的是,因为对《海瑞罢官》的批判得到毛的支持,这就使对《海瑞罢官》的批判带上了严重的政治色彩,也成为引爆“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线。 与此同时,《三家村札记》也同样受到批判。不久,吴晗和邓拓、廖沫沙一同被打倒,并被定性为“三家村反党集团”。 年夏,吴晗被关进了监狱,但是批判并未停止,而且愈演愈烈,从精神到肉体惨遭摧残。 在批判“三家村”的日子里,吴晗的家人常常被“深夜里猛烈砸门声惊醒”,他的小儿子吴彰后来回忆说:“(我)老是吓得缩在妈妈怀里。他们翻过围墙,破门而入。整个院子贴满了‘绞死’、‘砸烂’的大标语。”不久,吴晗进了劳改队,“他的身上总是旧创未平,新伤又起”。 都说祸不及家人,但是,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吴晗的家人也未能幸免。 年4月,吴晗的妻子袁震“也被送入劳改队”。不久,在非人的折磨下,本来就身体欠佳的袁震,双腿瘫痪了。 父母被双双关进监狱后,家里只靠年仅14岁的养女吴小彦支撑,独自承担起照顾患病母亲和弟弟吴彰的责任。 年3月18日,袁震被迫害致死。次日,11岁的吴彰跟着15岁的姐姐吴小彦去太平间看已于前一天去世的妈妈时,妈妈留给他们的最后形象是:“双眼半睁,面颊上还有几滴泪珠。” 就在袁震含冤去世半年后的年10月11日,吴晗被迫害致死。吴晗死前,头发被拔光,其骨灰至今下落不明。 作为吴晗的养女,吴小彦饱受生活上的煎熬和精神上的摧残,于年罹患精神分裂症。年秋被拘留,在看守所遭受非人折磨,精神病加重。终因身心俱残,走投无路,于年9月的一天,在精神病院自杀。 吴小彦自杀三年后的年7月,“三家村反党集团”冤案被平反,吴晗也被恢复了党籍与名誉。 参考文献:《<明太祖>和<从僧钵到皇权>》、《邓拓、吴晗之死》等。 (图片来自网络) 黄伯益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engyuehana.com/syhzz/9325.html
- 上一篇文章: 中国新移民都别去加拿大房租最贵十个城市出
- 下一篇文章: 在上海,我的一张照片值10万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