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铜引发白癜风 http://baidianfeng.39.net/a_xcyy/130909/4253317.html

文/林伦伦

谢琳老师获得“第十届中国摄影金像奖”,我一点也不惊讶,因为20多年前在汕头大学时经常阅读、欣赏她的作品,就觉得这个“小谢”的摄影作品灵气逼人,无论是从视角选择和构图,还是光影、色彩的利用来看,总有其过人之处。但仔细看看获奖证书,才知道谢老师这次获得的是“摄影理论奖”,获奖是因其“在摄影史志方面的突出成就”。正如获奖评语所云:

“谢琳从事摄影教学20余载,著述颇丰,却一直牵挂着落户家乡的中国感光材料品牌——“公元”的盛衰。她用三年的时间,走访了45位“公元”老人,以口述的方式,记载了公元品牌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辉煌到消亡的悲怆历史:叙写了那些创业者与建设者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深情篇章。这是第一部以国产感光材料品牌为主题的图书,也是中国摄影史志研究的重要样本。”

——获奖证书专家评语

第十届中国摄影金像奖颁奖现场

(前排右一为谢琳老师)

却原来,谢琳老师是以她的著作《对话公元》获得“第十届中国摄影金像奖理论奖”的。这是我没有想到的。当然啰,我调离汕头大学已经26年之久。在这20多年里,谢琳老师“一直坚持做科研和教改项目,业余时间几乎都在从事理论研究,写点东西”(谢琳《获奖后谈三个“为什么”》),已经从一位摄影家华丽转身为摄影理论家,或者说,从摄影家转型升级为摄影理论家,其摄影研究的成果累累,包括这次获奖的大作《对话公元》,我都没有读过。因为我的“无知”才有这个“意料之外”产生。俗话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何况20年乎!

于是,赶快向谢琳老师祝贺荣获大奖,并讨了一本《对话公元》来补课学习。谢老师慷慨赠书,但附加了一个条件:写篇书评。我犹豫了两个月,不敢动笔。因为摄影我虽然也喜欢,但主要是欣赏别人的佳作的票友一个。摄影理论就更是连边儿也没摸着过。但谢老师倒是有心人,旁敲侧击地催稿,说:“你不是研究潮人吗?公元的创始人林希之值得研究哦!”这倒是击中了我的兴趣点了,只好答应她让我慢慢阅读、细细品味后再写出读后感来。

第十届中国摄影金像奖颁奖现场

(前排右四为谢琳老师)

《对话公元》其实还有个副标题《——中国感光工业巨星远去的背影》,其实,我看这才是本书的正题。谢琳老师这本大作的最大的贡献,就是为我们留住了新中国第一个感光材料品牌“公元”远去的背影,留住了几代人对这个第一品牌的集体记忆。

我读《对话公元》,对公元厂的从初创到辉煌、从辉煌到消亡的历程唏嘘不已。这中间有各种各样的复杂原因,有一言难尽之痛。但对于“公元”之父林希之,事迹清清楚楚,令我敬佩不已。可以说,没有林希之,就没有公元;没有林希之,就没有中国感光材料工业在上个世纪中期的繁荣兴盛。林希之的背影,实际上就是中国感光工业巨星远去的背影。

从《对话公元》中多位“公元人”口述资料中,我们可以基本理清林希之短暂而又熠熠生辉的人生历程。他就像一颗划过天际的星星,照亮了新中国感光材料工业史上的夜空,为新中国感光材料工业史写下了第一篇章。

《对话公元》

抗战胜利后的年,林希之选择了去上海圣约翰大学读化学,立志“一定要在感光材料方面为中国人争一口气”。年,他毅然决然地“回到家乡汕头,专心致志地开始感光化学实验工作”。其实在上海解放后,林希之面临着自己命运的艰难选择,他的“不少亲戚外逃出国,他却决定留下来,报效新中国”。(《对话公元·林希之的传奇人生》)

在世界观和价值观不同的人看来,这种选择各有各的看法和评价,但我相信,林希之对自己的选择,是无怨无悔的。即使在文革初期遭受批斗的不公平待遇,即使是为了“公元”而呕心沥血、英年早逝。令我老泪纵横的是,无论是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风华正茂、意气风发;还是文化大革命中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他都一如既往地相信党相信国家。当他拖着瘦骨嶙嶙、只有70多斤的病体挨斗而晕倒,醒来时却对护士说:“可惜身体不好,要不还想接受人民的教育。”护士听得都哭了,感慨地说:“他的思想真纯真。”(《对话公元》第20页)这使我联想起屈原《离骚》的名句:“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是的,作为一名有家国情怀的知识分子,一旦选择了自己热爱的祖国,选择了挚爱的事业,再痛苦的遭遇,哪怕死,也没有什么可后悔的!

林希之是一位典型的文士,像孔子所夸奖的颜回一样“箪食瓢饮在陋巷”而“不改其乐”(《论语·雍也》)。据林希之的儿子林传真回忆:他根本就没注意自己的起居生活,就是到肺病发作的时候,他的饭菜也很简单,“经常一边吃饭一边看书,有时连自己吃了什么也不知道”。因为“他根本就没把心思放在吃饭上”。(《对话公元》第29页)

《对话公元》首发式暨座谈会

(左一为谢琳老师)

在林希之心中,根本就“无我”,有的是事业,是公元感光材料工业!这从他给四个子女起名的“小事”中,也能窥见其心系公元、无私奉献的精神。

老大年出生,起名传菁,那年中国第一张原始性氯素相纸试制成功,而“菁”是林希之在实验室里为试制相纸而合成成功的一种染料;

老二年出生,起名传真,那年公元实验室制成中国第一张感光印相纸,是真的成功了,故名;

老三出生于年,起名传菲,那是因为跟她一起诞生的还有新中国第一张黑白菲林;

老四出生于年,起名传建,那年公元胶卷厂厂房基建项目动工。

我突然想起了不少新中国的开国元勋的子女的名字,也跟其戎马生涯有关,如贺龙元帅的女公子贺捷生、刘伯承元帅的公子刘太行、罗荣桓元帅的公子罗东进、陈毅元帅的公子陈小鲁、粟裕大将的公子粟戎生等等。

是的,心有所执,念念不忘,系于后代,弘毅志士之所为也!

《对话公元》首发式暨座谈会

《论语·泰伯》云:“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正是有了这样的弘毅之士,才有了新中国的感光材料工业的诞生和辉煌。从谢琳老师的书中,我们可以读到,林希之不断地实现“零的突破”,创造了一项又一项的“第一”:

年,第一张原始性氯素相纸在汕头市德兴路86号一间简陋的化学实验室研制成功;

年10月,公元实验室制成中国第一张性能接近进口相纸的感光印相纸;林希之与他的大哥为实验室及这张相纸起名“公元”,有开创中国感光材料工业新纪元的霸气雄心;它标志着新中国的一个民族工业品牌在汕头市诞生;

年4月1日,我国第一家感光企业——汕头公元摄影化学厂建立,并确立“公元”为产品商标;

年,中国第一张黑白菲林诞生;年黑白胶卷投产;

……

是的,就是这位看似普通的文弱的潮人知识分子,以其对祖国、对家乡、对民族工业的无限的热爱,用短暂的一生为我们创造出了这一个又一个的“第一”!

谢琳老师所获奖杯

由林希之,而想到了两位潮籍的中国核潜艇之父:为了不负彭德怀元帅和陈赓大将之嘱托而把在前苏联留学的专业由机械制造改为原子能的彭士禄院士(澎湃烈士之子)、隐姓埋名三十年、潜心为国铸重器的黄旭华院士。林希之作为中国感光材料之父,与他们一样,都是潮人翘楚,中国之光。

年10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了汕头开埠文化陈列馆、侨批文物馆和小公园街区,发表了亲切的讲话。他高度评价了华侨对中国建设的巨大贡献:“华侨最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爱国、爱乡、爱自己的家人。这就是中国人、中国文化、中国人的精神、中国心。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特区的建设同大批心系乡梓、心系祖国的华侨是分不开的。”在听取“侨批”历史和潮汕华侨文化介绍时,习近平强调要保护好这些“侨批”文物,加强研究,教育引导人们不忘近代我国经历的屈辱史和老一辈侨胞艰难的创业史,并推动全社会加强诚信建设。(新华网,年10月14日)

我认为,习近平总书记所点赞的华侨精神,也是优秀的潮人精神,也是中国优秀知识分子的文士精神。他们爱国、爱乡、爱自己的家人,他们勇于开拓、艰难创业,而林希之,就是这种精神的典范之一。难道我们不应该记得他,缅怀他,为他树碑立传吗?

《对话公元》的最大特点,就是由“人”及“事”,从“中国感光工业之父”——林希之的生平入手,对45位“公元人”的历经3年的口述史采访,从中寻绎公元从初创到辉煌,到逐渐走向消亡的艰难历程。

通常来说,要研究、撰写一个工业品牌的历史,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和阅读,是必做的前期功课。但可惜的是,“公元感光材料厂没有保存完整文字和音像历史资料,……公元厂没有撰写厂史,也找不到完整的有价值的史料”。据林希之的侄子林传骓回忆,陶铸来公元厂视察时,还曾经交代为林希之拍过一部录像(纪录片),叫《白手起家》,内容主要是林希之的创业过程。(《对话公元》第47页),但现在也找不到了。所以,谢老师只能通过对七老八十的“公元人”的口述史的采访,来收集公元厂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辉煌到消亡的史料。因为“半个世纪的时间,公元人有非常多的故事,他们自己就是故事,每个不同时期的公元人充满着故事,这些人聚起来,就是一本厚厚的公元史……通过他们口述当年的时光,创业的事迹、生活的故事,写出这代人的轨迹,重现昔日公元辉煌的历史”。(《对话公元·前言》)对于林希之这个“公元”之父来说,由于有这40多位的口述史,使他的瘦弱而又高大的形象更加生动和丰满,例如一些关于他平等待人、关心工人和普通群众的例子,读之无不令人动容。而关于其挨斗和坐牢的回忆,也令人唏嘘不已。如果说,谢琳老师用文字语言雕塑了一座林希之的雕像,那么,这45人的口述回忆材料,就是一块一块的雕塑材料。有了这些材料,林希之的弘毅之士的形象才能像现在这样的栩栩如生。

谢琳老师获奖证书

当然,我知道,这个采访的过程,是艰苦而曲折的,因为“公元厂的历届领导以及元老级的见证人,大部分已经80至90多岁高龄了”,不能急,得一位一位安排好了时间慢慢来。但也不能不急,因为说不定,其中哪一位某一天就追随林希之去了。谢琳老师就这样不急也不慢地一干就是三年,没有对工作的认真和执着的精神,没有对事业的耐心和恒心,可能就半途而废了。但谢琳老师坚持下来了,由于她的口述史采访的从面到点的详尽,得到的口述史料的丰富详实,“公元”的历史便在《对话公元》中得到了“3D”式的记录,林希之的形象也就立体地浮现在我们的眼前。这一点,对经常下乡做田野调查、记录和收集方言及其文化材料的我来说,体会尤其深刻。有时候,做研究难,做学问难,是因为“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所以,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找“米”便是做研究的第一要务。而谢琳老师用了口述历史的方法来找“米”,是适合公元厂的实际情况的,是科学的。

我想,谢老师的这份执着和坚持,是因为受到了林希之“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精神的感召和鞭策,这也是我敢于不揣谫陋写下这篇非专业的解读的文章的动力之来源!

愿林希之烈士在天之灵快乐!

愿林希之的爱国爱乡、创业创新精神在家乡重放光彩!

作者简介

林伦伦,现为广东技术师范大学二级教授;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核心专家组专家、广东省首席专家;国际潮学研究会学术委员会主任,汕头市华侨史学会会长;曾任汕头大学、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副校长、韩山师范学院校长。曾获中国社科院青年语言学家奖、中国文联民间文学作品最高奖—山花奖、三获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获省高校教育教学优秀成果奖。

排版编辑:刘铭勤

审核:谢老师

长按扫描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engyuehana.com/syhdt/93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