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马西行记序曲之十一续参观复旦大学校史
北京白癜风治疗好医院 http://m.39.net/pf/bdfyy/bjzkbdfyy/ 年5月25日,小雨,10——22°C。 复旦大学校史馆是展示复旦大学百年建校史的一个专题博物馆。 复旦大学校史馆位于复旦大学老校门的西侧,与相辉堂遥遥相对,是一幢古色古香的二层砖木结构楼房,,始建于年,由时任中南银行总经理黄奕柱捐赠10,元兴建的,当时用作校办公楼兼图书室。 校史馆分十一个部分展示了复旦百年的沧桑历史和历年来的发展成就。其间很多文物十分有价值,有中国最“老”的毕业文凭,有孙中山先后题下的“天下为公”、“努力前程”的条幅等等。 在今天的游览复旦校园时,我参观了复旦大学校史馆,通过参观,让我认识了一些杰出的人,知道了一些传奇的事,加深了对一些道理的理解,收获还是很大的。 复旦大学校史馆是一座值得一看的校史馆! 复旦大学校史馆。 复旦大学校史展览举办于年,下为展览前言。 “清光绪三十一年(一九O五年)。复旦公学在中西文化交汇的近代工商之都上海应运而立。 百年沉浮,学校由私立而公立,由专科而综合,由文理而与医科相融相济。数度更址改制,几经分化融合,复旦之名不改,神骨风范不移一蓄众长以自善,纳百川以图新,敬业乐群,奉公济民;学术独立,思想自由,尚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是为复旦魂。 发轫于晚清,兴盛于当代,几代前贤行师道而守节义,循学理而尽仁伦。逝者流芳,存者继行,来者增辉。此也本馆之所寄。” 马相伯(年4月7日—年11月4日),原名马志德,圣名若瑟,又名钦善、建常、绍良,字斯藏,又字相伯、湘伯、芗伯,以字行,别署求在我者,晚号华封老人。祖籍江苏丹阳,生于丹阳马家村(今江苏丹阳),中国著名教育家,震旦大学、复旦大学、复旦中学、向明中学创始人兼首任校长,爱国人士,耶稣会神学博士。杰出教育家蔡元培、民国高官于右任、邵力子为其弟子。后人辑有《马相伯先生文集》。 其故居有江苏丹阳、丹徒和上海徐家汇、松江泗泾等地。墓园在上海宋庆龄陵园内。 马相伯 热忱的爱国者——复旦创始人马相伯二三事 民国精神—马相伯 李登辉(-),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复旦大学老校长(年~年),字腾飞,福建同安人,出生于荷属爪哇岛(今印尼),印尼第七代华裔,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 他为复旦大学所培养的学生多学有所成,其中担任大学校长的至少有二十六人,这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极为罕见,他被世人誉为“人伦师表”,为维持和发展复旦大学作出了巨大贡献。 李登辉(复旦大学原校长) 关于复旦大学,你所不知道的李登辉 颜福庆(.7.28-.11.29),男,字克卿,祖籍厦门,生于上海江湾。先后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耶鲁大学,博士,中国近代著名医学教育家,公共卫生学家。与兄长颜惠庆(外交家)、颜德庆(铁道专家)曾并称为“颜氏三杰”。 先后创办湖南湘雅医学专门学校、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医学院、医院等医学教育和医疗机构,为我国医学教育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是中华医学会创始人之一,年学会成立后,当选为第一届会长。年11月创刊《中华医学杂志》。 “文化大革命”中遭受“四人帮”残酷迫害,卧病不起,年11月29日在上海逝世。 颜福庆(中国近代著名医学教育家,公共卫生学家) 颜福庆:中国西医学界泰斗 陈望道(年1月18日-年10月29日),男,汉族,中共党员,浙江义乌人,教育家、语言学家、翻译家。原名参一,笔名佛突、雪帆。[1] 早年留学日本,毕业于日本中央大学法科。回国后积极提倡新文化运动,任《新青年》编辑,翻译出版了《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是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成员、原民盟中央副主席。 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兼文化部长,华东高教局局长,复旦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语言组副组长,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主席。第二、三、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第三、四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常务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政协副主席,民盟中央副主席,民盟上海市主任委员。 陈望道 苏步青(年9月23日—年3月17日),浙江温州平阳人,祖籍福建省泉州市,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著名的数学家、教育家,中国微分几何学派创始人,被誉为“东方国度上灿烂的数学明星”、“东方第一几何学家”、“数学之王”。 年毕业于日本东北帝国大学数学系,年获该校理学博士学位,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年后任复旦大学校长、数学研究所所长,复旦大学名誉校长、教授。 从年起在国内外发表数学论文余篇,出版了10多部专著,他创立了国际公认的浙江大学微分几何学学派;他对“K展空间”几何学和射影曲线的研究。 苏步青主要从事微分几何学和计算几何学等方面的研究,在仿射微分几何学和射影微分几何学研究方面取得出色成果,在一般空间微分几何学、高维空间共轭理论、几何外型设计、计算机辅助几何设计等方面取得突出成就。 苏步青 苏步青:一生风雨任“几何” 谢希德(年3月19日—2年3月4日),福建泉州人,固体物理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原校长,上海杉达学院原校长。 年谢希德从厦门大学数理系毕业后进入上海沪江大学任教;年赴美国史密斯学院留学;年获得硕士学位后她转入麻省理工学院专攻理论物理;年获得博士学位后,即谋划回国;年绕道英国回到中国并被分配到上海复旦大学物理系任教授;年被国务院调到北京大学联合筹建半导体专业组;年夏谢希德又调回复旦大学,参加该大学与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联合主办的技术物理研究所,并任该所副所长;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理学部委员,年获美国史密斯学院、美国纽约学院荣誉博士学位;年1月出任复旦大学校长;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年当选为美国文理科学院外籍院士;年出任上海杉达学院校长;2年3月4日逝世于上海,享年79岁。 谢希德主要从事半导体物理和表面物理的理论研究,是中国这两方面科学研究的主要倡导者和组织者之一。 谢希德(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原校长) 谢玉铭 新中国第一位女大学校长谢希德与中国半导体产业 复旦大学的办学历史 一、告别震旦,创办复旦(—) 年,马相伯倾其家产,借天主教徐家汇天文台,创办震旦学院。年,法国教会强迫马相伯离校养“病”。为反抗教会势力干预校政,于右任、邵力子等名学生愤然脱离震旦,支持马相伯在吴淞另创新校。年9月14日(阴历八月十六),复旦公学在上海吴淞提督行辕正式开学。“复旦”一词取自《尚书大传·虞夏传》中“日月光华,旦复旦兮”的名句。 于右任(.04.11—.11.10),汉族,陕西三原人,祖籍泾阳斗口于村,中国近现代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原名伯循,字诱人,尔后以“诱人”谐音“右任”为名;别署“骚心”“髯翁”,晚年自号“太平老人”。 于右任早年是同盟会成员,长年在国民政府担任高级官员,同时也是中国近代书法家,是复旦大学、上海大学、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创办人和复旦大学、私立南通大学校董等。 于右任 民国人物在台湾-于右任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 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望故乡(于右任诗作) 邵力子(年12月7日—年12月25日),原名邵景泰,字仲辉,号凤寿。浙江绍兴人。中国近代著名民主人士,社会活动家,政治家、教育家。复旦大学杰出校友,早年加入同盟会,并与柳亚子发起组织南社,提倡革新文学。民国九年(年)加入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主持上海《民国日报》,任总编辑。 民国十四年(年)任黄埔军校秘书长,参加国民党改组工作。十五年(年)退出中国共产党。十六年(年)后,历任甘肃省主席、陕西省主席、国民党宣传部部长、驻苏联大使等,主张国共合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全国人大常委、政协常委,民革常委等。 邵力子 复旦公学创校七干事:叶仲裕、于佑任、邵力子、王侃书、沈步洲、张秩欧、叶藻庭。 筚路蓝缕 从左至右:严复—年春任复旦公学校长; 夏敬迋—年任复旦公学校长; 高风谦—年任复旦公学校长。 严复(年1月8日—年10月27日),男,原名宗光,字又陵,后改名复,字几道,汉族,福建侯官县人,近代极具影响力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著名的翻译家、教育家,新法家代表人物。 先后毕业于福建船政学堂和英国皇家海军学院,曾担任过京师大学堂译局总办、上海复旦公学校长、安庆高等师范学堂校长,清朝学部名辞馆总编辑。在李鸿章创办的北洋水师学堂任教期间,培养了中国近代第一批海军人才,并翻译了《天演论》、创办了《国闻报》,系统地介绍西方民主和科学,宣传维新变法思想,将西方的社会学、政治学、政治经济学、哲学和自然科学介绍到中国。出版有《严复全集》。 年10月27日在福州郎官巷住宅与世长辞,终年69岁。[2] 严复所提出的“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对后世的翻译工作产生了深远影响。是清末极具影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 严复(近代著名人物) 张彝的复旦公学毕业文凭。 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复旦最早的毕业文凭,也是我国目前存世的最早大学毕业文凭,是复旦杰出校友张首晟捐赠的他祖父张彝年的毕业证书。 张首晟(年2月-年12月1日),原籍江苏省高邮市,美国华裔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斯坦福大学终身教授,丹华资本董事长。 年张首晟考入复旦大学物理系;年赴柏林自由大学就读硕士;年进入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攻读博士,师从杨振宁教授;年被斯坦福大学聘为物理系教授;年被斯坦福大学评为终身教授;年当选为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年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 张首晟主要从事凝聚态物理领域的研究。 张首晟 沉痛哀悼!复旦大学杰出校友张首晟逝世 陈寅恪(年7月3日~年10月7日),字鹤寿,江西省修水县人。中国现代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百年难见的人物,与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一起被列为清华大学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与吕思勉、陈垣、钱穆并称为“前辈史学四大家”。先后任职任教于清华大学、西南联大、香港大学、广西大学、燕京大学、中山大学等。 陈寅恪之父陈三立是“清末四公子”之一、著名诗人。祖父陈宝箴,曾任湖南巡抚。夫人唐筼,是台湾巡抚唐景崧的孙女。因其身出名门,而又学识过人,在清华任教时被称作“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 著有《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证稿》《金明馆丛稿》《柳如是别传》《寒柳堂记梦》等。 陈寅恪 享誉海内外的国学大师,老蒋败退时曾派专机接他,后被遗忘几十年 竺可桢(年3月7日—年2月7日),字藕舫,浙江省绍兴县东关镇人,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近代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浙江大学前校长。 年3月7日,竺可桢出生于浙江绍兴东关镇(今属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一个小商人家庭。年竺可桢考入唐山路矿学堂(今西南交通大学)学习土木工程;年公费留美学习;年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年秋应聘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年起屡次被选任为中国气象学会会长;年参与创建中国地理学会;年4月担任浙江大学校长,历时13年;年担任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同年11月中国科学院成立以后,竺可桢被任命为副院长、生物学地学部主任;年当选为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副主席;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兼任生物学地学部主任;年“综合考察工作委员会”正式成立,竺可桢担任委员会主任;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年2月7日去世,享年84岁。 竺可桢是中国物候学的创始人,对中国气候的形成、特点、区划及变迁等,对地理学和自然科学史都有深刻的研究 竺可桢 竺可桢校长为浙江大学发展的六大贡献——纪念竺可桢诞辰周年 叶楚伧(—),著名的南社诗人,国民党官僚,政治活动家。原名单叶、宗源、宗庆,以字行,字卓书,另有叶叶、小凤、湘君、老凤、春凤、之子、单公、龙公、屑屑、琳琅生、箫引楼主等名号。江苏吴县人(今昆山市周庄镇)。 叶祖籍吴江县北厍叶家埭(今苏州市吴江区北厍叶周村),生于周庄镇(现属昆山市),后定居上海。他是同盟会会员,民国著名报人,著名小说家,南社中坚分子。历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部长、江苏省政府主席、国民政府委员、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委兼秘书长、国民党立法院副院长等。抗日战争胜利后,任苏浙皖三省、京沪两市宣慰使。年2月15日在上海病逝,年59岁。 叶楚伧 叶楚伧(语言文学) 胡汉民(年12月9日-年5月12日),幼名衍鹳,后改名衍鸿。字展堂,晚号不匮室主。“汉民”是他在《民报》上发表文章时所用的笔名。出生于广东番禺,祖籍江西吉安。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中国国民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也是中国国民党前期右派代表人物之一。 光绪二十七年(年)中举人。光绪二十八年(年)赴日本留学,光绪三十一年(年)9月加入中国同盟会,任《民报》主编,从此成为孙中山主要助手之一。孙中山逝世后主持编写了《总理全集》。曾先后在南京临时政府、中华革命党、广东非常大总统府及南京国民政府中担任要职。曾任中华民国南京国民政府主席,中国国民党主席。 民国二十五年(年)5月12日突发脑溢血病逝于广州,享年57岁。为纪念胡汉民的贡献,国民政府于广州市设立汉民路(今北京路);在台湾,高雄市及新北市中和区亦有汉民路。 胡汉民 孙越崎(—),男,原名毓麒,浙江绍兴平水铜坑(今平水镇同康村)人。著名的爱国主义者、实业家和社会活动家,是中国共产党的铮友,是中国现代能源工业的创办人和奠基人之一,被尊称为“工矿泰斗”。 孙越崎一生抱着科技兴国的理念,艰苦奋斗,为中国煤炭、石油事业的开发建设和人民革命解放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领导开发了中国大陆第一个油矿——延长油矿。领导创建了中国第一座较具规模的石油城——玉门油矿,为祖国的石油工业的飞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孙越崎 罗家伦(年12月21日—年12月25日),字志希,笔名毅,祖籍浙江绍兴柯桥钱清镇江墅村,生于江西进贤[1]。他是“五四运动”的学生领袖[2]和命名者,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 父罗传珍,曾任江西进贤等县知县,思想比较进步,罗家伦幼年就受其父影响。早年求学于复旦公学和北京大学,是蔡元培的学生。年,在陈独秀、胡适支持下,与傅斯年、徐彦之成立新潮社,出版《新潮》月刊。同年,当选为北京学生界代表,到上海参加全国学联成立大会,支持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中,亲笔起草了唯一的印刷传单《北京学界全体宣言》,提出了“外争国权,内除国贼”的口号。 年8月,出任国立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罗家伦继往开来,锐意改革,对校务有精详、长远规划,推动清华大学改归教育部管理;裁汰冗员,增聘教授;调整学系,招收女生,结束旧制留美预备部,停办国学研究院,创设与各学系相关联的“科学研究所”;兴建生物馆和学生宿舍,提高本国教师的地位和待遇等,为清华大学后来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年5月,罗家伦辞去清华大学职务,后历任国民党中央政治学校教务主任、教育长,国立中央大学校长等职。南京大学的校训“诚、朴、雄、伟”,就是由罗家伦所提出的。 年赴台湾,先后出任台湾当局领导人幕僚机构国策顾问、中国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中国国民党史会主任委员、中国笔会会长、考试院副院长、国史馆馆长等职。年12月25日在台湾病故。终年72岁。 罗家伦(中国近代教育家、国立清华大学校长) 戴季陶(年—年2月11日),男,初名良弼,后名传贤,字季陶,笔名天仇。原籍浙江吴兴(今浙江湖州)[1],生于四川广汉,中国国民党元老,中国近代思想家、理论家和政治人物。 早年留学日本,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后追随孙中山,参加了二次革命和护法战争。五四期间,思想激进,也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最早的研究者之一。曾先后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国立中山大学校长、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考试院院长等职。有蒋介石的“国师”之称,是蒋介石的忠实“智囊”。 中国国民党元老之一,中华民国国旗歌的作词者,也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最早的研究者之一。他在训政时期任第一任考试院院长长达20年,也是历史上最年轻的五院院长(就任时年仅37岁)。 著有《日本论》《青年之路》《学礼录》《东方民族与东方文化》《中国文化在世界之地位及其价值》等,后人编有《戴季陶先生文存》。 戴季陶 孙中山先生一生重视教育,他认为人才培养对实现救国救民大业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他早在创办“黄埔军校”和“中山大学”之前,就对复旦大学倾注了极大的关怀。 年10月18日,中山先生应复旦校长李登辉之邀,为师生作了题为《救国之急务》的演讲,高度评价了五四运动“于至短之时间,收绝大之巨效,足见结合者强也”。演讲结束之后,朱承洵代表市学联去中山先生寓所答谢先生给予的指导和帮助。先生兴冲冲拿出笔墨,在长约四尺、宽约九寸的宣纸上,写下了“天下为公”四个大字,并语重心长地对朱承洵说:“天下为公,是要天下鼎鼎大公。实现了天下为公,就可以达到世界大同了。这就送给你了。” 孙中山(年11月12日-年3月12日),名文,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又名帝象,化名中山樵,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的缔造者,三民主义的倡导者,创立了《五权宪法》。他首举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两千年封建帝制”。 孙中山年11月12日生于广东省广州府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孙中山原在香港学医,并成为西医医师。鸦片战争后,孙中山目睹中华民族有被西方列强瓜分的危险,决定抛弃“医人生涯”,进行“医国事业”。孙中山早期受郑观应的改良思想影响,后看清了清政府的腐败,决心推翻清王朝,建立民主共和国。 年11月24日,孙中山在檀香山创立兴中会[4]。年(光绪三十一年)成立中国同盟会。年10月10日(宣统三年)新军中的革命党人暗中联络,决定当天晚上起义。辛亥革命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任期年1月1日——年4月1日)。年3月12日,孙中山因癌症在北京逝世。年6月1日,根据其生前遗愿,葬于南京紫金山中山陵。年,国民政府通令全国,尊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 孙中山著有《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等。其著述在逝世后多次被结集出版,有中华书局年出版的十一卷本《孙中山全集》,台北、、年出版的《国父全集》等。 孙中山(民族英雄、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 年2月从广州回沪的中山先生,应复旦同学之邀,欣然在《复旦年刊》上题了“努力前程”四个字,这既是先生对复旦学子的殷切希望,又是对复旦事业发达的热忱肯定。 孙中山与复旦大学的“努力前程” 唐绍仪(年1月2日—年9月30日),字少川,广东广州府香山县(今珠海唐家湾镇唐家村)人,清末民初政治活动家、外交家,曾任北洋大学(现天津大学)、山东大学校长。 唐绍仪自幼到上海读书。同治十三年(年),成为第三批留美幼童,赴美留学,后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学习,光绪七年(年),唐绍仪归国。后历任驻朝鲜汉城领事、驻朝鲜总领事、全国铁路总公司督办、税务处会办大臣、邮传部左侍郎,并出任全权大臣与英国谈判西藏主权。清末为南北议和北方代表,民国时出任第一任内阁总理。民国二十年(年),出任中山县县长。上海沦陷后,因盛传被日敌利用组织伪政府,蒋介石下令戴笠派赵理君于民国二十七年(年)9月30日将其刺杀于家中,时年七十五岁。 唐绍仪为中国主权、外交权益及推进民主共和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前期大都从事重大外交活动,对晚清外交影响至大。他后期转向共和阵营,促成中华民国的诞生,并出任总理,维护共和体制。卸任后,他积极反对帝制,支持孙中山的护法斗争,主张实行政党政治、合议制和联省自治,谋求和平统一中国。晚年因政治态度暧昧遭刺,被舆论质疑投日。 唐绍仪 王宠惠(.10.10.-.3.5),字亮畴,祖籍广东省东莞市,出生于香港荷李活道75号的道济会堂。王宠惠是近代中国第一张新式大学文凭的获得者,曾任中华民国外交部长、代总理、国务总理,并为海牙国际法庭任职中国第一人。他是民国时期著名法学家、政治家、外交家,曾参与起草《联合国宪章》,被聘为国立复旦大学法学院教授。 王宠惠一生中先后撰写了《宪法刍议》《宪法危言》等一系列的法学作品,探讨了中国宪政设计的原则和方针,其思想不仅奠定了中华民国的立宪基础,而且引领了近代中国的宪政风潮,被誉为近现代中国法学的奠基者之一。 王宠惠 复旦校歌 (刘大白作词、丰子恺作曲) 复旦复旦旦复旦,巍巍学府文章焕,学术独立思想自由,政罗教网无羁绊;无羁绊,前程远,向前、向前,向前进展!复旦复旦旦复旦,日月光华同灿烂!复旦复旦旦复旦,师生一德精神贯,巩固学校维护国家,先忧后乐交相勉;交相勉,前程远,向前、向前,向前进展!复旦复旦旦复旦,日月光华同灿烂!复旦复旦旦复旦,沪滨屹立东南冠,作育国士恢廓学风,震欧铄美声名满。声名满,前程远,向前、向前,向前进展!复旦复旦旦复旦,日月光华同灿烂! 李登辉的教育理念: 团结、服务、牺牲。 必肯牺牲乃有为; 必乐服务乃有用; 必能团结乃有力。 学术独立,思想自由。 教师的要务是培植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具有独创的创新见解。 强身健体,培植协作奋进精神。 首创商科 年复旦创设商科,图为商科研究会成员合影 李炳焕(—)福建福州人,曾任复旦商科银行金融系主任。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文科。年获美国伊利诺斯州立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曾任暨南大学、中央大学、上海商学院、光华大学、上海法学院教授。建国后任上海财经学院教授兼副院长。著有《经济思想史》、《货币政策与经济稳定》、《苏联计划经济问题》等。主要从事经济学说史和理论经济学的研究教学工作,对西方经济学说及经济理论有较深造诣。他还是较早涉及数理经济学的学者之一。李炳焕还加入了由马寅初、刘大钧创办的“中国经济学社”,广泛参与讨论分析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问题,他在中国经济学社第16届年会上的论文《战后经济调整的理论与政策》(年4月)充分展现了他深厚的经济学功底,李炳焕也成为当时中国经济学界颇具影响的人物之一。 李炳焕(上海财经学院教授) 李权时(-),男,字雨生,浙江镇海大碶漕头村人,年出生。出身贫寒,勤奋好学,求上进毅力非凡。他年从清华毕业,当时还叫清华学堂,没改成大学。2年以后,李权时在大洋彼岸的芝加哥大学获得经济学硕士学位,又过2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财政学方向的博士,年仅27岁。他年回国,历任上海商科大学、大夏大学、复旦大学、中国公学、暨南大学、交通大学、国力劳动大学等学校的教授,还担任复旦大学商学院院长,中国经济学社理论刊物《经济学季刊》总编辑,上海银行工会主办的《银行周报》社经理兼编辑。 李权时(原复旦大学商学院院长) 五四运动发轫于北大,声援在复旦。 五四风雷中的复旦人 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传播马克思主义,千秋巨笔 何葆仁(年~年1月3日),男,福建省厦门市人,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 五四运动期间,作为复旦大学学生领袖,积极发动和参加上海市学生团体的爱国运动,担任上海学生联合会首届会长,并被选为全国学生联合会总会副会长。 何葆仁 程学愉(天放)江西新建人,中华民国时期政治人物。年,在上海复旦大学就读的程天放为五四运动上海学生领导人之一。毕业后,赴多伦多深造,并获得博士学位。返回中国后,年担任安徽省政府教育厅长及代理省主席,年升至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年返回教职,年间历任浙江大学校长中央政治学校教育长、驻德国大使、国立四川大学校长、中央政治学校教育长、江西地区立法委员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年赴台湾,任教育部部长、考试院副院长。年因病逝世。 程学愉(天放) 怀念祖父程天放先生 薛仙舟(-),广东香山(今中山)人,早年留学美国、德国,银行家,中国合作运动的创始人,被誉为“中国合作运动之父”。先生早年肄业于北洋大学法科,曾留学美、德,专攻经济学;年起在复旦任教,宣传合作主义;年创办中国第一个合作金融机构——上海国民合作储蓄银行;年起指导早期中国合作事业最重要的理论刊物——《平民》周刊;年6月起草中国合作运动纲领性文件《中国合作化方案》;同年9月意外去世,时年49岁。他被称为中国合作运动的导师。 薛仙舟逝世后,复旦大学将新扩建的图书馆命名为“仙舟图书馆”,以示永久纪念。 年9月,复旦大学百年华诞,仙舟图书馆被改建为“复旦大学校史馆”,薛仙舟从事合作运动的珍贵史料就珍藏于此。 薛仙舟 收招女生。 首招研究生。 年,从金陵大学毕业的文学学士蔡乐生,进入复旦大学心理学院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标志着复旦大学研究生教育的开始,这在国人所办的高等学校中是首开先河的。 在私立大学中最早授予名誉博士学位 钱新之(-),名永铭,字新之,以字行,晚号北监老人。原籍浙江吴兴(今湖州),生于上海。民国时期-财阀的代表人物之一。 钱新之[公元年-年,复旦大学校长(.8~.5)] 真名士·真君子·真性情:近代银行家钱新之长袖善舞金融圈亦存真心不改 三、志存高远,海纳百川(—) 年,复旦大学根据国民政府《大学组织法》进行改组,设立文理法商四个学院,院系组织结构更趋完善。私立复旦大学进入黄金时期。 文学院 年开设的高等正科文科是复旦历史上最古老的学科之一。年设普通文学系,年增设经济学系。年夏国文部主任邵力子向校行政院提议改部为科。年中国文学科正式成立。年外国文学系、史学系、中国文学系、社会学系组成文学院,并增设新闻学系、教育学系。 法学院 复旦公学时期已设法学、社会学课程。年复旦大学设立政治学系,附属文科。年春添设社会科学科,下设政治系和社会系。年,政治系分为政治、市政法律三组。年春社会科学科改称法学院,辖有政治系、市政系、法律系、经济系。 理学院 年开设的高等正科理科是复旦历史上最古老的学科之一。年复旦创设土木工程系,理科也因之改为理工科。同年郭任远创办心理学系,年春扩建为心理学院。年秋心理学院改为生物学科,设生物学系。年理工科和生物学科合并为理学院。 商学院 年复旦大学增设商科,与原有的文、理两科鼎足而三。商科初期仅设普通商业系。年分为银行系与工商管理系。年商科学生人数达三百多人,占全校学生总数三分之二。年增设会计学系、国内外贸易系。年商科改组为商学院,辖有银行金融系、工商管理系、会计学系、国内外贸易系。 年元旦,孙寒冰教授等创办《文摘》,为我国文摘类刋物之首创。借助文摘形式报道了许多正式渠道无法刋布的国际国内重大亊件,创当时我国杂志行销的最高纪录。同年8月1日出版文摘第2卷第2期开始刋登斯诺的《毛泽东自传》,是当时国统区所能见到的最早、也是最有力的客观报道毛泽东和真实延安生活的文章。《毛泽东自传》以后一再出版单行本。 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 “一·二八”事变中,庶务主任齐云冒着生命危险抢救学校财产,这是学校奖给他的银盾。(齐锡宝捐赠) 年“一.二八”事变后,日军先后三次侵占复旦校园。 年5月8日,复旦学生庆祝丹徒夫子96岁大寿聚餐。 丹徒夫子乃老校长马相伯也。 四、改为国立,作育英才(—) 抗战爆发后,部分师生被迫辗转迁移至重庆北碚,在嘉陵江畔建成战时校园,形成文理法商农五院二十余系的规模。滞留上海的师生则另组“上海补习部”。年,国民政府将复旦大学由私立改为国立大学,办学条件大为改善,名师云集,学术活跃,使复旦所在地夏坝与成都华西坝、重庆沙坪坝并称为大后方人文荟粹的文化重镇。 国立复旦大学校长章益(年3月——年在任) 章益(~),字友三,生于滁州一个小康之家,著名教育学家、心理学家。 祖父、父亲都是读书人,父亲章心培是清末拔贡。 章益16岁到上海考进圣约翰大学附中,将毕业时因参加爱国反帝运动,被学校开除。5月下旬回到家乡,联络旅外学生聚会,举行--,散发传单、讲演、贴标语,通电支持北京学生斗争,并与其他人共同创办《清流声》刊物,宣传反帝反封建思想。暑期快结束时回到上海,借助复旦公学(复旦大学前身)校长-的帮助入复旦公学继续读书。民国11年(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文科,获金质奖章。民国13年自费留学美国,在华盛顿州立大学攻读教育学和心理学,因学习成绩全优,受到校长和教师的器重,并获得研究生奖学金,是该校建校以后获得研究生奖学金的第二个外国人。民国15年获硕士学位及博士学位。民国16年回国后,历任复旦大学教育系主任、教务长、安徽大学文学院院长、上海劳动大学教育系主任等职。民国27年至民国32年任国民政府教育部总务司司长、中等教育司司长、第一届-代表、中国国民党第六届候补中央监察委员。民国32年至民国38年任复旦大学校长。 国立复旦大学校长吴南轩(年1月——年2月在任) 吴南轩,男,汉族,原名冕。江苏仪征人。年复旦大学预科毕业,同年赴美国留学,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攻读教育心理学,年获硕士学位,年获教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在-中央政治学校、中央党部、-等处任职。年任--监察委员、-监察委员。年去台,次年受聘为麻省国际学院教授。年任台湾政治大学文学院院长。著有《儿童心理卫生》等。 .4~.6出任国立清华大学校长,仅过月余,由于任用私人为教务长、秘书长,拒不承认由教授会选举院长的惯例等引发师生驱吴风潮。教授会通过决议致电教育部要求另简贤能。吴5月29日离校,在北平使馆区利通饭店设立"国立清华大学临时办事处",后-于6月5日离平南下辞职。
为国捐躯的著名农业教育家、土壤学家、复旦农学院园艺系主任陈恩风教授。 法学院教授梅汝璈(—年),字亚轩,江西南昌人,律师、法学家。年代表中国出任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法官,参与了举世闻名的东京审判,对第一批28名日本甲级战犯的定罪量刑工作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上图右一是梅汝璈。 梅汝璈年出生在南昌青云谱朱姑桥梅村。年至年之间在清华学校学习,年考取公费赴美留学项目,入读斯坦福大学,年获得文学士学位,进入芝加哥大学法学院学习,年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年归国后曾任教多所大学,曾任行政院院长宋子文、外交部部长王世杰的助手;年,并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任中国代表法官,参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之审判日本对亚太地区引发大规模战争和伤害所应负之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常委会法案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委员,年在北京逝世,终年68岁。 年9月25日,梅汝璈获“最美奋斗者”个人称号。 梅汝璈 洋人面前低人一等?不!东京审判中梅汝璈据理力争,维护中国尊严 他是中国大法官,将东条英机送上绞刑架,却差点连法袍都没保住 薛仲三,统计学家。治学谨严,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统计图表规格化、符号系统化、计算程序化、说理通俗化,使统计学易学、易懂、易用,进行了开拓性的工作。运用独到的方法,编成《两千年中西历对照表》,结合国情,撰写了《高等统计学》和《普通统计学》,制定了《六位简易对数表》和《六位对数表》。 薛仲三 图左:生物系与中国生理心理研究所合作研究,生物系聘请钱崇澍、张孟闻、曲仲湘、裴鉴、伍献文等前来任教,图为张孟闻教授。 张孟闻(年-年),浙江宁波人,动物学家、教育家。年毕业于东南大学动物学系,年获法国巴黎大学科学博士学位。 曾任北平大学农学院副教授,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法、比、英、荷诸国博物院客籍研究员,浙江大学、复旦大学教授,中国科协上海分会副理事长兼代总会总干事与总编辑。 建国后历任复旦大学教授及生物系主任、哈尔滨师范学院、黑龙江大学教授、中国动物学会上海分会理事长、全国社联宣传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科普协会副主任委员等。 现任中国两栖爬行动物学会第一届名誉理事长。长期从事生物学教学和研究工作,宣传动物学科普知识,为培养人才、促进我国动物科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著有《中国蝾螈志》、《脊椎动物比较解剖学》;主编《科学》、《大百科全书生物学卷爬行纲》、《中国动物志、爬行纲志总论、鳄形目及龟鳖目志》;合编《中国科技史探索》等多种刊物。 从事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研究数十年,编写完成了《中国动物志·爬行纲》卷等多种论著。对脊椎动物分类学和比较解剖学也进行过一些研究。是中国生物科学史研究的奠基人之一,培养出大批生物学人才。在科普工作上也作出了贡献。 张孟闻 图右:年,复旦成立商科研究所,恢复招收研究生。年商科研究所改称经济研究所。图为经济研究所教授唐庆增教授。 唐庆增,字叔高,无锡人。生于清光绪二十八年(年),祖籍江苏太仓,后定居无锡。唐文治之子。民国9年(年)留学美国密歇根大学,获学士学位。后又入美国哈佛大学,获硕士学位。民国14年学成回国后,加入中国经济学社、中华学艺社。历任吴淞中国公学、上海商科大学、交通大学、国立暨南大学经济学教授及大夏大学经济系主任。民国19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他先后担任国立浙江大学经济系教授、南京中央政治学校经济系兼职教授、江西中正大学经济系副教授、上海光华大学经济系主任、北平铁道管理学院财务管理系主任、上海大同大学经济系兼职教授、上海圣约翰大学经济系访问教授等职,长期从事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期间曾担任中国经济学社编辑主任。建国后,任复旦大学经济系教授。年逝世,终年70岁。 唐庆增《中国经济思想史》:欲创造适合我国之经济科学 跨越百年的家训!交大两任掌门人的隔空对话!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的大师鸿儒 年欢送从军师生; 年军事委员会重庆译员培训师生合影。 五、结构调整,奠定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复旦师生满怀激情,积极投身于革命和建设的事业之中,为巩固新政权,恢复国民经济和彻底完成民主改革做出了重大贡献。年,在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复旦成为一所文理综合性大学,奠定了发展的基础。 年春,毛泽东主席应陈望道之请,为复旦大学题写校名。 年2月15日,中共复旦大学委员会正式成立,李正文自年2月至年10月任复旦大学党委书记。 共和国成立伊始,复旦师生创四个第一。 五十年代复旦师生在热情投入祖国各项事业的同时,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图为同学在外郊游的照片。二排右一为届工商管理系李岚清。 李岚清,男,汉族,年5月生,江苏镇江人,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参加工作,复旦大学企业管理系毕业,大学文化。 曾任中共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国务院副总理。 李岚清 李岚清:音乐、艺术与人生 春风化雨。 进军科学。 年,复旦大学有7位教授被定为一级教授,他们是:陈望道、陈建功、郭绍虞、周谷城、苏步青、周同庆、卢鹤绂。 一级教授 年,复旦大学有31位教授被定为二级教授。 六、探索前进勇攀高峰(-) 年起,中国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发展进入探索阶段。在此过程中,复旦大学抓住机遇,认真贯彻以教学为主的原则,努力追踪学科发展的前沿,并充分发挥老专家的作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取得显著成效。 七、十年文革历经磨难(-) 十年文革,复旦大学成为重灾区之一,教学秩序受到严重破坏。但广大教职工仍能在逆境中克服重重困难,坚持科研,做出了不少重要贡献。 苏老倡议恢复高考。 八、拨乱反正,生机再现(-) 粉碎“四人帮”后,复旦大学迅速展开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拨乱反正工作,恢复了正常的教学和科研秩序,校园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九、重点建设加速发展(-) 八十年代,复旦大学通过调整系科和专业设置,建设大批重点学科与实验室,基本实现了由文理科综合向多学科综合性大学的跨越,在教学改革、科学研究、国际交流、校园建设等方面加速发展。 十、提升目标,追求优质(-) 进入九十年代,复旦大学在制定和实施“八五”、"九五”事业发展规划的过程中,于年2月,提出了"追求优质,争创一流,明确复旦做为高校国家队的坐标位置"的发展大计。 十一、继往开来创建一流(—) 复旦大学进入国家“工程”建设行列,并与上海医科大学合井,形成文理医三足鼎立的学科格局,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在新的世纪,复旦大学以科学发展观引领改革,坚持走内涵发展之路,不断提高培养创新人才的能力、科技创新的能力、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的能力,按照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朝着世界一流大学的宏伟目标继续探索前进。 跋语 自相伯夫子创校以来,虽历经坎坷,但薪火日盛,其根本在于复旦人对科学和教育的执着,对国运民生的关切。然政府和海内外同仁在各关键的十七之鼎立支持,亦如雪中送炭,舍此亦难有复旦今日之光景。 百年之中人事繁复,误记误传,有记无实,漏记错置者实在不在少数。虽经多方协力勘考,漏误不确者仍不可免;况校友散布于海内外,珍贵史物多有流散,一时实难悉数以得。凡此,容当日后勘补。 百年之于个人,已届垂暮;百年之于复旦,不过区区一旦。旦复旦始,尚需逐日前行,正谊时道,为显大学之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engyuehana.com/syhjj/7682.html
- 上一篇文章: 鲁道夫middot斯坦纳谈疾病与死亡
- 下一篇文章: 今晚到这里去过圣诞节hell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