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上白癜风 http://baidianfeng.39.net/a_bdfzlff/150427/4615310.html

一心相连:电影、小说、绘画和临床现实叙事中的心脏病

今年的9月29日是世界心脏日(WorldHeartDay),今年世界心脏日的主题为“usehearttoconnect心心相印”,以心相连,以心相通。根据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报告,心脏疾病在死亡率排行榜上名列前茅。近几十年来,心脏疾病一直是男性和女性的头号杀手。文学、电影和绘画等各种艺术叙事形式对心脏疾病的描述反映的是社会对疾病的看法和民众对疾病的认知。

本推文以生命健康叙事为整体框架,全方位展现心肌梗死、心脏移植、心力衰竭、先天性心脏病等在小说、电影和绘画叙事作品中的各种细致描述,旨在通过不同维度和视角的心血管疾病故事,提升广大民众的健康人文叙事素养,增强大众对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共情能力和照护能力,培养心血管医生的职业洞察力、叙事反思力和职业认同感,更全面地理解患者所体验的心血管疾病,最终达到提升心血管疾病患者生命质量的目的。

1.电影叙事中的心脏疾病

1.1电影叙事中的心脏缺陷

作为一种文学叙事形式,影视剧可为医学人文教育所用,具有深远教益,被称作“影视教育”。因此围绕心脏疾病的电影、戏剧等叙事形式从人文维度开展讨论、反思活动,从中学习沟通交流的技巧,提升人际叙事素养是医护工作者和家属为患者而提供高质量陪伴和照护的有力途径。

奥斯卡名导罗特蒙德(MarcRothemund)执导的电影《疯狂的心》(ThisCrazyHeart)改编自心脏病患者梅耶(DanielMeyer)与作家阿蒙德(LarsAmend)合著的小说《愚心》(ThisStupidHeart,)。在影片中,原本被医师判定活不过16岁的男童大卫因心脏缺陷从出生开始就历经多次手术,艰难度日,每呼吸一口气胸口都会感到疼痛。然而,自从主管医生的儿子蓝尼出现在他的生活里,大卫的生活状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蓝尼引导大卫拟定出属于自己的愿望清单,并帮助大卫开始一一实现。在蓝尼陪伴下,心脏病男童成为例外的患者,6年之后仍坚强乐观地活着。

希尔弗斯坦(AmySilverstein)创作的同名回忆录《有这样的朋友是我的荣耀》(MyGloryWasIHadSuchFriends,)改编成的影片讲述主角在第二次心脏移植手术的过程中,一个卓越的女性友谊团体成为她的支柱,帮助她度过难关,展现人际叙事互动的力量。两部影片具有共同特点,它们一方面描述一位心脏病患者的日常心身困境,另一方面也凸显了良好的人际叙事关系对于心脏病患者的重要意义。

1.2电影叙事中的心肌梗塞

在俄国作家帕斯捷尔纳克(BorisPasternak)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日瓦戈医生》(DoctorZhivago,)中,医生说日瓦戈医生的心脏已经脆如薄纸。有一天他在乘坐莫斯科的电轨车驶过街角时,瞥见路边的一个年轻女人,以为她是心爱的拉娜。为了与拉娜见面,日瓦戈医生挣扎着下了车。随后,日瓦戈突然感到胸中一阵从未有过的剧痛,他松开领带,跌跌撞撞地走到人行道上,但只走了两步就栽倒在地上,从此没再起来。从描述我们可以得知,日瓦戈是因强烈的情绪引发心肌梗塞症状而猝然离世的。

匈牙利小说家、剧作家和散文作家纳达斯·彼得(NádasPéter)的小说《自我之死》(OwnDeath,)年被匈牙利影像艺术家佛格斯(PeterForgacs)改编成影片。该影片详细地描述了主人公中风的早期症状、心肌梗塞所引发的濒死经历,医院治疗的情形和回家后的康复情况。这是一部为数不多的描述心脏病早期症状的叙事作品。“走路时我注意到一切都不对劲,……我感到恶心……,……我喘着气走在人行道上,……你确定这就是所谓的死亡汗水,……一股强大的力量压在我的胸骨上并收紧我的肩膀,像长翅膀一样疼”。

美国电影《爱是妥协》(Something’sGottaGive,)中,年过半百的纽约音乐制作人哈利·桑伯恩(HarrySanborn)在与新女友玛琳·巴里(MarinBarry)及其喜欢独处的剧作家母亲一起尴尬地共进晚餐之后,医院。年轻医生朱利安·默塞尔(JulianMercer)告诉哈利要安心静养一段时间,而这一段在女友母亲家中休养康复的时间,哈利爱上了女友的母亲。良好的人际叙事互动对人的健康具有促进作用。反之,则损害健康。

1.3电影中的心脏科医生叙事

《上帝的杰作》(SomethingtheLordMade,)讲述一心想成为医生的实验室清洁工托马斯(VivienThomas)的职业成长故事。出生在歧视黑人的二十世纪初的托马斯无法成为一名医生,只能在外科医生布拉洛克(Dr.AlfredBlalock)的实验室做清洁员。但是,布拉洛克医生发现托马斯通过自学掌握了丰富深厚的医学知识,而且拥有一双能灵活使用医疗器具的巧手,因而提拔他成为研究员。他们一起研究治疗蓝婴心脏疾病的手术方法,最后治愈法洛氏四重症病童,成为心脏外科的先驱。他的画像与布拉洛克医生的画像,一同高挂在约翰斯·霍普金斯医学院的墙上,供后世永久景仰。

《心跳》(Heartbeat,)这部影片改编自洛杉矶圣约翰健康中心心脏外科医生马格里奥托(KathyMagliato)医生的真实经历。马格里奥托曾著有自传叙事作品《从心出发:一位女心脏外科医生的回忆录》(HeartMatters:MemoirsofaFemaleHeartSurgeon,)。影片的主人公潘提艾特(AlexPanttiete)是一位世界顶级心脏移植外科手术医生,她善用创新的方法来治疗心脏疾病患者。这两部影片都值得心血管科室医护人员观看。这类影片叙事对于心血管科室医护人员的职业叙事身份认同构建和职业叙事反思力的形成具有一定意义。

2.文学叙事中的心脏病

2.1心力衰竭和心肌梗死

根据约翰斯·医院的本杰明·欧尔德菲尔德(BenjaminOldfield)和哈佛大学的大卫·琼斯(DavidJones)两位学者的研究,关于心脏疾病的文学叙事根据治疗方式的变化大致可分为两个时代:年之前,心脏疾病治疗选择极少,年之后,对心脏疾病进行干预的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方法激增。年前的文学叙事作品中,患有心脏疾病的人物只能屈服于疾病的暴虐,面临过早的死亡。而相比之下,之后的心脏疾病文学叙事中则有关于心脏搭桥手术、血管成形术和各种新发明药物的描述。

两位学者进一步将这些心脏疾病叙事作品分为四类,分别是“破碎的心”“负荷的心”“现代的心”和“治疗的心”。“破碎的心”叙事主要涉及情感动荡引起的心脏疾病,强调强烈的情感,悲伤、失望、愤怒或过度喜悦都能摧毁人心,这也被当做19世纪文学作品中心脏病突然发作的主要致病因素。代表作品主要包括亨利·詹姆斯(HenryJames)的中篇小说《螺丝在拧紧》(TheTurnoftheScrew,)和凯特·肖邦(KateChopin)的《一小时的故事》(“TheStoryofanHour”,)等。事实上,在但丁的《神曲》里,读者很容易找到一些与心血管疾病有关的症状,如情绪性晕厥、劳力性呼吸困难等的准确描述。

“负荷的心”叙事主要聚焦于心脏负担过重或脂肪堆积引发的健康危机问题。20世纪初,越来越多的人患上以心脏血管内脂肪斑块积聚为特征的现代冠状动脉疾病,这仍是当今最普遍的心脏病诱因。这类心脏叙事作品将冠心病描述为一种忙碌的上层专业人士和普通劳动者常发的疾病。比如,薇拉·凯瑟(WillaCather)的《邻居罗西基》(NeighborRosicky,)讲述的是一个贫穷的捷克移民在努力耕种贫瘠的土地时因心脏病倒下的故事。

“现代的心”叙事则偏重于现代人对心脏病不同表现形式与变化无常的理解。这一类叙事的典范作品包括纳博科夫(VladimirNabokov)的《洛丽塔》(Lolita,)、裘帕·拉希莉(JhumpaLahiri)的《同名人》(TheNamesake,)、玛丽莲·罗宾逊(MarilynneRobinson)的《吉利德》(Gilead,)等,这类书籍捕捉到了现代人对心脏病、其无数表现形式及其变化无常、反复无常的表征形式的深入理解。

“治疗的心”叙事突出的是治疗的主题,主要包括约翰·厄普代克(JohnUpdike)的《兔子安息》(RabbitatRest,)、瑟梅兹定·梅赫梅迪维奇(SemezdinMehmedinovi?)的《我的心:一部小说》(MyHeart:ANovel,)、菲利普·罗斯(PhilipRoth)的《普通人》(Everyman,)和亨特(C.C.Hunter)的《我的心:一部小说》(ThisHeartofMine:ANovel,)等作品。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心脏病治疗的进步——包括心脏心脏内腔手术、搭桥手术、移植手术和微创技术——已经推动民众从将心脏病视为一种会立即导致死亡的疾病的观点转变为一种严重但可治疗的疾病。然而,大部分的支架放置和手术治疗,只能暂时性地纾解胸痛,无法预防心肌梗塞、减少死亡率,而许多心脏病药物也会或多或少产生严重的副作用,这些都让心脏病患者非常不满意。

《我的心》是“治疗的心”这一叙事的典范之作。虽然是虚构作品,但整体呈现的是作者波黑文学家瑟梅兹定在50岁时突发心肌梗死(myocardialinfarction)之后的叙事性反思。死亡、记忆、爱是《我的心》的主题,阐述了作者本人的心脏病和妻子的中风给家庭带来的重大影响。作者被困在病床上,被无力感所压倒,开始反思生命的脆弱、记忆的消逝以及死亡的临近。而冠状动脉疾病常常发生在浴室的事实让瑟梅兹定认定“在人类住宅中,浴室是一个令人恐惧的地方。我们赤身裸体,在没有任何保护的情况下被心脏病袭击”。

瑟医院救治,而在这一过程中,他感觉自己的心脏病发作有一种超现实的味道。他被救护人员围住的瞬间,感觉“周围人的身体都异常地大,而我的身体却缩小了”;“这群陌生人轻松地移动我的样子给我留下自己身体处于失重状态的奇特印象”。当瑟梅兹定从心脏病专家那里得知他服用的心脏病药物产生的副作用主要就是记忆力减退时,他感到异常惊慌,而心脏病专家告诉他,“放心服用吧,忘记不会像心脏病一样杀死你”。对此瑟梅兹定问道:“如果我忘记一切,忘记我的一生,如果我无法认出我孩子的脸,如果我忘记自己的名字,那不是和死一样吗?”

在《普通人》中,菲利普·罗斯讲述一个有心脏病史的老年男子的生命故事,推动整部小说的叙事进程向前发展的是从小到老的一次次住院手术,小说以主人公的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结束。书中主角在开始感到极度疲劳和呼吸困难后,被“医生诊断为冠状动脉闭塞……”。罗斯在小说中详细说明了疾病对一个人,尤其是老年人的各方面影响,阅读这部分内容对患者、医护人员、患者的家庭成员都非常有意义。主角说:“……他深切地感受到了生命即将走向尽头。……他决定更积极地参与到他周围的世界中”。

2.2心脏移植

当人类的心脏出现严重问题时,现代医学为心脏病患者提供的一个解决方法就是移植手术。心脏外科医生从刚刚去世的人体内摘取较为健康且配型成功的新心,取代原本病人较衰弱/不健康的旧心(原位移植),也可能在较罕见的情况下,保留旧心以辅助新心运行(异位移植)。大多数时候所谓的“换心”是指前者——原位心脏移植手术。而随着科技发展,苦苦等候的患者也会在轮候期间暂借人工心脏续命,这也是一种“换心”的形式。换心作为现代医学文明的一部份,逐渐走进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电影和小说叙事的常见题材。

据《列子·汤问》记载,鲁公扈、赵齐婴这两个人是朋友,“二人有疾,同请扁鹊求治”。扁鹊谓公扈曰:“汝志彊而气弱,故足于谋而寡于断。齐婴志弱而气彊,故少于虑而伤于专。若换汝之心,则均于善矣。”扁鹊遂饮二人毒酒,迷死三日,剖胸探心,易而置之;投以神药,既悟如初。二人辞归。于是公扈反齐婴之室,而有其妻子;妻子弗识。齐婴亦反公扈之室,有其妻子;妻子亦弗识。

扁鹊认为,其中一位病人思虑太多而欠决断力,而另一位则思虑不周处事过于武断,若能将二人之心置换,则可取长补短,“均于善矣”。征得两位患者同意之后,扁鹊给他们喝麻醉酒,再把两个人的身体剖开,把心换过来,然后给他们缝好,三天后,二人向扁鹊说谢谢,就各自回家了。但是,两个人都走错了家。原来,透过换心,两人成功改变性格,甚至置换了记忆,所以各自回对方的家庭。

美国短篇科幻小说《斗争的心》(“FightingHeart”)讲述性格软弱、到处受欺负的主角威尔逊(TomWilson)在继承一笔丰厚遗产后,寻求医生好友温特沃斯(Dr.Wentworth)的意见,温特沃斯医生建议他与一年轻人换心,并在手术成功后安排主角和自己去一趟旅行,让主角能享受人生。旅行回来后,主角性格剧变,在公司出言回敬侮辱他的同事,也敢于向上司发泄怒火;回到家中,则重振夫纲,令妻子另眼相看,再次爱上主角。故事结尾时,主角收到温特沃斯医生退回用作支付诊金的支票,背后解释主角其实并没有真正换心,却真正实现了改变。

皮考特(JodiPicoult)的小说《换心》(ChangeofHearts,)以一桩死刑犯捐赠心脏事件,来引领读者思索故事涉及的各方面争议。小说各章由不同人物的第一人称视角展开,叙述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第一位死刑犯谢依要求在行刑后将自己的心脏捐赠给受害者正在等待心脏移植的妹妹朱恩,以实现自我救赎。然而,神职人员却认为捐赠器官对于救赎无济于事,同时朱恩的母亲也担心,一个令她家破人亡的杀人犯所捐赠的心脏会不会令女儿变得凶残。而对于等待心脏移植的朱恩而言,生命变成了一场等待的游戏。

法国作家科兰嘉尔(MaylisDeKerangal)的美第奇文学大奖畅销小说《心:一部小说》(TheHeart:ANovel)记录了24小时内,一场身患心脏疾病、面临死亡威胁的中年女人与已被宣布脑死亡的少年间进行心脏移植手术的故事。这部叙事作品的绝大多数篇幅都在思考关于生命、死亡、那颗心和丧亲之痛的主题。关于心脏移植的叙事作品涉及更多的是人性、道德和医学伦理议题。

3.绘画叙事中的心脏疾病

跳出医学专业的限制,我们可以发现医学与音乐、绘画、哲学和语言等各种艺术之间的关系源远流长,绘画艺术与医学之间一直保持非常密切的关联。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著名艺术家达芬奇的解剖学研究对人类医学贡献非常重大,他对心脏动脉瓣的研究领先世界医学近五百年,其核心的贡献在于发现心脏瓣膜开合机理。目前的人工心脏膜瓣设计就是由达芬奇提出的。当时,达芬奇解剖了一名刚去世的百岁老人的心脏,之后首次绘图描述了冠状动脉疾病。在这些图纸中,我们发现达芬奇设法利用他在流体、重量、杠杆和工程等方面的交叉学科知识来理解心脏的功能,并且绘制出了心肌小梁这一细微结构。这些相关知识对于现代心脏学家而言,也只能使用MRI技术获得。

在达芬奇绘制的心脏素描手稿的启发下,当代许多医生有了新的发现和发明。医院的心脏外科医生威尔斯(FrancisC.Wells)是全球心脏手术领域的绝对权威。他在年根据达芬奇的笔记及其绘制的心脏瓣膜手稿,开创了一种创新的心脏破损修复术。达芬奇绘制了类似阀门的心脏瓣膜解剖结构图,并得出结论,所有四个瓣膜都应完全打开和关闭,否则心脏将无法充分运作,心房血液会从心室反流。威尔斯从中发现了修复二尖瓣(心脏的四个瓣膜之一)正常开合功能的方法,改良了心脏瓣膜手术。

威尔斯在其著作《达芬奇看心脏》(TheHeartofLeonardo,)一书中说,“我们应该以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为榜样,勇于挑战、质疑和探究,而不是盲目遵从公认的智慧。……此外,越来越细分的专业很可能阻碍人类的新发现和创新研究,[……]我们应该像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家一样(达芬奇同时身兼画家、雕塑家、建筑师、数学家、诗人、发明家、天文学家、地质学家、历史学家和制图师等多重身份)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心和观察力,最好艺术家跟工程师不分家”。

当代许多外科医生也是非常有天赋的绘画艺术家,如柏林心脏病医生马克·黑兹曼(MarkR.Heitzman)和医院心血管外科医生尤庆生等。欧洲肝脏移植开创者、英国外科医生卡恩(SirRoyYorkeCalne)出版画集,记录心脏、肾脏和肝脏等移植手术的过程。他的系列画作反映的是以他为代表的医学界对高度复杂的医疗程序和外科技术所持的乐观态度。

当代医学经常通过运用现代医学知识对艺术馆和画廊中的名画进行细致观察,对历史人物或画作中的虚构人物进行疾病诊断。年的一篇论文中对《十日谈》(Decameron)的作者薄伽丘病史进行了论述,研究者通过一幅薄伽丘的画像,判断出薄伽丘所患的心力衰竭疾病。根据现代医学知识,研究者也判断在巴洛克时期意大利画家乔瓦尼·兰弗朗科描绘圣路加为平民治病的场景的画作《圣路加与腹水的孩子》里,嘴唇为蓝紫色、肤色呈蓝灰色的病童罹患的是被称作“法洛四联症”(Fallot,也称为蓝色婴儿综合症)的发绀性先天性心脏病。

迪克·凯特(DickKet)是二十世纪上半叶荷兰魔法现实主义画家。年迪克出生在荷兰北部的一个小港口,出生时就患有严重的心脏缺陷。他可能罹患的也是“法洛四联症”先天性心脏病,这在当时是无法治愈的。这种心脏缺陷会导致组织、器官,脚指头和手指头营养不足。这些因疾病引起的外表改变让迪克羞于见人,人际叙事关系处于断裂状态,长期隐居在家潜心绘画。年,37岁的迪克死于心脏病,而法洛四联症的手术治疗直到年才出现。

迪克最著名的作品是年绘制的带有“鼓槌手指”的自画像,清晰地显示了他的心脏病理症状。画面中一名瘦削的男子紧握一个花瓶,青色的杵狀手指和皮肤灰蓝色的色素沉着明显地透露出他患有心脏疾病,而画中迪克的衬衫在胸前敞开,也在暗示着他的心脏问题。他紧紧地握住手中的花朵,说明他并不会放弃生命。但是,在右下角,他画了“FIN”这个字眼,似乎在提醒他虽然不愿意放弃生命,但很清楚自己将不久于人世。

加拿大知名动画艺术家科恩(SheldonCohen)于年某个午后突发心脏疾病,危在旦夕,医院进行心脏支架和五重绕道手术后,才捡回一条命。科恩手术后才发现,复原是另一条漫漫长路。在亲友鼓励下,科恩将这段心脏疾病经历变成动画《我的发病日记》(MyHeartAttack)。这部动画的创作过程,其实也是让科恩重新审视自己发病的心路历程。通过将曾经的创伤画作文字和动画,直接面对曾经的创伤和恐惧,整合自己的生命故事,科恩走出了叙事闭锁,开始真正的疗愈。

4.临床现实叙事中的心脏病

世界一流的心外科手术专家和人工心脏专家、“开心人”斯蒂芬·韦斯塔比具有极高的叙事素养,撰有三部医疗叙事作品,分别叫作《打开你的心》《脆弱的生命:心脏疾病手术台上的生死故事》《刀锋:心脏外科医生的思想与心》。心脏医学发展史方面我们还需要了解曾经从事木匠工作的维维恩·托马斯(VivienThomas)与外科医生阿尔弗雷德·布莱克洛克(AlfredBlalock)之间的故事。他们一起改写了心脏外科,甚至是医学的历史。他们一起培养了几十名住院总医师,10名系主任,9名科室主任和无数进修医生。

伯纳德·罗恩的《抢救心跳:心脏医生罗恩关于治疗艺术的回忆录》将自己行医四十年来的经历穿插在与心脏疾病诊治的庞大知识和医疗历史文献之中,探讨了罗恩医生患病的心脏与灵魂及情感之间的关系。罗恩的回忆录提醒我们,作为一种艺术,对那些受疾病伤害并来寻求医护人员帮助的患者,临床医学首先要给予的应该是爱与共情。患者最需要的通常不是某种测试或某种药物,而是一位富有同理心的人的关爱。这是医生的古老艺术,这部回忆录叙事带领我们重回医学艺术的源头。对心理学和叙事学非常感兴趣的罗恩医生相信无论科学技术进展多么日新月异,“医生主动引导患者讲出相关故事,认真倾听主诉之外的声音是查明大多数疾病的最高效、最快捷、最低成本的方法。”

结语

二十世纪末的医学科技一日千里,人类的疾病谱发生根本变化。心脏疾病已取代传染病而成为主要死因。而目前学术界对各类艺术作品和文学创作中的心脏疾病的研究还相对较少。从本文讨论的小说、电影和绘画中,我们可以了解心脏疾病在不同文化艺术作品中的表现形式,例如心脏疾病的具体表征、心肌梗塞突发的戏剧性、强烈的情感波动所引起的直接症状以及中风造成的长期后果。

与现代医学之父威廉·奥斯勒(WilliamOsler)和弗莱克斯纳(AbrahamFlexner)同时代的苏格兰心脏病学家、心律失常研究的先驱麦肯锡(SirJamesMackenzie,-)在年公告诫临床心脏医生不要将自己的职业身份认同为科学家和实验员,他担心心脏病专科医生不再将人看作一个整体,而是只考虑人的心脏,但是,需要我们治疗的是人,而不是疾病。

通过文字描述和影视绘画手段的展示,读者和观众可以从更多维的视角和不同的方式拓展和加深对心脏疾病的认知,更好地触及患者内心的感受,他们的面临突发疾病时的无措以及发病中无力和恐慌感,也就是说阅读这些作品让我们得以从患者主体的视角来亲历他们的疾病故事,由此必然会激励读者更主动地迈出构建与患者的人际叙事关系和共情连接的步伐,打破由疾病建立起地阻隔在患者与健康者之间的壁垒,从而赋予患者高质量的陪伴和守护。此外对心脏疾病叙事和文艺作品的解读在培养医务工作者的叙事素养的同时,对提升其照护能力和医疗质量无疑也是一大助力。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engyuehana.com/syhjj/92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