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坐台故事君:报大人

有光一生,一生有光

他,

周有光

又一个百岁老人

走了,

就在昨天凌晨,

就在他刚度过自己岁生日的第二天,

他就去了上帝那里。

对此,他早有准备,

多年前他就调侃过上帝,说:

大概是上帝糊涂了,把我忘记了。

岁时,

他出了本书,叫《朝闻道集》,

书名出自孔子的名言:“朝闻道,夕可死矣。”

他生命最后几年里,

拜访他的朋友说:

“他的表情和仪态如此超然物外,

简直是无声胜有声

令人从心底生出无限敬仰”

他年轻时,

一位算命先生说他活不过35岁,

他却活得比3个35岁还要久。

他如此高寿,

令汉语词汇显得贫乏

形容高寿者从七十“古稀”,八九十“耄耋”,

到百岁“期颐”为止

更老就没有形容词了

活得那么长久,经历就足够多

周有光晚年遭遇两次致命打击,

一次是98岁那年丧妻

一次是岁那年痛失爱子

他都挺了过来

那团顽强的生命之火继续燃烧

与举杯齐眉的妻子张允和,相濡以沫70年

他经历过辉煌、灿烂,

也安守过失意、平淡

但从没丧失的,

是他面对任何命运和境遇时,

不可思议的乐观,

以及

对探求这个世界知识的无止境渴望

许多人想了解他的长寿之道

他的“长寿之道”,

也许就藏在这样的人生态度之中

他最传奇的,其实根本不是他生命的长度

而是他阅历的厚度

如果说,他活出了三辈子的人生

这绝不是一句夸张之言

49岁以前,

身居上海的他,

是一位有名望的金融家、经济学家

在上海两所银行兼有职务,

还在复旦大学教授经济学

妻子是当时名媛,

著名的“合肥四姐妹”之老二张允和,

他和沈从文是连襟关系

“知天命”之前的他,足以堪称“人生赢家”

然而,这只是他人生的起点

年轻时,他是上海金融界青年才俊

年近50岁时,

他突然改行,

投身到与金融、经济完全不同的语言文字领域,

牵头制定了中国的汉字拼音方案

令存在了年的汉字,

从此有了国际化的注音规范和发音标准,

这不仅大大提高了中国人学习母语的效率

令扫除文盲的步伐加快了,

也令中国这个古老国家,

拉近了与世界的距离

还将汉字带入了互联网数字化时代,

今天,

用拼音输入文字已然成为每个中国人的习惯

我们全然不觉这与周有光有什么关系

为推广汉语拼音方案而四方奔走

有人说,他用汉字变革,

促进了人类的进步

然而作为“汉语拼音之父”

他却是个语言文字的门外汉

为何他的人生竟有如此令人惊诧的“神转折”?

一切只能归结于:

好奇心驱使之下的学习

自年轻时起他就是个对事事充满好奇的人

并要为此学习、探究一番

他的连襟沈从文曾戏称他为“周百科”

系出名门的“合肥四姐妹”,周有光(右)娶了老二张允和,沈从文(中)娶了老三张兆和

他17岁就读于上海圣约翰大学

那是一所教会学校

用英语教学

进入学校后首先令他印象深刻的,

是用英文字母编成的学生管理卡

可以根据字母顺序进行科学管理

他觉得这种科学管理是中文里所缺乏的

为此对拉丁字母产生了探究的好奇

周有光在圣约翰大学时的学籍卡片

后来他去纽约、去欧洲访学

天天利用业余时间泡在图书馆里

纽约图书馆还专门腾出一间小房间

便于他不受时间限制地看书

其中看得较多的一类

便是字母的起源以及在各个语言里的应用

他还编写了一本小册子《字母的故事》

讲述字母几千年的故事

然而当时他的身份仍然是一位银行家

这些研究只是他业余时间的个人爱好

想不到多年之后,

中国官方要制定一套汉语注音方案

有人想起了他的《字母的故事》

就因为他的这一“业余研究”

他被推荐去北京参加关于汉语文字改革的会议

谁知这一去,

他的命运也就此改变……

他在国家语言文字机构一直工作到85岁

他的奉献改变了世界

照说他已抵达常人不能企及的人生巅峰,

可以熙养天年了

然而,

从工作岗位退下的那一刻,

他便又快速转身,

进入了自己的第三段人生:

成为一个积极的世界文化观察家

按他自己的话说,

85岁离开办公室时

他不能做学术研究了

就回家乱看书,没有目的地看书

主要是世界的历史书,文化史书

看到有意思的,他就整理下来,

也随意写一些读书札记,

整理之后就变成杂文发表出来

他坚持给《群言》杂志写杂文,

每个月写一篇

写了20多年

就是这样,

一篇篇犀利而睿智的文章,

自他身居的斗室发出

常常振聋发聩

乃至有人称85岁以后的他为

“百科全书式的启蒙思想家”

当有人沉醉于“中华文化全球崛起”

他说,文化流动不是忽东忽西轮流坐庄,

而是高处向低处蔓延,落后追赶先进

当有人鼓噪“国学”、提倡“复古”,

他说,学问都是世界性的,不分国家的

复兴中国文化重要的不是文化复古,

而是文化创新……

他一生出版了40多本著作,

一大半都是他在退休之后完成

百岁以后,

他仍笔耕不辍

岁时出版《百岁新稿》

岁出版《朝闻道集》

岁出版《拾贝集》

以后又陆续出版了

《周有光文集》

《从世界看中国:周有光百岁文萃》

《逝年如水:周有光百年口述》

这在中外出版史上,

也堪称奇迹

他自己也不免有些得意地说:

岁的人很多

还能写文章的人很少

有的人年轻,思想却老了

有的人老了,思想却越来越年轻

自然导致身体的状态也显年轻化

周有光97岁去看病,

医生以为年纪写错了

顺笔改成了79岁

人们常说,

人老了,多活一年就少一年了

周有光说:

不对!

多活一年,

就是多一年,不是少一年

年龄一年一年大,

思想一年一年进步才好!

他80岁那年,

打算从头计算自己的年龄,

把81岁算作1岁

就好像他80岁才出生一样

他还要继续读书、思考和写作

他还要从头再活一次

92岁时,周有光收到一个小朋友送来贺年片

上面写着:

祝12岁的老爷爷健康长寿

岁那年,

他提出“终身教育,百岁自学”

除大量阅读历史和文化书籍之外,

还自学电脑知识和上网技能,

许多老知识分子乐于保持笔墨书写习惯,

他却说,

“电脑用来处理文字是好事情,

可以提高效率”

他年轻时在美国求学期间,

与爱因斯坦有过两次当面聊天,

他还记得爱因斯坦有过一个计算:

人的一生,除去吃饭睡觉,

实际工作时间平均大约有13年

而业余时间倒有17年。

“一个人是否有成就,

决定于他如何利用业余时间”

他被许多人看作是“活到老,学到老”的典范

毛泽东的秘书李锐曾给他的新书题词:

一生有光,有光一生

而关于“活到老,学到老”,

他说:

一个人的大脑有两套系统,

一个是逻辑系统,就是思维能力,

一个是记忆系统,就是记忆能力,

年纪大了后,记忆力不行了

好多东西都不记得了,

但思维系统还没坏,

为什么?

因为我一到年纪老,

都在看书写文章,要动脑子

动脑子,脑子就不容易坏

所以,

年老了更应动脑子!

一生自觉学习、一生保持动脑子的周有光,在爱妻陪同下处理工作

即使在岁以后,

他依旧







































北京白癜风治疗的医院在哪里
北京看白癜风的医院哪家有名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engyuehana.com/syhyy/2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