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会不会扩散 http://m.39.net/news/a_5712473.html

“人文交大”特邀请海外交大学子通过分享他们在世界顶尖名校学习生活的所感所想,让我们了解当前世界名校人文教育和人文学科发展前沿,领略和感受世界名校的人文精神。

牛津大学访学散记

1

去年八月份我来到牛津大学“佛学研究中心”开始为期一年的访问研究。来到牛津感觉扑面而来的异国风情充满了新鲜的气息。牛津大学没有校园和围墙,甚至连大学的校牌都没有。大学就是个城,各个学院与社区融为一体,穿街走巷可以根据不同的院徽辨识各学院。目前牛津大学有39个学院,每个学院就像一座独立的城堡,内部除了上课、办公的地方,还有开阔的草坪、美丽的花园、悠闲的咖啡馆。牛津大学第一批学院是建于年和年之间的大学学院(UniversityCollege)、莫顿学院(MertonCollege)和贝列尔学院(BalliolCollege)。StefanoZacchetti教授第一次约见我就是在贝列尔学院请我喝的咖啡,这里曾经是英国著名政治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就读的学院,建于年,是牛津大学最古老的学院。StefanoZacchetti教授不仅是东方研究所的教授也是该学院哲学系的教授。这里很多学院需要购票才能参观,因为这些学院的建筑都有几百年的历史,据说牛津大学目前被列入文物保护的建筑就有多座。

和StefanoZacchetti教授在贝列尔学院

牛津的建筑虽然建于不同的历史年代,但是传统典雅的风格比较统一,尤其是那些文艺复兴风格的学院建筑古香古色,秋黄斑驳的墙体由巨大的石料砌成,楼顶有的是巴洛克风格的“蓝帽子”,有的则是哥特式朝天高指的溜尖顶,更多见的则是像石笋一样攒矗挺秀的塔尖顶,因此牛津又有“塔城”之称。

素有“塔城”之称的牛津城

很多古老的学院建筑内外都非常有设计感,外部装饰着层见叠出的砖雕和栩栩如生的雕塑,内部不论从精雕细镂的天花板、华丽璀璨的吊灯还是蕴涵宗教内容的彩色玻璃窗户,无与伦比的精美细节令人叹为观止,在这些充满着古朴而厚重的历史积淀的建筑里曾经培育出无数顶尖杰出人物。据说牛津大学除了培养出47位诺贝尔奖获得者、90位皇家学会会员和大约位英国科学院院士外,特别以培养一大批政治领袖而著称,仅基督教会学院就培养出13位英国首相,圣约翰学院培养出12位英国首相和许多其他国家的领袖。如今这些神圣的学术殿堂仍在为世界各地输送着人才。能有幸来到这里做访问学者,感受这里的文化生活,我的内心按捺不住地激动。我觉得对于置身其中的牛津学生来说,更会不由自主地化身为守护这座古老家园的使者,自豪而庄严地传承牛津大学优秀的文化传统和精神。

神学院的扇形拱状天花板

牛津大学与中国有很深的渊源,很多中国文学大师、著名学者跟牛津大学结下不解之缘。二十世纪30年代,钱钟书先生曾在牛津大学埃克塞特学院攻读英国文学;在抗战胜利后,陈寅恪先生曾应牛津大学之请主持东方学和汉学;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许地山先生曾在牛津大学曼斯菲尔学院研究宗教学、印度哲学;语言学著名学者吕叔湘先生曾在牛津大学人类学系学习;还有现代著名翻译家,曾翻译全本《红楼梦》的杨宪益先生曾在牛津大学墨顿学院研究古希腊罗马文学、法国文学和英国文学。如今,中国的大学与牛津大学的学术交流和校际合作人才培养越来越密切,据说,目前牛津大学的中国留学生是第二大海外留学生群体。由此可见牛津大学作为国际顶尖大学,它所拥有的先进教育文化理念和资源优势,深深吸引着国内的莘莘学子,国内一流高等学府也认识到建立国际合作交流对国内高等教育发展具有的深远意义,同时也看到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为了加快与国际顶尖大学接轨并跻身世界名校行列所取得的实效。

我在博德利图书馆查阅图书时发现一封年剑桥大学Frank.L.Norris教授写给图书馆负责人的信,其内容高度评价中国历史学家陈垣刚刚草创而成的《元西域人华化考》很有价值,希望图书馆收藏其从中国带回来的书稿复制品。

2

牛津大学有很多座地标建筑,其中有一个很有意思,是一座连接着赫特福学院的空中拱形桥,人们称它为“叹息桥”。这座建于年的拱形桥是威尼斯拱桥的仿制品,据说牛津的学生考试不佳时常在此长吁短叹。这个说法恰好跟西安交通大学号称“不挂女神”的腾飞塔作用相反,一个被传为是考后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宣泄郁闷的地方,一个则被说成是考前学生为祈祷顺利通关的地方,由此可见截然不同的两种文化观念。中国文化中常常承负着较重的“功成名就”的色彩,因此人们常常怀着美好的愿望去祈祷盼望幸运女神的眷顾;而西方文化中似乎没有太多功利性的祈愿,他们的教堂很多,但只是寄托精神的地方,这跟中国的宗教场所很不一样。牛津大学的学生给我的印象淳朴、热情、勤奋、乐观,他们令这座古老的牛津城增添了生动和活力。

“叹息桥”下何足叹

在牛津可以深切感受到这里的人文素质非常高,在街头经常可以看到各种各样高水平的文化艺术表演者大方的展示着自己的才能,有的自弹自唱自创的歌曲、有的惟妙惟肖扮演人体雕塑、还有的站在高台上大声朗诵,他们专注而精彩的表演常常吸引很多观众的欣赏和互动。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短头发瘦高个的英国女孩,她站在街头现场手工制作各式各样的木勺,而她的工具就是手中挥舞的一把锋利的斧头,起初看着一起一落的斧头真为她纤细的手指捏把汗,但见她神态自若,麻利而又精准地斫着一段原木,那场面不禁让我想到庄子笔下“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的“轮扁斫轮”,内心直为她精湛的手艺喝彩,不一会儿工夫木勺的雏形就显露出来了,她告诉我接下来还要用直刀和弯钩刀来雕刻,每个木勺都是独一无二的,而她的展示是为了推动传统工艺的实践。

牛津的历史气息巧妙的与现代时尚文化气息相互交融,牛津街头有画廊、书店、剧院,还有很多咖啡馆、小酒吧,人们喜欢悠闲自在的坐在这里聚会闲聊,尤其在11月至3月这段时间里,下午四点半左右天就黑了,很多英国人习惯和朋友、家人在这里度过漫长的黑夜。牛津街上最有特点的是出售古董和现代艺术品的店,刚来到牛津时,我时常去光顾,因为古董店里经常更换摆放一些中国古旧的瓶瓶罐罐,听朋友说运气好的话可以很低的价钱淘到真品,本来打算从老外手中拾漏淘宝,时间久了,哈哈!才发现老外竟然也造假,顿时兴致全无。

《星期日时报》举办的牛津文学节

在牛津坐公交车,我有特别大的感触。他们永远都是彬彬有礼互相谦让,上车say”hello”,下车say”thankyou”。车上都有为残疾人的电动轮椅和婴儿车预留的地方,残疾人上车,司机会降低车门踏板,并亲自下车打开汽车和道牙子之间的搭板,帮助残疾人的电动轮椅上车,司机和乘客都非常有耐心。在街上常常会看到残疾人,感觉他们的生活并未因为自身的残疾而不方便,不仅没有感到社会对他们有任何歧视,反而感觉他们享有很多特殊权利,处处受到人们的关爱。

在牛津最常听到人们说的词是“enjoy”,这里有很多免费的公园,仅牛津大学公园的面积就有30公顷,相当于42个标准足球场那么大。英国的公园无论大小,共同的特点就是到处是草坪,有种说法叫作“草地上的英国”,英国人对草地的热爱就犹如中国人对茶叶的热爱,这个比喻乍看可能有些奇怪,但实际上细想一下,青坪和茶叶都能够反映出闲适的精神世界,但不同的是中国人的茶文化强调的是静心安神,而英国人热爱草坪则出于对大自然和运动的热爱,英国人喜爱在宽阔的草坪上散步、遛狗、踢球、嬉戏,他们每家都有比房间还大的草坪,他们生活离不开草坪就像中国人生活中缺不了茶叶一样。在牛津我深切感受到“慢生活”的节奏,他们从不行色匆匆,总是保持着悠闲自得和温雅敦睦的风度;他们总是面带微笑,就算不认识也会打招呼问候,让人感觉很亲切;他们的运动方式简单而普通,一天不分早晚随时随处都可以慢跑运动;他们开车在路上永远都是相互谦让,他们会自觉停下车让行人先过马路,最初我还不习惯,站在那里不知所措,而人家会从车窗伸出头来示意“youfirst”,也许正是因为这种谦让有礼的文化习惯,在英国我从未看到一起交通事故。

草绿裙腰一道斜

3

能够来到牛津大学开拓眼界,增进学术交流,对于我来说是非常珍贵而难得的机会,我想充分利用这一年的时间有所收获。因此一到牛津就跟StefanoZacchetti教授见面打算制定访学计划。StefanoZacchetti教授是意大利人,抵达牛津之前我们都是通过邮件交流,所以要见面时我还担心自己捉襟见肘的英语水平难以跟教授畅谈沟通,见到才知道教授精通五国语言,中文也不在话下,于是我们中英混杂着谈论了彼此的学术兴趣、研究领域和他的授课内容。StefanoZacchetti教授是国内外知名的佛学专家,他告诉我,牛津大学一年分为三个学期,每学期大概8周,他每年只讲2门课,一门是《FoundationsofBuddhism》,另一门则是梵语的《ReadingofBuddhismClassics》,剩下的时间主要集中做自己的研究以及到世界各地学术交流。他让我选择旁听研究生的课,另外如果有感兴趣的课题可以和他不定期进行讨论。那门梵语的课我彻底放弃,为了能够比较好得听懂《FoundationsofBuddhism》这门课,我专门在开学前参加了英语训练班,恶补听力。

来自世界各地一起学英语的小伙伴

听了教授两个学期课,尽管本身有些基础,但是每次上课还是在紧张的查找艰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和追赶教授语意中疲心竭虑,感觉收获不大,效果并不理想。但是有两场学术讲座对我启发很大。一次是伦敦大学亚非学院(SOAS)的DavidL.Snellgrove教授的《RevisitingtheSculpturesofthepathwiththeFruitTeachingLineageatmindrolingMonastery,Tibet》;另一次则是StefanoZacchetti教授的讲座《Translations,CommentariesandBibliographicalRecords:ShapingandImaginingtheCanoninEarlyChineseBuddhism》,这两场讲座我深切感觉到他们研究方法注重“小题大作”,研究中善于抓司空见惯而又被人忽视的细节,这不由得让我联想到在伦敦国家美术馆看到的一幅幅人物肖像艺术珍品,几乎都是出神入化的将细节纤毫毕现,不仅层次分明,惟妙惟肖,而且让人能够触摸到或者渴望触摸创作者的心灵深处。由此看来这种细密的思维方式带有浓厚的本土色彩,因此无论体现在艺术上还是学术上都是一脉相承的。

StefanoZacchetti教授在给研究生上课

DavidL.Snellgrove教授做讲座

除了上课之外,我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牛津大学BodlienLibrary(博德利图书馆)度过,因为我的主要研究领域是“中国古代文学与宗教文化”,因此这次访学我有个主要目标就是“域外访书”。博德利图书馆是世界最古老的图书馆之一,在英国它仅次于大英国家图书馆位居第二,据说它的海量藏书都集中在巨大的地下书库。图书馆内的藏书只能阅览,不能外借,就算女王也无此特权。

牛津大学地标建筑:博德利图书馆RadcliffeCamera阅览室

我特别感触的是在办理阅览证时,图书馆工作人员专门拿出一个厚厚的本子,里面是世界各国不同语言书写的爱护图书的“宣言”,而且必须当着工作人员的面郑重其事的照本宣誓,当时还觉得有点夸张,但是当我在图书馆里发现竟然有数量可观的明清古籍时,我的心脏扑通直跳,要知道这些历经岁月侵蚀的藏书在国内都是重点保护文献不可能轻易示人的,而在这里我可以埋首饱览,这时我才深深体会到那份“宣言”的神圣感。

博德利图书馆收藏的道光壬辰年版本的《红楼梦》

作为牛津大学主馆的博德利图书馆有20多个分馆,每个分馆以阅览室为主,我常去的是“WestonLibrary”,也是新博德利图书馆,它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建筑,是博德利图书馆珍品藏书的主要藏区。其间的阅览室宽敞明亮,里面没有摆放太多的书,只有环绕墙壁的书架,中间全部摆放着桌椅是专供大家阅读的场地。读者可以通过网上预约或者在柜台办理预约的方式领到藏书。图书馆里有一些很贴心的小细节,比如海绵做的梯形书托,用来压书的铅绳,还有可以调节高低的座椅。由于图书馆里的藏书不准借走,所以教授和学生们大多数时间都是在这里查资料、做研究、写论文。有位满头白发的老教授跟我一样几乎每天都来阅览室,时间久了就熟悉了,每次见面他都会主动过来跟我握手打招呼“nicetoseeyou”,然后一坐就是一整天。我始终认为终生将兴趣爱好致力于学术研究的人一定是精神充实、品格高尚的人,看到这位老教授年衰岁暮仍然躭勤不懈,我打心底里敬佩他。

WestonDavid阅览室

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我发现馆内收藏了大批明清时期的宝卷、弹词、木鱼书等中国民间俗文学文献资料,经辨识有相当一部分都是已故的在欧洲享有盛名的汉学家龙彼得(PietvanderLoon)教授从中国旧书店收购来收藏并捐给博德利图书馆的,这批文献对于中国民间俗文学研究来说具有极高的价值。在淘宝过程中,我非常惊叹博德利图书馆对中国文献收藏的敏感度,这也更激起了我“寻宝”的热情。20世纪三十年代,钱钟书、杨绛伉俪负笈牛津,常在博德利图书馆读书,先生戏称Bodlien为“饱蠹楼”,既音近又达意,可谓妙解。每天泡在“饱蠹楼”中的我时常在脑海中浮现出钱钟书先生在此研读的样子,内心对这里更增添了虔敬之意。我想,当我离开英国的时候,恐怕最依恋不舍的就是这个地方。

4

交大的樱花谢了春红,这里的樱花正漫烂。四月末了,英国的天气还透着寒意。转眼离开祖国和亲人近八个月了,虽然空间上拉远了距离,但是在英国这个包容多元文化的国度里,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人选择来到这里学习、工作和生活。在牛津无论走到哪里都能看见中国人的身影。中国元素随处可见,有中国超市、中国餐馆、中国旅行社、中国语言学校、商店里随处可见的“中国制造”等等,我深切感受到中国力量,中国对世界的影响。

中国改革开放近40年,中国的与时俱进和民富国强世界有目共睹。在跟英国本地人聊天时,他们口气里无不充满对中国的赞美,他们很多人都去过北京、上海、成都、西安这些国际大都市,不停地赞叹“verybeautiful”,我们的祖国的确越来越美丽。在这个曾被称为“日不落”帝国的国家里,虽然有很多令人称许的地方,但是毕竟有些“岁华尽摇落”的迟暮之感。这里都市的基础设施已然老旧和落后,狭窄的公路坑坑洼洼,地铁站不仅陈旧而且没有任何安全检测设施,英国的公交、地铁时常罢工导致交通瘫痪,下午6点钟大部分商铺就停止营业。尤其是重大节假日所有交通停止运行,没有任何商业活动,街上不见人影冷冷清清,更加感受不到曾经的王者霸气,仿佛像颓暮的老者迈着沉重的步伐缓缓走向日落。

走遍世界,才能读懂中国崛起。我想,这次英国访学会在我的人生中留下深刻的烙印,除了学术上的收获,生活上的感悟,更重要的是亲身体会到作为中国人的自豪和自信!而能有这次珍贵的访学机会我的内心充满感恩和感激之情,非常感谢人文学院的支持,更加感谢中文系各位同仁的付出。窗外斜风细雨将歇,但我的内心突然有些惆怅起来,“无限归心归不去”,今晚又将是个无眠之夜。

作者简介

刘彦彦,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中文系副教授、文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

(文中的图片和视频均为作者拍摄)

END

人文交大∣人文学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engyuehana.com/syhyy/83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