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随想曲卢铭安年上海住宅的
往事随想曲 年上海住宅的上只角 在哪里 一一昆山花园路 及周边区域沿革 作者:卢铭安 年上海住宅上只角,就是有着百年历史的昆山花园路,以及其周边区域。 该区域的核心马路是始辟于年的昆山花园路,从下列的有百年历史的昆山花园照片中,能清晰地看到有三幢真正一流的高档欧式住宅楼,颠覆人们的眼镜,而且已成优秀历史保护建筑,左边是假四层连体住宅,也就是现在的昆山花园路1至10号的楼房,中间是昆山路号连体楼房,右边是至号二层连体楼房。不同的是,那时三幢楼的外廻廊都没有加装不合时宜的木窗,外观显得格外气派亮丽。笔者就居住在这条马路上,对这条世纪小路,有较为深切的了解与耳闻,有挥之不去的点点深刻的回忆,细细描述,以飨诸位感兴趣的朋友们。 上海市虹口区昆山花园路,是长米、宽8米的幽静小路。类似这样闹中取静的小路,路边清一色的公寓住宅,在上海不多见的,虹口区与之相仿的,还有北戴河路。就是这种得天独厚优雅宽敞的环境,成了年的上海最早的上只角,后来称为法租界的上只角,当时还是农田和野坟山。 围绕着昆山花园路周边的建筑和居住者,都蕴含着厚重的人文历史。有建于:年的昆山公园(现用名),著名的景林堂和景林庐,最早用现代教育方式的贵族学校(圣芳济学院)、教会办的西童学校(现安装公司),善导中小学校附幼稚园和中西书院,著名的商务印书馆虹口分店(新华书店四川北路分店),还有被称之为中国电影先驱的虹口金三角,集中的国际、胜利、虹口和解放等影剧院等等。 以上区域有煤气、电话、卫生设备、消火栓、完善市政道路,下水道、英式公厕(原乍浦表带工场旁边的公共厕所),整个区域柏油马路,无所谓的弹格路,通有轨电车,无棚户简屋,无所谓的本地房子,也没有给水站和老虎灶。 为何起名为昆山花园路?这就得从年前的清朝说起。清道光二十七年(年),美国代理领事向苏松太道麟桂要求划虹口一带为美国租界。次年,美国圣公会主教文惠廉与代理上海道吴健彰口头协定,以苏州河北岸虹口地段为美租界。同治二年(年)美国领事熙华德与苏松太道黄芳议定了租界范围,经过16年的谈判才尘埃落定,包括后来的昆山花园路的苏州河北岸很大一块土地成了美租界。于是,年,公共租界工部局建起了前身为虹口公园的昆山公园;年,筑建了昆山花园路,当时,昆山花园路东临昆山公园,而虹口地段只有一个公园,就取了昆山花园路名。显然,路旁住宅有了昆山花园路名,房价也随之上涨。而昆山路的地段,当时属昆山县管辖,所以没取外国名字,取了昆山二字为路名。 整个区域是始建于年代,围绕着昆山公园和昆山花园路建成西式住宅区,格局房型显然是供欧美人居住的,年前,此区域是名副其实的风光无限,让我们一起看看区域内的配套住宅的真面目。 ▼下图中的红线所示就是年建成的昆山路,虹口区最早柏油马路中的一条,总长米,宽8.8米,东西走向,东端接吴淞路,中间穿过乍浦路、百官街和西街,到四川北路为止,两侧都有上海著名的优秀历史建筑,南侧有景灵堂和景林庐;北侧有中西书院和善导中小学校附属幼稚园。 昆山路是一条颇具特色,特别是浸透着丰厚文化积淀的马路,对于某些人来说可能终生难忘,甚至是刻骨铭心,在我的记忆中也留下深深的烙印。 ▼年建成著名的景林堂(景灵堂)。景灵堂是中国上海市的著名基督教堂,优秀历史保护建筑。中国近代史著名家族,宋耀如一家都是属于该教堂的信徒。宋美龄参加景灵堂唱诗班,因此年蒋介石也在此受洗,名字列在该堂名册中。 ▼景林堂完工后的第二年,即年建成了景林庐,是为教堂配套的房屋,也是英国安妮女王式建筑,给予神职人员和教友居住。其金色的园顶在上海的教堂建筑中独一无二。 ▼景林堂的取名是为了纪念建造者,美国监理会传教士林乐知,年,林乐知创办了《万国公报》。有意思的是,年公报最早把马克思以及他的《资本论》介绍到中国来,由此可以看出,当时,昆山花园一带不仅学堂林立,而且是追求新思想的文人学者聚集地,更值得的深思是为何那时西方教会並不排斥马克思,可能是还不知道马克思的厉害。 ▼建于年的圣芳济学院是所贵族教会学校,该院毕业可直接就读圣约翰大学。解放后改名为北虹中学,离昆山花园路、百官街步行约十分钟的路程,我读初二时,经常与同学结伴回家吃中饭,同行的还有敎(65届)初中物理的周老师。 ▼下列地图为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年实测上海城厢地图》。此图证实在年,百官街为派克衖,西街为衞司恩衖,北戴河路为阿而盤衖,昆山花园路为新昆山路,与中西书院近在咫尺。年并入东吴大学,成为该校法学院,70年代曾是上海财经学院夜校部。(注:衖读巷,意思是巷或弄。) ▼现在已成为上海财大成人教学楼。大门右侧有标准篮球场,文革时期没有看门时,我与伙伴时常入内打篮球。 ▼西童女校是西人汉璧礼创办的公共学校之一(创办于年)。英国安妮女王型的外廊式建筑,是典型的19世纪英国乡村学校建筑,现为上海市工业设备安装公司。 上世纪30年代初期,四家电影院傲居海宁路乍浦路十字路口的四个角,形成虹口(文化)金三角,离昆山花园路,只有5分钟的步行距离,好友王刚还住在昆山花园路,其父亲50年代曾是国际电影院的经理。西北角国际,东北角胜利,西南角解放,东南角虹口大戏院。 ▼年12月30日,随着国际电影院关门,虹口金三角已名存实亡,响当当的四家影剧院从此走入历史,令虹口区,尤其是乍铺街道原住民感到痛心。 ▼建于的胜利电影院,其前身名为好莱坞大戏院,隔一条海宁路是虹口大戏院,建于年,是中国第一家放映电影的戏院。 ▼解放剧场前身是日本人在年开办的东和馆剧场。 ▼下列旧照所示的是20年代的商务印书馆虹口分店风貌。 ▼四川北路昆山花园路口的新华书店,其实是三幢连体公寓,原来后门标注昆山花园路23号至26号,其中一幢是百年书店,前身是年的上海商务印书馆虹口分店,同年8月,廖陈云(即陈云)在此领导印书馆工人罢工,最后取得胜利。这家新华书店墙上挂的历史旧照片,近二十年不变,太神奇了。换了其他店,先换成三个代表镜框,再换成科学发展观镜框,现又换中国梦镜框。然而最近又宣布正式关门大吉,我在想,不知那些有着历史意义的镜框如何处理。 ▼这张图显示了年昆山花园路周边的街景,图上标注的维多利亚四字就是建造的中国首家正规电影院一一维多利亚影戏院。其中黑方块是昆山公园,丫形是昆山花园路三个出口(四川路、百官街、塘沽路)。抗战前,通向塘沽路的路和出口被封,据说有美国人将其拆成空地,准备造住宅,因抗战内战之故终止,长期擱置。解放后,空地成了上海汽轮机厂(苏联援建的)市区的停车场,后来建成了海南中学。 原昆山花园路塘沽路口对面是阿而盤衖,由于北边路口被封,从而这段不足50米的小路就改名为北戴河路,已无资料可查,再说北戴河路两旁的英式二层外廊洋房也被拆除,可惜当初认识的人已东奔西走,有的已远走香港和海外,很难再细细考证。 ▼下列照片中的建筑与原北戴河路的二层洋房极其相似。 北戴河路朝东隔壁也是安妮女王式外廊形洋房,不过它有假4层楼面,是四幢连体式结构公寓。(参见下列的黑白照)现已拆除,原来住的钱老师是在上海船舶运输科学研究所自动化室工作,他是新中国第一批留苏学生回国的,他的太太是北虹中学教语文的辛老师,我作为待青时自学外文,经常向钱老师借阅内控的专业外文杂志,对我帮助极大。一百年前昆山公园区域,实在是风情万种,现今,懂得此风情的人,已是凤毛麟角。这幢洋房和北戴河路拆了,可惜得有些罪过。 然而,幸运的是昆山路上的号(安妮女王式长廊连体型假三层楼房),昆山路号和号都被保住。 ▼善导女中小学附动稚园(下列彩照是优秀历史保护建筑虹口区房管局)。建于年的教会学校,被海宁路西街昆山路百官街包围,也是英国安妮女王外廊式连体长型建筑,现在已被海宁路一小、西街幼儿园、虹口区房管局“瓜分”,昆山花园路东端与百官街成丁字型交接。 ▼下图红圈内的善导学校就是现今的昆山路号虹口区房管局。 昆山路号和号是20年代造的两幢现代式公寓,装饰简洁,底层为仿石砌,上为水泥砂浆墙面,顶部有云纹带饰,是art-doco式(艺术装飾式),两幢房子的花式装饰一模一样,应為同一人没计。 ▼下图所示昆山路号楼屋,座落在昆山路,四川北路和昆山花园路的路口,每层至少有三个方向的钢窗,维持较好的空气流通。 ▼下图所示昆山路号的楼房,座落于昆山花园路、百官街和昆山路路口,朝东面向昆山公园,与乍浦路上的景林庐金頂咫尺相望,风景实在这边独好。 年时,英租界的外滩已成为上海的商业办公区域,苏州河北岸的亩土地也成了美租界,其租界面积是年成为法租界(亩)的近8倍,因此英美人就看中了这样一条路径,作为外滩源办公区的配套延伸,开发英美人自己住的住宅区,直到年淞沪抗战暴发才不得不退出。让我们穿过时空,假设日本鬼子不侵略中国,上海会成什么模样,只能由有胆识的历史学家来推算吧。 注:上海公共租界(ShanghaiInternationalSettlement)(又名英美租界)是近代中国出现的第一个租界,由原英租界与美租界于年9月合并而成,老上海宁大多数人习惯称公共租界为英租界,可能是美国人在公共租界内,没有英国人霸道。年,美英等国分别与重庆政府签订条约,宣布将上海租界交还中国。实际上,直至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上海租界才真正由中国政府收回。 外滩源→乍浦路桥→经乍浦路→到达塘沽路昆山路区域的昆山花园路。两端的步行距离不超过15分钟,于是,昆山花园路前身和周边的土地就被租界当局和地产商看中,经过多年的洗礼后,这个区域的大部分建筑都成为优秀历史建筑,以此可以论证当时建造者的别具一格的思路,居住者的独到眼光。 起先是年建成的昆山花园,当时占地平方米。初名虹口公园,年7月19日,公园正式开放,但华人不能入内,到了年才对所有华人开放。继而改名昆山花园,民国26年(年)更名昆山儿童花园。年重建,改今名。年日本侵略军占为临时集中营,关押名中国人。年上海解放前夕,国民党军曾把这里作为停车场。 然而,最近通过资料分析和查证,证实目前媒体对昆山公园的报道有所不足: 其一年虹口区少年宫建成之前,公园大门设在塘沽路乍浦路拐弯处,入口处搭有约10米长的遮阴竹顶,上面爬满葡萄藤。目前,翻新改造升级后的昆山公园大门位于昆山花园路13号,其实,英国人是忌讳13号的,当初昆山花园路上没有13号门牌的建筑物,而将百年英式公园冠于13号是莫大的讽刺。 其二被放大的公园早期黑白照的底部,清楚地看到一行英文字母,翻译成中文是《上海儿童花园》,而旁边的一组日文,其意也是《上海儿童花园》。这一事实可以绝对证实,公园有一时期被称之为《上海儿童花园》,想当年,其名声响彻上海。 昆山花园命运多变,七七事变之后,有着东方巴黎之称的夜上海开始衰落,西人开始逐渐离开上海,日本人在公共租界的势力越来越大,昆山花园也随之破落,淞沪会战后,更多西人回国,还有不少住在附近的广东人也回乡老家,抗战时期,公园遭曰本人破坏,部份区域铺浇水坭地坪,堆放煤炭,一直延续到解放初期。到了年上海解放前夕,该园又遭破坏,完全荒废。年得以修复开放。 ▼下图为47年的民国时期行走地图,图上右侧清楚标明《昆山儿童公园》。 年6月1日,新建的虹口区少年宫建成开放,但是少年宫割走了约三分之一的公园面积。 年文革期间,公园土地被占用,建砖窑、挖防空工事,园内树木破坏殆尽。 年公园开始重建。年5月1日再次开放。年10月虹口区园林管理所在保持园内原有风格的前提下进行翻新重建,使公园面貌焕然一新。 年11月2日,历时近5个月的昆山公园二期改扩建工程完工,“升级”版百年昆山公园重新对外开放,整体呈现历史主题区、古树主题区两大特色区域。整个二期改扩建工程还拆除了原有的围墙,公园实现24小时开放。众多的媒体报道新昆山公园的最大特色是“升级”版后,再现百年英伦风范。 虽然,公园已尽可能体现出英伦风格,但是,居住在公园附近的原住民,尤其是儿时把公园当作自由快乐天地的老三届都知道,现在的公园缺乏英伦风情的灵魂,这就是: 通常来说,英式公园的园内必须有大草坪,从下列旧照就能看出,宽阔通道的两边的大草坪,一直平坦地延伸到公园的边缘,大面积的草地便于儿童玩耍和家人的照看。▼下列照片所示的是鲁迅公园现有的英式沙滤水池,建造于年,与其相比,昆山公园原有的饮水石台只是尺寸较小,水龙头更低些,更适合儿童饮水,此沙滤水池是文革期间破四旧时搗毁了,想来也好笑,不计其数的小孩都饮过四旧水池流出的自来水,他们并未变质,还是国家的建设者。 虽说少了大草坪和英式沙滤水池确实令人非常遗憾。 然而,以新面貌出现的昆山公园确实也是与时俱进,按原住民的思路复建的昆山公圆,应尽可能要体现出当年怡静文雅的英式风貌,儿童公园的风格。 即便是退一万步,也应该保持其传统的儿童乐园形式,可以早上九时之前,晚上7时以后,允许成人入内,而白天是儿童的专属区域(陪同儿童的成人例外)。难道有人忘了一百多年前,梁启超的警世名言:少年强则国强。如果清朝人的讲话不作数,那么毛主席说的,你们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大阳,这句话的意思,总归懂吧! 感谢王刚老屈沈荣等老友提供的图片和原始素材。 感谢来自网络平台图片的原创者 寻找失联同学好友。可加本人微言号:lumingan96 卢铭安落笔于悉尼。 来源:“卢铭安”的美篇 卢铭安往事随想曲文汇 ?卢铭安:老三届待青艰辛压抑经历 ?卢铭安:上海滩北苏州路上的历史建筑 ?卢铭安:留城老三届留下不一样的人生足迹 ?卢铭安:虹口金三角与《三毛学生意》《上海之春音乐会》 ?卢铭安:老三届待青自力其食经历 ?卢铭安:聊聊武昌路从西端到东头的故事 ?卢铭安:天潼路,幸运百年老路,留下昔日辉煌 ?卢铭安:上海滩上塘沽路的事事非非 ?卢铭安:老三届待青酸甜苦辣岁月 ?卢铭安:老海宁路上传奇 ?卢铭安:我们与武进路东段 ?卢铭安:虹口金三角的前世今生 ?卢铭安:青葱岁月中的影迷生活 ?卢铭安:消失的武进路上童年时光,罗浮路上青春年华 每天为侬送上精彩文章一组 打开尘封的记忆,寻觅往昔的岁月 叙上海老底子事 忆上海老底子人 诉上海老底子情 以史明志,以启未来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engyuehana.com/syhjp/8359.html
- 上一篇文章: 看野生北极虾是如何躲避这室外的高温的
- 下一篇文章: 信息量很大华师大首个医学专业今年开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