婉如珍珠读纽约桃花的浮生上海
白癜风需要忌口吗 http://pf.39.net/bdfyy/bdflx/190322/6985661.html关于上海的风花雪月,我曾经读过不少。自己在上海出生成长,我的同伴、我的长辈,那些围绕在我身边的故事、还有那些书报杂志,再加上耳濡目染,我心目里的上海,至少是在七十年八十年九十年前的那个时代,是种梦幻般的场景,有时恨自己为啥不出生在那个年代?当一个人从农村回家的时候,晚上会去淮海路,在那些树荫下慢慢地骑着自行车,回味一下那些看不到的影子,对自己的未来充满迷茫;在国外回家探亲的日子,我也会一个人去音乐学院附近走走,看普希金的雕像、看那个东正教小教堂的顶、听音乐学院里飘零断续的提琴声。那里的梧桐树和花园洋房,总是向我讲述许多往事,让我沉浸在梦幻般的场景之中......(一)二个女人婉如珍珠桃花在这本书中主要写了她母亲和姥姥的上海故事,她们在上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的经历。二个女人二种风格、二种人生。桃花的姥姥珍珠,是个漂亮的女人,家里是回族,来自天津,上过学,开放天足,敢做敢为,撕毁婚约,选择自由恋爱。为了自己向往的生活,不惜与家庭决裂,与自己的民族、信仰决裂。然而,她的命运实在不佳,早年守寡,后来又经历过二次大的感情欺骗。她属于那种偏爱自己的人,喜欢打扮、喜欢男人围在身边转,一切都以金钱为目标,不关心自己的孩子,嫌弃孩子耽误了自己的前途。应该说上世纪20年代30年代的上海,是最符合她生活方式的地方。至于她为何50年代要去北方过那种简朴的生活,一般人是不能理解的。也许,为了自己的晚年,要去追随女儿;也许,在上海有了太多的伤心和伤害;也许,人总是向往新生活新地方。何况我们都不是先知,谁能知道,等待自己的和自己期待的有多么大的差距!其实,她的不幸,有许多是她的性格造成的,如果她不是对男人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她就不会被骗情骗财;如果她不是贪图男人的好处,也不会被报复。如果她不是好高骛远,而是找一个地位相当的男人,相互支撑,她就会幸福得多。她是我们上海人眼中很会“作”的女人。珍珠唯一的女儿----桃花的母亲婉如,就如她的名字一样,有着较好的面容,讨人喜欢,聪明活泼,喜爱文艺,会演戏唱歌,命运也特别好。她在母亲珍珠一生的咒骂和冷落中长大,养成了谨小慎微的性格。这个性格在以后的岁月中保护了她,避免遭到更大的灾难。因为她的母亲不愿意在她身上多花精力,在她孤苦伶仃住读小学的时候,有人愿意免费教她学钢琴,还有人乐意陪伴她,在那里她遇到了后来刻骨铭心的初恋情人;在懵懂的少女时代,有阔太太帮她申请上海最好的中西女中,在那里她开始了英语学习,为以后的事业打下基础;因为失恋大学没有考好,居然还有第二次补考机会,还真就考上了;在大学时代,她没有钱付学费,母亲不愿承担费用,却有人愿意为她买单,还有教会资助她学费和生活费;她想转系,真有人帮忙,在第一年就能转到自己喜欢的英文文学系,在上海最好的沪江大学读了三年的英文;在新中国,她有幸被选送北京培养,后来当上了国家领导人的翻译、大学教授,出版了许多译作。比起留在大陆的许多知识分子,她的结局是好的。一切都左右逢源,天赐机遇。对于婚姻,婉如有非常明确的标准,她不会为了依附权贵,嫁给又老又丑的重庆接收大员,也不会嫁给上海滩小开,她最求的是现世安稳的家庭生活,因为她四岁就死了亲爱的父亲,从来没有得到母爱。她宁愿找个善良的老实人,有人关爱有人疼。而桃花的父亲就是这么一位理想的对象,二人有共同话题和理想追求,又相亲相爱。当年有许多男孩子追求婉如,有人想把她一起带往香港,但是谁又能判断是非好坏呢?如果真是那样,也许少了许多政治运动,但也错过了一段美满的婚姻,也没有了女儿桃花,也没有了后来的成就。因为我觉得,一个女人去了香港,或者其它地方,很可能就是在家养儿育女,做个贤妻良母,不太会出去当职业妇女,开展自己的事业。读到书中那些女大学生的精彩生活,也是令我非常向往的章节。可惜,我们都没有那种机会。我们家对面有家资本家,男主人从德国留学回来,开了诊所,还买回来一部X光机器。家里大小老婆,大老婆住诊所的楼上,也就是我家对面,小老婆住威海路。大老婆的女儿就像婉如那样,中学在中西女中、大学在圣约翰读书。我去她家玩时,她给我看许多她在那二个学校时期的相册,女学生们穿着高雅,举止文静,去教堂祷告、在运动场上做体操,那些照片对我来说是一片阳光的世界。当时上海最好的二所大学就是圣约翰和沪江。不知道为什么,在我小时候就觉得,来自西方的文明是所有文明中最美丽的,是那种打心底里的欢喜。我家里有线装的直版民国出版物,也有西方的诗篇小说,我却更喜欢后者的插图,看到那些路灯、花园,长凳,俊男美女,西服革履,就喜欢得不得了;走在过去的法租界里,立马心旷神怡。回上海探亲时,我会去季风书房买中西女中的老照片,看得如痴如醉。婉如在沪江大学找到了她精神上的母亲,那个美国高妈妈,教会了她做淑女的举止规范、选择爱人的标准、给她指出生活的道路、在经济上帮助她,在她困惑的时候劝导她。可惜,这样的亲密关系在某个历史拐点上嘎然而止。在我们当少女的时候,就没有那么幸运,我们学不到知识,也没有人教我们当女孩子应有的礼仪。记得我在德国一家工厂工作时,因为腰有点不舒服,倾斜着坐在椅子上干活,一条腿叉得很开,用力来支撑住身体。刚好有一个团队来工厂参观,有个中年男人跑到我身边,态度友好地询问,为何用这么奇怪的姿态座着?我想,在他们的眼中,我实在是没有受过良好的教养。确实,从来没有人教过要如何站如何坐?如何待人接物。当我们同台湾女性在一起,同日本女性在一起,马上就被人分辨出了身份,我们不用开口说话,举止就说明了一切。(二)四个女人四种命运婉如像一朵洁白的花,带着自己的天真和善良走上了社会。她是如此的美丽优雅,让许多男人对她垂涎。五十年代,老干部抛弃自己家乡的黄脸婆,再娶女学生的事情不少,幸好,婉如机智地躲过了这一波浪。我们家的另一边,原来是一大户人家的花园,解放后一部分做了幼儿园,一部分住进了许多来自山东的干部家庭。其中一个小脚老太太,会来我家串门,她大大咧咧,一不高兴,家里的什么事情都要拿出来嚷嚷。有一次她骂起了自己当大官的男人,想跟她离婚,同女学生结婚。由于她的大吵大闹,事情没有成功。可惜她后来很早就去世了,老山东马上娶了个小苏州回来。婉如的四个女友,就没有婉如这么好的命了。当时挑到北京工作的四位女生都是上海各大学院的校花。当年参加了革命工作的女学生,他们的婚姻是要上级批准的。婉如在工作之前已经有了男朋友,而且男朋友比她早几年参加工作,在男友的催促下,他们不久就结了婚。不然,他们的婚姻也会有麻烦的。高美美来北京工作时,已经订婚,但是她的结婚申请没有被领导上批准。后来她被科里的科长看中,软硬兼使,先下手为强,在本人不知情的情况下,竟然”被批准结婚“。高美美知道,这辈子想同自己的男友在一起,肯定行不通,没有其它的出路,她只好同意。李萍馨是个苗条秀气的上海大学生,圣约翰大学的高材生,琴棋书画样样在行,来北京后被处长看中,处长又老又丑,还有个原配老婆,正闹离婚。后来她迫于无奈,嫁给了处长,生了好几个孩子,变得臃肿难看,同处长的原配也差不了多少。周慕宣在大学的时候同一名男同学订了婚,后来到北京的部里工作,向组织上申请结婚,没有被批准。原因是未婚夫家里有亲戚在台湾。无奈之下同一个来自农村的同事结了婚,那人的才华和长相都在周之下,同她原来的男朋友根本不能相比,最主要的还没有感情基础。只因那同事出身好,政治上比较有前途,这也是一种选择吧!胡英英是圣约翰大学的校花。是所有女友中最硬气的人,顶着压力不同老干部结婚,后来她自己找了一个留苏回来的人结婚了,被某些人恨之入骨。运动来时就批判她,最后她开煤气自杀了。美丽的鲜花只璨放了一瞬间,随风飘去。(三)在那个年代对于新中国成立前的上海,我是陌生的。桃花在书中写道,她的姥姥珍珠在姥爷因公殉职之后,被吸收入上海海关工作,那里的工作待遇很好,但是女职员是不能结婚的,一结婚就得辞职。所以里面有许多老小姐,不是她们不想结婚,而是她们本身条件很优越,如果找不到好的对象,宁肯不结婚。我只知道海关在外滩,其实海关还有许多办事处,不在外滩。比如,桃花的姥姥珍珠就在新闸路的海关总署统计处工作。另外海关总署造册处印刷所(厂)也在新闸路上,新闸路海关职员宿舍,在新闸路弄,还有海关图书馆,今新闸路号、号。海关是金饭碗,很多人都向往去那里工作。桃花的姥爷是自己考上的。我听我母亲说,我的一个伯伯也在上海的海关工作,但那个位子是家里出钱买来的。年我们家在南京路边上的老房子被拆迁之后,就搬到了离新闸路很近的苏州河边居住,每次回家都要走过新闸路,附近还有一个小天主教堂。没有想到,那里曾经发生过那么多的故事,有一个叫做珍珠的女人,曾天天坐着三轮黄包车去那儿上班。关于金元券、通货膨胀、乞丐、抢米风波,日本兵国军强闯民宅、抓地下党等情节,在桃花的笔下写得非常真实,好像我亲历了那些事件。还有当年的那些街景、生活用品、广告,于桃花都有非常生动的描写,可见,她在这方面花的功夫实在不小。三星咖啡、力士牌香皂、美丽牌香烟,双人牌雪花膏等等,我都不清楚。只知道,在妈妈的梳妆台上曾有一瓶很老很老发了黄的凡士林。婉如在清心女中读书时,有二位男“死忠粉”小马和大杨,仨人下课后,会去冷饮店享用三色冰砖,巧克力先切下来给婉如吃,二个男生吃剩下的草莓和香草冰淇淋,少男少女的友情真诚纯洁,令人动容。其实,旧上海的许多东西在解放后都被保留了下来,比如红房子西餐馆、凯司令蛋糕、蓝棠皮鞋等等。我记得小时候,一到大热天,我父亲就交给我一个小钢精锅,顶着烈日一路小跑去“鼎日有”买冰砖回家,因为怕路上化掉。那种“光明牌”冰砖最好吃,奶味很重,四角四分一块。家里每人可以吃到吃半块,好过婉如他们。(四)本书的特色这本书以第三人称书写,虽然是传记,文学性却很强,跳出了传记的束缚。桃花对景色的描写,人物心理的描写,以及大时代背景的描写,功力深厚。其中描述的几件事情,让我既吃惊,又大发感慨。一件事情,是外国教母高乐民对婉如的教导。婉如在大学里看上了一个学长,她不知道怎么办?去请教高妈妈,因为她把高当作自己人生路上的指导,遇到什么难题都要去请教。高妈妈很理智,用了一个巧妙的办法教育了婉如。她请这位学长邀请婉如去家里做客,还把学长的未婚妻也一起请去,他们对婉如像妹妹那样爱护和关怀,同时也让她看到,做夫妻的不是凭一时的热血冲动,婚姻讲究的是相辅相成。学长的未婚妻并不好看,但是个知书达理的人,非常有学识,还是个贤妻良母的典型,这样的女人才是学长所需要的。后来果真,二人配合得很好,达到了事业的顶峰,育有三个孩子,成全了一个完美幸福的家。另外一件事情是:年的夏末,这是个非常关键的时刻,桃花的爷爷考虑是否带领全家去美国生活?当时是有这个可能的。但因小叔公是地下党员,劝说哥哥全家留了下来。后来,虽因这位叔公的帮助,桃花爷爷没有遭受很大的迫害,但是全家人仍然吃了不少的苦头。这使我也想起了自己的父亲。父亲年轻时,同一批热血青年从上海出发,绕道重庆,再徒步去延安,走到贵州时被国民党发现拦了回来。后来父亲回上海参加了地下党,解放前夕,因白色恐怖父亲差点被抓,党组织保护他去了香港。再后来父亲为了迎接上海的解放,又赶回来了。那一年,我姐姐出生,父亲给姐姐取名“黎明”,同时把自己具有封建色彩的名字改为“华”,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这之前,他有一位好友,在南京国民政府行政卫生署工作,该署去台湾前夕,朋友专门跑到上海请教父亲,是去还是留?父亲劝他留下,先回无锡老家躲几天,以后出来为新中国服务,那朋友果真留下了。文革中,有外调人员来父亲单位调查该人的情况,估计那个人被抓起来,把我父亲给供出来了。父亲还有一个朋友在湖南国民党地方军队担任军官,父亲多次写信劝他弃职回沪,朋友就在当年秋天回沪。因为一时找不到工作,父亲就一直接济他。当年这样的事情很多,人生的每一步都非常重要,到底跨向哪里,对与错,谁能判?我不知,父亲在晚年对这些事情是怎么想的?父亲从来不同我们说这些。有一次我说:如果你当年留在香港就好了。可是,如果父亲不回来,也就没有后来的我。母亲去世后,我收集母亲遗留下来的资料,发现了父亲在50年代时写的一份自传,那时的父亲还使用繁体字,写的格式是直版的,从右至左。我发现那时父亲用词是比较真情的,没有后来的八股样文章,而且解剖自己也比较彻底,写出了他许多心里的想法,他对党是忠诚的,对新社会是抱有希望的。我就以这个版本为父亲写了一份传记,再配上图片。如果父亲当年真去了延安会怎样?如果父亲没有回上海,留在香港会怎样?可是,这个世界没有”如果”。在历史的大洪流中,小人物的命运就像一片叶子,随波逐流。最后以电视剧《上海滩》插曲为结尾:浪奔浪流万里涛涛江水永不休淘尽了世间事混作滔滔一片潮流是喜是愁浪里分不清欢笑悲忧成功失败浪里看不出有未有爱你恨你问君知否似大江一发不收以上是我阅读《浮生上海》的一点体会,是为记。作者简介:高蓓明,上海人,文革中最末一届知青,文革后第一届大学毕业生。上世纪80年代出国,年起定居德国。业余时间喜欢旅行,阅读和写作。有许多文章散见于海内外报刊杂志和网络平台。与人合作出版过《德国小镇》、《寻访欧洲名人的踪迹》、《欧洲不再是传说》、《餐桌上的欧游食光》等书。目前为欧华作家协会成员、德国《华商报》专栏作者、德国基督教会莱茵地区妇女理事会理事。本期编辑:胡桃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engyuehana.com/syhjp/9334.html
- 上一篇文章: 刘以鬯从上海摩登到香港摩登
- 下一篇文章: 年bull第14本书逝